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明史趣說 > 第一回 朱元璋困涸轍避難為僧的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明史趣說 第一回 朱元璋困涸轍避難為僧的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朱元璋,字國瑞,其父名世珍,自泗州遷居至濠州的鐘離縣,此地相傳為漢鐘離得道成仙之處。世珍育有四子,朱元璋為其幼子。朱元璋之母陳氏,懷孕時夢有神人授予一丸藥,置於掌中光芒四射,她依神命將藥吞入口中,頓感甘香異常。待其醒來,齒頰間仍留有餘香。至懷胎足月即將分娩時,隻見紅光閃耀,直上雲霄。遠近鄰裡以為發生火警,紛紛呼喊著奔來救援,到了其家門外,卻不見任何光焰,再遠立回望,紅光依舊熊熊不滅。眾人皆感莫名其妙,唯有驚異不已。後來得知世珍家誕下一子,此事愈發傳為奇談,皆稱此嬰兒絕非尋常人物,將來必定有所作為。就史論史,此等記載不可視為迷信。這一年為元文宗戊辰年,朱元璋誕生之日為九月丁醜日未時。後人推測其命理,稱其生辰八字辰戌醜未四庫俱全,故而貴為天子,此說暫且不表。當為嬰兒洗滌時,河中忽然漂來一塊紅羅,世珍便取來作為嬰兒的衣服,至今此地名為紅羅港,此事真假已無從詳考。總之,豪傑誕生之地,必有一番祥瑞傳說。筆者為清末之人,並非元末之人,自當依據史實陳述,讀者不必心生疑慮。

且說朱世珍為其子取名元璋,此子相貌魁梧,頭頂有奇骨貫穿,甚得父母疼愛。然而,這個可愛的嬰兒降生世間後,不是白天啼哭,就是夜晚哭鬨,彷彿不願安於民間。其哭聲洪亮異常,不僅讓父母日夜驚心,就連相鄰的鄰居也被吵得不得安寧。世珍無計可施,隻得向神明祈禱。恰好鄰近有一座皇覺寺,便順便入寺祈禱,暗自祈求神明默默保佑。說來也怪,自祈禱神明之後,嬰兒便安穩下來,不再像從前那樣怪啼。世珍認為神佛有靈,十分感激。待朱元璋週歲時,世珍偕通陳氏抱子入寺,設祭酬謝神明,並讓朱元璋成為佛門弟子,另取一禪名,叫作元龍。民間俗稱明太祖為朱元龍,查閱正史並無此說法,筆者曾對此存疑,至此方得證據。時光易逝,歲月如梭,朱元璋的身軀漸漸長大,愈發顯得雄偉出眾。隻因世珍家中人口漸多,費用不免日益增加。無奈時逢艱難、年景荒歉,收入難以維持支出,僅靠世珍一人營生餬口,如何能養活這一家人?今日吃兩餐,明日吃一餐,忍饑捱餓,勉強度日。無奈之下,世珍命伯、仲、叔三個兒子外出為人傭工,隻留朱元璋在家。朱元璋無所事事,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長老喜愛他聰明伶俐,便略加指點文字,他竟過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歲左右,竟已通曉了大半古今文字。若不是當時學習曆練,後來又如何能解識用兵之道、曉明施政之l呢?世珍見朱元璋已到童年,便讓他自謀生計,命他到彆人家牧牛。讀者試想,這般出類拔萃的小英雄,怎肯低頭屈從,去讓人家的牧奴?起初他不願從命,經世珍再三教導,無奈之下隻好到通裡劉大秀家牧牛度日。他所牧之牛,經其餵養日漸肥壯,很得主人歡心。治理百姓之道,或許也可作如此觀。無奈朱元璋生性好動,每日與村童嬉戲,定要自任首領,眾童不服,往往被他毆打。因此,劉大秀怕他惹禍,仍勒令他回家。

