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明末:邊關種田,從傻兵到國公 > 第76章 百廢待興,遼西新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明末:邊關種田,從傻兵到國公 第76章 百廢待興,遼西新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送走了曹正淳這尊“瘟神”,李睿知道,自己至少為遼西爭取到了一段寶貴的、不受朝堂乾擾的發展時間。

他冇有絲毫的鬆懈,立刻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那場宏大的“遼西大開發”計劃之中。

錦州抄來的钜額財富,如同最強勁的燃料,讓這台龐大的建設機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轟然運轉起來。

首先得到改變的,是那些新招募來的、數以萬計的流民和貧苦軍戶。

營造司在李睿的親自規劃下,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他們利用新燒製出的水泥和紅磚,在寧遠至錦州之間的官道兩側,修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嶄新的、規劃整齊的定居點。

這些定居點,被李睿命名為“民安村”。

每一個“民安村”,都按照統一的標準建造。房屋不再是傳統的土坯房,而是堅固耐用的磚瓦房,冬暖夏涼。村內,道路筆直,溝渠通暢,甚至還修建了公共的廁所和集中的垃圾處理點,極大地改善了衛生狀況。

每個村子的中央,都建有一座集食堂、學堂和議事廳為一體的公共建築。白天,孩子們在這裡讀書識字;晚上,這裡則成為村民們集會、學習農業技術的地方。

當第一批流民,戰戰兢兢地搬進這些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豪宅”時,許多人都激動得熱淚盈眶,當場就跪了下來,朝著寧遠衛的方向,磕頭不止。

對他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座能遮風擋雨的房子,這是家,是根,是一個能讓他們在這亂世之中,重新找回尊嚴和希望的地方。

安居,才能樂業。

解決了“住”的問題,李睿立刻開始著手解決“穿”和“醫”的難題。

紡織司的規模,被擴大了數倍。李睿利用繳獲的銀兩,從關內高價采購了大量的棉花和生絲。同時,他親自指導工匠,製造出了結構更複雜、效率更高的腳踏式紡車和織布機。

無數心靈手巧的婦人,被組織起來,進入了紡織工場。她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足以養活家人的口糧和工錢。一匹匹結實耐用的棉布,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不僅滿足了軍隊的需求,甚至開始有了富餘,可以平價出售給治下的百姓。

而在“醫”的方麵,李睿更是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以軍械司的名義,成立了遼西第一個“保安堂”。

他將德高望重的張神醫,請來擔任堂主。又從民間,蒐羅了數十名略通醫術的郎中和藥農,集中進行培訓。

李睿親自為他們編寫了簡單易懂的“赤腳醫生手冊”。手冊上,冇有深奧的陰陽五行理論,而是用最直白的語言和圖畫,介紹了常見病(如風寒、腹瀉、外傷)的診斷方法、基礎的衛生防疫知識(如勤洗手、喝開水、隔離病患),以及一些簡單有效的中草藥方。

他還利用化學研究所提純出的酒精,製造出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消毒藥水”。

“保安堂”不僅為軍民提供免費的診治,更重要的任務,是向每一個“民安村”,都派遣一名駐村的“赤腳醫生”,負責本村的衛生防疫和基礎醫療。

這個舉動,在當時的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這個人命如草芥,生病隻能聽天由命的時代,李睿竟然試圖為他治下最底層的每一個百姓,都建立起一道最基礎的健康防線!

“住有所居,穿有所衣,病有所醫。”

這在後世看來最基本不過的民生保障,在明末這片絕望的土地上,卻如同神蹟一般,降臨在了遼西大地。

李睿的聲望,也因此,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

百姓們不再僅僅稱呼他為“李大人”或“李主事”。在私下裡,他們開始用一個更古老,也更充滿敬意的稱呼——“主公”。

在他們心中,李睿,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朝廷命官。他,是這片土地真正的守護者,是帶領他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領路人。

當然,李睿做的這一切,並非完全出於“仁慈”。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健康的、有文化的、有歸屬感的人口基礎,對於他未來的工業化和軍事化發展,有多麼重要。

一個健康的士兵,才能承受高強度的訓練。

一個識字的工人,才能看懂複雜的機械圖紙。

一個安居樂業的農民,纔會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奮不顧身地走上戰場。

他正在做的,是一場最深刻、也最徹底的社會改造。他要將這些麻木、愚昧、隻求活命的流民,轉變為高素質的、有組織、有紀律的,現代國家的“公民”雛形。

這是一個極其漫長,也極其艱難的過程。

但李睿,有信心,也有耐心。

他站在屯田所的瞭望塔上,俯瞰著這片正在他手中,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的土地。

遠處,是拔地而起的村莊和工廠。

近處,是綠意盎然的萬畝良田。

更遠處,是正在被馴服的,廣袤的荒原。

他知道,自己正在播撒的,不僅僅是土豆和玉米的種子。

他正在播撒的,是一種名為“希望”的種子。

而當這種子,在這片土地上,徹底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時,它所能爆發出的力量,將足以撼動整個天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