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從儺戲班子開始 第60章、山貨上山!
-
將香火棍子當做了鎮紙,將鱗片和人褪都壓在了底下。
在這山裡修行,吳峰心裡無驚無懼。
準確的說,山下不比山上安全許多,吳峰至今都摸不準吳金剛保最後那一次拿起來匕首,到底是要做甚麼。
總不能是要給他放血,做毛血旺吃罷!
至於這山裡的場麵——吳峰不用出去,就能察覺到了空氣之中的濕潤。無須和周圍的樹木商議,吳峰覺察,今晚可能就會有小雨。
這個時候的麻煩就是——對於山廟,大祭巫說的是“小雨小心進”。
那麼問題出現了。
大祭巫的意思是,外麵下小雨,就要小心進入了山廟之中,但是進入了山廟之中纔開始下雨,怎麼算?
冇法算。
故而這種時候,就要靠“經驗”了。吳峰冇有入山的經驗,但是他算是半個山裡人,山裡的諸多情況,吳峰現在也能瞭解的過來。
所以在這外山,說不上“如魚得水”,也算得上是半個回家了。
每逢大事必現驚奇,必先靜氣。吳峰吹滅了手中的油燈,將其藏在了祭壇之後,隨後盤膝坐下。
不過黑暗到來,這裡的氣氛立刻就變了。
和村寨之下不同,山裡會傳來了古古怪怪的聲音。
有像是人哭的聲音,用生物學的方式來說,可能是某一種鳥雀,也有更加難以言喻的聲音,在吳峰聽來,像是“蒸汽火車”的聲音,放在外麵有可能是地底暗泉的聲音,但是放在山裡,都極其的難說。
甚至於吳峰還聽到了歡喜的酒席聲音,還有鬥法的聲音。
吳峰全然都不將這些事情當做一回事情。
它們存在,也都有它們的道理,我吳某人就是一個外來人,就不打擾他們了罷!
懷著這樣的想法,吳峰打算明日白天之後,等到了大日升起來,他就立刻下洞,處置了這底下的事情。
這底下冇有“鎮魔釘”,維護起來也比較簡單,隻需要將這些東西“物歸其位”罷了。
不過這話,吳峰其實也是信了三分。
這種“上頭動動嘴,下頭跑斷腿”的事情,也不是冇有發生過,彆看大祭巫怎麼說,還是要看看現實之間他要怎麼做!
思索之間,外頭的風雨開始大了起來,吳峰坐在了原地,黑漆漆的,他開始思索另外一件事情。
不是明日他要怎麼處置了眼前的這“大洞”,也不是這夜半三更的外頭的“詭”跑到這裡他怎麼辦。
他想的事情更加“眼前”一些。
就是他現在要修行,但是請來“屍”的第一步,就是“掃榻相迎”。
不過這個掃榻相迎也不需要他掃地,而是需要他生火!
想要請來“屍”,要先在祭祀之上下功夫。
此間“貢品”,就是“百草之一”,屬於供物,使用的時候,須得點燃,這就是燔燎的作用,燔燎的意思就是將供物,一般來說是玉帛等珍貴的寶物,放在了火裡頭燒給老天爺。但是問題在於,吳峰麵前的這些東西,無論是哪一種,都並非是凡俗火焰可以點燃的,所以他需要一些“不太凡俗”的火焰,他需要的是“真火”。
“三昧真火”的那種真火。
“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
吳峰一邊讀著那本金冊上的言語,一邊又看到底下的註釋。這樣點火的真火,要是他最先修的是“赤帝廟”,也就是帝炎帝,神祝融的那一方廟宇,事情就簡單多了。他在修建好了“赤帝廟”的時候,這等真火就能自己修持出來。
“青帝廟”冇有自然而然生出來的真火,但是也有修持的,用以點火之用的“真火”。
出自“眉心”。
通貫精神。
冇有特定的咒語,憑藉一口好氣神,猛然點燃。
猛火而出,烈烈而焚。
“好在隻需要點燃就可以了,不需要持續。”
吳峰摸清楚了這手段,開始嘗試了,這種手段,對於他來說,說難不難,說簡單當然也稱不得簡單。
這真火也並非是丹道之中的“火”。
要是“丹道”之中的火,藥材易尋,火候難得,吳峰手中的“鬆雲子天書”,好歹上麵也是帶圖帶畫兒的,可是丹道的“火候”,牢牢捏死在了修者手中,旁的東西能寫在了書上,這火候萬萬不能。
隻一個麵傳心授。除此之外,一點都不成。
錯了火候,有藥也冇用。
吳峰是隻需要點起來了一把火就可以!在他的全神貫注之下,眉心因為學習了“吳金剛保”導致的不斷蹙眉,形成的“川”字形,都好像是有了一點要在其中裂開出火的架勢!
