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中國篇) > 教子求知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名家教子書:母親的榜樣(中國篇) 教子求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教子求知

我國早期教育家從教育實踐中得出結論:“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說,隻有擁有學習**的人,隻有把學習當作樂趣的人,才能保持著源源不斷的學習力,才能最終學有所獲。

有關研究證明,“智力”並非是影響學習效果優劣的唯一因素。兒童的學習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學習動機最為重要。

有著強烈學習動機的兒童,取得的成績要比缺乏動機的孩子優秀。我們反觀成功者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他們在自動自發地汲取著知識,不斷地吸取新知,不斷地完善自己,使得自己的生命充滿了活力。

然而,現代的孩子,他們有著優厚的學習條件,肩負著父母的希望。雖然父母儘全力滿足著他們的要求,孩子也由此變成了家庭的全部,但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興趣和動力。也就是說,他們學習的願望總是顯得冷漠而又遲緩。

相比之下,蔡元培的童年要艱辛的多。由於家庭貧苦,蔡元培10歲纔有機會進學校讀書。而在這之前,總是母親教他識字。母親雖然受教育不多,但是,在蔡元培對知識的渴望之下,使得他在上學前已經比同齡孩子認識更多的字。蔡元培上學後,母親也常陪著他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業,鼓勵他的學習。

蔡元培童年時家境雖然貧寒,但是,他的母親一直冇有忘記培養他求知的精神。他在母親的諄諄教誨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取得了比同齡孩子更優異的成績。蔡母的教育方法裡冇有嚴厲的批評,更多的是溫柔的提醒。他在不自覺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母親的教誨和他自己對知識的渴求,一直點燃著蔡元培求知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求知的**,但是,為什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求知的**會變得如此的淡薄。父母也許要問,難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

當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眼睛裡會發出興奮的光芒,這說明他對新鮮食物有著強烈的興趣;當孩子掌握了某項新技能的時候,他也會感到喜悅和自豪;當孩子初次走進學校的時候,也都會對學習有著濃厚的求知慾。但是,他的熱情總如潮水一般,來去匆匆。對待學習新知識,大多數孩子總是呈現出“五分鐘熱情”。作為父母,應該思考孩子求知的**和熱情為什麼如此短暫,父母又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有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疏忽了引導,而是隻是直接灌輸自己的過往經驗。這些“好心”的父母在代替孩子回答問題,而不是啟發孩子,讓孩子在親身實踐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認知的過程,父母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親身體會也許會更加印象深刻。即使孩子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犯錯誤,父母也要學著包容,相信他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錯誤。因為在犯錯誤中得到的正確答案,纔是最珍貴的。

英國科學家培根曾說過:“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問則是孩子求知慾發達的標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會提一些在成人看來十分幼稚可笑的問題,如:太陽為什麼會發光?花為什麼是紅色的?這些看似平常不過的問題,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的具體表現。

疑問就是孩子求知的動力,父母麵對孩子的問題,先不要忙著給他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他在疑問中探求事情的真相,藉此來啟發孩子的探求**。長此以往,孩子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將會得到加強。

而當孩子從疑問的解答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時,他也就體會到了獲取知識的充實感。慢慢地,孩子會漸漸形成自覺的意識,去主動地學習。隨之而來,當孩子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他也會慢慢建立起自信心,這將促使他對自己的學習更有興趣,從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學業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如此周而複始,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教子點睛: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路上,不但要培養他優良的做人品質,也要培養孩子敏而好學的習慣。父母的任務在於幫助孩子學習,而不是替代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要做孩子的夥伴,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其交流、學習。父母必須先喚起孩子學習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活動。引導孩子摸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淺。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