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邊關種田,從傻兵到國公 第59章 公主之心,微服北巡
-
周奎的密信,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崇禎皇帝心中激起了滔天的波瀾,也同樣在坤寧宮內,攪動了一位少女的心絃。
長公主朱媺娖,將周奎帶回來的那半袋土豆和一袋玉米,視若珍寶。她命禦膳房的小太監,按照周奎描述的方法,將土豆或蒸或煮,將玉米磨成粉,做成窩頭。
當那樸實無華,卻又帶著一股大地芬芳的食物,第一次出現在她麵前時,她的小臉上,寫滿了新奇與鄭重。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蒸熟的土豆,剝開薄薄的外皮,學著信中描述的樣子,輕輕咬了一口。
那綿密香甜的口感,瞬間就讓她那雙明亮的眼睛,彎成了好看的月牙。
“真好吃……”她喃喃自語。
她又嚐了嚐那個用玉米麪做的窩頭,雖然口感有些粗糙,但那股獨特的穀物香氣,卻讓她覺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來得踏實。
她無法想象,就是這樣好吃又管飽的東西,竟然能在一畝貧瘠的土地上,長出成千上萬斤。
而那個創造了這一切的人……李睿。
這個名字,連同周奎信中那些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描述,像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她的腦海中不斷地展開。
她彷彿能看到,那個年輕的官員,是如何在荒原上,指揮著百姓開墾田地;是如何在高爐前,迎著熊熊的烈火,鍛造出神兵利器;又是如何在萬眾矚目之下,用雷霆手段,斬殺那些魚肉百姓的貪官汙吏……
這是一個與她生活中所見過的、那些循規蹈矩、暮氣沉沉的朝臣們,完全不同的人。
他身上,有一種她從未見過的、朝氣蓬勃的、充滿了創造力的生命力。
這種感覺,讓她感到無比的好奇,甚至有那麼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嚮往。
尤其是當她得知,父皇和朝中的大臣們,正在為如何處置這個“功過難辨”的李睿而爭吵不休時,她的心中,更是生出了一股強烈的衝動。
她想親眼去看看。
她想親眼去看一看,那個被周奎形容為“世外桃源”的寧遠衛;她想親眼去看一看,那萬畝良田春耕的盛景;她更想親眼去看一看,那個名叫李睿的年輕人,究竟是不是像信中所寫的那般,有經天緯地之才。
這個念頭,一旦生根,便如雨後的春筍般,瘋狂地生長起來,再也無法遏製。
於是,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朱媺娖將自己最信任的侍女和周奎,召到了自己的寢宮。
“周大哥,我想……再去一次遼東。”
少女的聲音雖然輕柔,但語氣卻異常的堅定。
“什麼?!”周奎大驚失色,當場就跪了下去,“公主殿下,萬萬不可!遼東乃邊關苦寒之地,兵凶戰危,您乃萬金之軀,豈能以身犯險?!”
“是啊,公主!”貼身侍女也急得快要哭了出來,“您要是出了什麼意外,奴婢們萬死莫贖啊!”
“我意已決。”朱媺娖搖了搖頭,那雙平日裡溫婉如水的眸子裡,此刻卻閃爍著不容置疑的堅毅,“父皇如今被朝臣所困,猶豫不決。我想親自去看看,遼東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隻有眼見為實,我才能更有底氣地,去勸說父皇。”
她頓了頓,又補充道:“而且,我不會暴露身份。我會扮成你的妹妹,就說是去遼東投親的商賈家眷。隻要我們小心行事,不會有人知道的。”
看著公主那堅定的眼神,周奎知道,自己再勸也是無用。這位看似柔弱的公主,骨子裡,卻繼承了朱家天子那份說一不二的執拗。
他沉思良久,最終一咬牙,重重地磕了一個頭。
“既然殿下心意已決,屬下……萬死不辭!定會拚儘全力,護衛殿下週全!”
計劃,就這樣在三個人的秘密商議中,定了下來。
幾天後,一支由十幾輛大車組成的“商隊”,在周奎的帶領下,悄無聲息地從京城的德勝門出發了。
商隊的車上,裝載的並不是什麼綾羅綢緞,而是大量的鐵器、布匹、食鹽,以及一些李睿在信中隱晦提出過,邊關急需的藥材和物資。這是周奎打著“與李大人商談合作”的旗號,向崇禎皇帝申請的。崇禎在猶豫之中,最終還是默許了這次“試探性”的商業往來。
而在商隊中間,一輛裝飾得最為舒適的馬車裡,一個身穿淡青色布裙,頭上簡單地紮著髮髻,臉上帶著些許興奮與忐忑的“少女”,正悄悄地掀開車簾的一角,好奇地打量著車外那片陌生的世界。
少女的麵容,清麗絕俗,雖然刻意用了一些黃粉遮掩,卻依舊難掩其天生的貴氣。
她,正是當朝長公主,朱媺娖。
她不知道,自己這次充滿冒險精神的“北巡”,將會給她的人生,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更不知道,在遙遠的寧遠衛,那個讓她充滿了好奇的年輕人,此刻正麵臨著一場由她而起的、意想不到的麻煩。
因為,就在她的商隊出發的同時,另一撥人,也從京城,踏上了前往遼東的道路。
那是幾名來自東廠和錦衣衛的番役,他們接到的密令是:
“嚴密監視李睿,徹查其所有底細。若有任何不軌之舉,或與‘不明商隊’勾結之實,可秘密處置,不必上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