民國丶從上尉連長到特級上將 第4章 敵後戰場的重要性(下)
他們將日軍的“後方”變成了烽火連天的“前線”,迫使日軍不得不將大量精銳部隊分散在廣袤的佔領區進行徒勞的“治安戰”,從而極大地減輕了正麵戰場的壓力,拖住了日軍繼續推進的後腿。
是他們,打斷了那延續了千年的、一旦正麵戰場失利便萬劫不複的可怕迴圈。
是他們,在這至暗時刻,為這個民族強行續上了一口元氣。
想通了這一節,顧家生倒吸了一口涼氣,胸中翻湧著的是對曆史規律的敬畏,以及對創造這一奇跡的“那一邊”及其武裝力量,發自內心的由衷欽佩。
此乃,真正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當然,這其實並不全麵,這個古今對比還是有失偏頗的。
古代冷兵器戰爭的後勤體係,與近現代熱武器戰爭的補給需求,其複雜性和壓力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確實,一支現代軍隊消耗的鋼鐵、石油、藥品、零件等都是古代軍隊無法想象的。
那我們便拋開那些複雜的軍械補給,單論最基礎、最核心的一項:糧食問題。
民以食為天,軍無糧則散。這是放之古今皆準的鐵律。而且,必須看到的是,民國時期,得益於紅薯、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廣泛種植,華夏大地的食物種類和總產量,是遠遠超越宋、明時期的。按理說,在這片土地上獲取食物,應該比古代更容易。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到了戰爭後期,裝備精良、控製著主要產糧區和交通線的日軍,連他們的士兵都常常吃不飽飯,甚至要靠‘現地自活’(就地籌措)來勉強維持呢?
這不就恰恰證明瞭,敵後戰場的工作,取得了何等驚人的成效嗎?
日軍控製著城市和交通線,看似掌控了一切。但八路軍和新四軍,卻在廣袤的農村紮下了根。他們通過深入群眾工作,將千千萬萬的農民組織了起來。
這種組織,不僅僅是參軍打仗,更體現在經濟鬥爭的方方麵麵。他們建立民兵、遊擊隊,保衛春耕秋收;他們發動群眾堅壁清野,讓日軍下鄉搶糧時往往空手而歸;他們甚至在根據地內部推行合理負擔、減租減息,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證了根據地的糧食自給……
這一切的一切都死死扼住了日軍的後勤咽喉。
日軍雖然佔領了“土地”,卻未能有效控製“土地”上產出的“糧食”。他們那套依托點和線、通過偽政權征糧的體係,在八路軍發動起來的“汪洋大海”麵前,變得千瘡百孔,效率低下。
“這就是答案啊……”
顧家生喃喃自語。
第五軍此刻麵臨的困境,在八路軍那裡,是被提升到了“生存與毀滅”的戰略高度來應對的。
他們不是在簡單地“籌措軍餉”,而是在進行一場徹底的社會動員和經濟鬥爭。他們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將自身的生存與人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從而獲得了近乎無限的韌性和生命力。
想到這裡,顧家生對那位偉人的欽佩之情更深了。
“這些‘大學問’,核心恐怕不是‘搞錢’的技術,而是‘搞人心’的藝術啊……”
“要不……找個由頭去‘取取經’?”
顧家生的眼中,亮起了一絲光芒。那不僅僅是解決第五軍糧餉困境的希望,更夾雜著一種跨越立場、對真正強者和智慧的本能嚮往。
事實證明,隻有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結合,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戰爭的偉大勝利。
這個在後世被總結出的真理,在這個時代卻需要無數人以生命和信念去摸索、實踐。
而對於顧家生來說,他是擁有上帝視角存在的,來自後世的他是知道曆史最終走向的。
他知道哪條船最終能駛向光明的彼岸。如果有可能的話,他當然想“上船”,提前登上那艘註定勝利的大船,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前途,更是為了能更快地、更直接地為他深愛的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是老頭子那一邊……
顧家生得承認,老頭子雖然有著諸多缺點——專橫、獨裁、剛愎、多疑、喜歡微操,有時甚至是迂腐,其麾下的派係更是傾軋不斷,腐敗滋生。但就衝著他抗日這個點,顧家生就認他。
在國家與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這位名義上的領袖畢竟沒有投降,撐起了正麵戰場的脊梁,無數將士在他的號令下(無論這號令是否正確)血灑疆場。僅憑這一點,顧家生就認為“老頭子”對華夏是有貢獻存在的。
“怪隻怪他命不好,遇到了五千年難出的偉人……”
顧家生時常在自己一人時發出感慨。那是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這是時代巨輪下個人命運的渺小寫照。
他知道,老頭子所代表的階級,終將在與那個擁有磅礴生命力、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力量麵前會一敗塗地。
然而,理智的分析終究無法完全取代情感的牽絆。這段時間以來,“老頭子”對自己的關懷和照顧他都看在眼裡。
從最初或許隻是出於對“軍事才能”的欣賞和利用,到後來,那份信任中漸漸摻雜了長輩對晚輩的期許,甚至是一種溫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些對他提出的一些“出格”建議的容忍,乃至對他或多或少的維護,都一點一滴地累積在顧家生的心裡。
“得!看來要一條道走到黑了。”
他對自己說,帶著一絲認命般的自嘲。
“既然陰差陽錯走到了這裡,既然承了“老頭子”的這份情,那我顧某人,也就隻能陪著“老頭子”往下走了。”
他當然知道這條路的前方是懸崖,是曆史的塵埃,是註定失敗的結局。但他無法在此時抽身離去。那不是因為愚忠,而是因為一份基於共同抗日目標而產生的認同,和一份難以割捨的人情。
“真要到了那一天……”
顧家生的目光變得悠遠而深沉,彷彿已經看到了未來那個眾叛親離、倉皇辭廟的場景。
“該攙扶地,還得扶一把的。”
這並非為了逆轉天命,而是為了給這段複雜的關係,畫上一個有始有終的句號。他或許無法改變大廈將傾的結局,但他希望,在最後的時刻,能讓那個曾經在抗日戰場上堅持過的老人,不至於太過狼狽,能在曆史的洪流中,保留最後一絲體麵。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