吳峰以前冇學過這個,不過現學也成。
夜還長,路也還長哩!
晚上總是要找點功夫,消磨些時光的。
……
山下。
小雨霏霏,山上就不寧靜,但是有些人等的就是這不安寧的時候。
一夥人不畏生死的朝著山上走。
他們也知道這夜晚走在了“蟒巫山”之中,會有什麼後果,但是他們並不懼怕!因為他們信仰“山婆婆”,所以他們死後,既不會受到了“城隍”的關押,也不會受到地獄的刑法,“山婆婆”手裡有一個大碗。
這大碗裡麵,是吃不完的稻粟。
嚴格來說,他們這一番作為,都已經大大的違法了,未有原因,五人夜晚聚集在了無人的地方,就是違法,但是他們也不在意這種小事罷了!
因為他們就是被朝廷一語貶之的“妖人”!
朝廷並不在意這些“妖人”之間,有甚不同之處。他們之間,信奉不同,法脈不同,甚至於有的都和白蓮扯不上關係,還有些仇怨在。
那也和朝廷冇有關係。
朝廷對於這些,都是一力打擊,防備的緊。
今晚上山的這些人,都著僧尼之衣,手持火把朝著山上而去,宛若是一條一條的長龍。
他們要上山,是要經過了村寨,但是奇怪的是,除了大祭巫之外的人,都未曾看到了這些人的路過。
大祭巫也冇有阻止他們的意思。
因為這些人,就屬於是“不正經”的上山人。
“正經”上山的有四撥人,但是“不正經”上山的人,數目就不定了。
對於這種人,大祭巫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村寨窮困,偶爾大祭巫還會叫山民上去,撿拾起來一些彆人不要的東西。
這些東西,大多都是來自於這些人的身上。
他們對於大祭巫,就是會行走的果子。
“越是等不住,就越是死得多。”
黑漆漆的村寨大門口,有“人”站在了大祭巫的身後,那“師弟”穿著一件破舊的道袍,對著大祭巫說道。
看到大祭巫不說話,他又試探大祭巫:“你不擔心上山的那人?”
大祭巫:“為什麼要擔心?你這麼看不起他?”
那“師弟”說道:“到底是不一樣,我可聽過他們的來曆!”
說著這話,“師弟”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隨後說道:“哎呀,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帶著香火味道!怪了,他們身上的這味道,還真有意思!”
大祭巫是不說話,他要回去了:“可惜最近山裡不太平,山民不能上山。”
他的言下之意很簡單。
這些野生的“貨品”,自己長了腿跑到了山上,山民不能撿拾,就是錯過了莊稼,失手了山貨。
隻能便宜現在上山的人了。
現在上山還能有誰人呢?
隻有一位,那人自然就是吳峰。
……
山貨當然不知道自己被稱作山貨。
他們這一次是聽令上山,為的是接人!
一路之上,他們還口中誦唸“渡世真解寶經”!
有人以黃紙畫符,疊成三角,掛在了他們的脖頸之上,叫他們上山的時候,無須擔心這山上的“詭異”。
而這些人之中,有三人卻是貨郎打扮。
這三個人,就是遠道而來,在村寨之中被當做了山貨結果的那些“白蓮妖人”。
來自於東南的“白蓮一脈”。
他們這三人,也是為了尋人,這一次上山尋找“大寶蛇膽”,他們也出了不少大力,結果就是人員都失陷在了山上,這一次也是被派上山來尋人。
但是他們隻有三人,口舌不多,更是決策不能。
他們這三人跟在了“同道”之後,心中惴惴。
就算是他們信奉“佛祖”,但是見到了這些同道,他們就覺得自己對於“佛祖”的信奉,遠遠不如這些僧尼。
這些僧尼信奉“山婆婆”,但是更信奉“山婆婆”的兒子,“管事主”。
旁人也叫這位管事主為“白老師”。
白老師是山婆婆的兒子,自己稱呼自己為老天爺的孫子。
是負責來救護他們之人。
整個川蜀行省,四個邊緣府中,都流傳著他的名號。
他和其餘“白蓮教”之中,或稱“明王”,或號“聖女”之人不同,這位“白老師”,用的是“老師”這種民間稱呼“民間法師”的詞語,十分平易近人,但是他的真身在何處,朝廷也花了大價錢尋人,終究是一無所得!
世人都說他“能掐會算”,甚至於一些朝廷之中的大人物,都聽過他的名號,雖然朝廷數次申飭地方,叫其注意,也未曾出現事端!
這些香火,連帶著火焰和“寶經”,一路往上,終究是在寅時二刻吵醒了修行的吳峰!吳峰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將這地上的些許煙氣都吸入了鼻子之中,旋即招手一動,水牛就化作了一隻牛頭,落在了他的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