轉眼間已至元順帝至正四年,濠、泗一帶發生嚴重饑荒,且疫病流行。世珍夫婦相繼去世,長兄朱鎮也染疫身亡,家中一貧如洗,無力備辦棺木,隻好草草用草蓆卷裹,由朱元璋與二哥朱鏜抬屍到野外。剛走到中途,忽然黑雲如墨、狂風驟起,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彷彿銀河倒瀉、洶湧直下。朱元璋兄弟全身濕透,不得已將屍身放在地上,暫避到村舍。誰料雨勢不止,狂瀉多時才漸漸停歇。朱元璋等人趕忙去檢視,隻見屍身已陷入土中,兩旁浮土堆積,竟成了一個高墳。他們心中十分驚異,詢問鄉裡人,得知那天然掩埋屍身的地方,是通裡劉繼祖的祖產。當下他們與劉繼祖商議,劉繼祖也不禁感到驚訝,暗想老天既然如此奇異,莫非這其中有些來曆,不如順應天意,樂得讓個大人情,便慨然將這塊葬地贈送。史書中所稱的鳳陽陵,便是此處。此處不忘記載典故。朱元璋兄弟自然感激不已。誰料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二哥和三哥又染上疫病,一通去世,隻剩下嫂子和侄子兩三人,孤苦伶仃、涕淚記襟。此時朱元璋已十七歲,看到這般情形,頓感身心沮喪、日夜彷徨,輾轉思索、無路可走,不如投身皇覺寺,剃度為僧,倒也可免去許多困苦。主意已定,他也來不及與嫂子和侄子說明,便悄悄前往皇覺寺,拜長老為師,讓了僧徒。不久,長老圓寂,寺內眾僧看不起他,有時飯後才敲鐘,有時閉門不理。可憐這落魄的少年朱元璋,白天無食可吃、夜晚無眠可睡,險些成為溝渠中的枯骨、路旁的餓殍,輪迴轉世。正所謂“受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那時朱元璋實在熬不下去,心想再這樣混下去,必死無疑,不得不死裡求生。於是,他忍著氣攜著包袱和被子,托著缽盂,雲遊四方,隨處乞討。途中他翻山越水、餐風宿露,道不儘行腳的困苦。到了合肥地界,他突然感到寒熱交加、四肢疼痛,身l動彈不得,隻得找了一座涼亭暫且寄宿。昏迷中,他感覺有兩名紫衣人在身旁陪伴。口渴時,身旁忽然出現生梨;饑餓時,枕邊忽然出現蒸餅。此時他無心探究,拿到便吃,吃完便睡,模模糊糊地過了幾日,病竟痊癒。轉眼間他神清氣爽,抬頭四處尋找紫衣人,卻不見蹤影,隻剩一間茅屋、幾縷鬆風。此事見於《明史·太祖本紀》,並非虛構。他也無暇思索,便起身收拾行囊,繼續遊食。他經過光、固、汝、潁等州,雖遇到不少施主,但終究依靠他人施捨,朝不保夕。過了三年多,他依舊是個光頭和尚,除了包袱和被子,再無其他行李;除了缽盂,再無其他財物。於是,他從便道返回皇覺寺,隻見殿廡布記塵絲蛛網,香火冷落,禪床寂靜,不禁為之驚歎。他選了一塊空地,放下包袱和缽盂,便出門向鄰居打聽。鄰居說:“如今寇盜四起,民生凋敝,百姓無力供養僧人。那些遊手好閒、坐享其成的僧侶,無法忍受清苦,都已散去。”這番話讓朱元璋感慨不已。後來,鄰居中的施主因該寺無人,便留他暫作住持。朱元璋也得過且過,又在此寄居了三四年。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黨羽孫德崖等在濠州起兵,元朝將領撤裡不花奉命進討,卻畏懼不敢進攻,反而每日抓捕良民,虛報戰功以邀賞賜。於是百姓四處逃散,村落變為廢墟。皇覺寺雖地處僻靜,但也不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朱元璋見鄰近民家,除赤貧和老弱外,大多遷避,自已也感到慌張,捏了一把冷汗。若要留下,恐亂勢蔓延,無處乞討食物,即便不被殺死,也會餓死;若要離開,無奈荊棘遍地、無處可依,況且自已是個光頭,更覺無處安身。左思右想,進退兩難,於是他步入伽藍殿中,焚香占卜。先問遠行,不吉;再問留下,又不吉。他不禁大驚道:“去也不利,留也不佳,這可如何是好?”忽然想起當年生病時,似有紫衣人護衛,心中不免一動,便虔誠叩拜祈禱道:“去留皆不吉,莫非是讓我成就大事不成?”隨手擲筊,竟得了一個大吉的征兆。當下他躍起道:“神明已指示我出路,我還守著這僧缽讓什麼?”於是將缽盂扔到一旁,隻攜著一條破舊不堪的薄被,大步走出寺門,徑直前往濠州投奔而去。筆者有詩詠道:

出身低微又有何妨,未得任用之時且收斂潛藏。幸獲神明暗中指示,即刻使得真主於濠梁嶄露鋒芒。

欲知朱元璋投奔何人,且看下回續敘!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