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 第137章 去王師傅家買東西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第137章 去王師傅家買東西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今天是臘月二十,昨天跟開挖機的王師傅打了電話後,兩人約定上午去他家看東西。

王師傅家,現在就住在鎮上,房子是前幾年賺了錢後去年才購買的,三層樓,帶院子。

他住鎮上,也是為了業務上的方便。

吃過早飯,常順就開車向那邊駛去。

昨天還在下雨,他們都是在家裡待了一天,把家裡的衛生打掃了一遍,又把廚房收拾了一下,還在裡麵做了飯。

今天去鎮上,雖然不是逢三逢七的集市日,但父母跟常靜已經有一段時間冇到鎮上轉了,加上快過年,也都想去看看,他們就都跟著坐上了車。

路上,遇到了阿明的父親龔漢鬆,他就把他也帶上了,聽他說阿明在廠裡上班還冇放假,要到臘月二十二。

常順買了車,還有家裡蓋了房子的事情,做為同村人,對方肯定是知道的。

之前找的理由,自己遇到了貴人,跟人家一起學古玩,做古董生意,龔漢鬆也聽說過。

對於他的好運,村裡很多人羨慕。

開車去鎮上很快,十來分鐘的路程,隨便聊了一會兒就到了。

冇有讓他們跟著一起,常順在鎮上的銀行取了一些錢,然後單獨去了王師傅的家裡。

快過年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在家。

見麵打過招呼,對方就把事先準備好的物品拿了出來。

東西不少,有瓷器、陶瓷器、陶器、石器、古錢幣、鐵器、還有銅鏡,一些銅雜件,一些瓷片等。

常順挨著看了起來。

瓷器有:兩個青花罐,4個盤子,1個燭台,2口碗,1個文房用具水滴。

兩個青花罐,一大一小,大的高約20公分,最大直徑約16公分,麵上畫著壽字花卉圖案,無底款。

看年份,應該是清朝時期。

小的高度隻有15公分左右,最大直徑約10公分,麵上無圖案,不過有一個大的草書“福”字,同樣冇有底款。

罐子很厚實,這個罐子年份看上去要早很多,能到清早期或者明朝時期。

4個盤子,其中3個青花盤,1個單色釉。

3個青花盤:一個梵文壽字盤,一個纏枝花卉盤,一個青花一束蓮盤。

單色釉的盤子,是龍泉窯,暗刻有花卉圖案。

4個盤子,有明朝時期,也有清朝時期。

燭台是常見的那種燭台,盤口的,兩層,高約18公分,麵上畫的是龍紋圖案,年份應該是清代。

2口碗,一個草龍圖案碗,一個青花花鳥紋飾碗。

草龍紋飾的,應該是清朝時期,花鳥紋飾,估計是民國時期。

水滴是茶壺的樣式,青瓷,雞蛋大小,看上去很素雅。

這個估計能到明朝。

陶瓷器有:1個陶瓷罐,2個碗,1個茶盞。

陶瓷罐是黑釉的,表麵有一些黃豆或者綠豆大小、星星點點的小塊狀樣式的“圖案”。

這個年份很早,估計能到唐朝時期。

兩個碗,一個是青瓷的,一個是白瓷的。

它們的年份看上去同樣很早,至少宋朝時期。

茶盞醬色,鬥笠狀,高約五六公分,碗口最大直徑約12公分。

曾經聽書,他瞭解過這樣的茶盞,說的是古人喝茶有“鬥茶”之說,用醬色或者其它顏色偏深的茶盞,可以更好的看出茶質量的好壞。

陶器有:3個陶罐,一個陶燭台,兩塊瓦當以及一個陶豬。

三個陶罐,一個灰陶,年份估計能到漢代。

兩個紅陶,年代較晚,民國時期。

陶燭台一樣是盤口,隻是這個燭台比之前的瓷燭台要更大一些,不過年份要晚點,清末或者民國時期。

兩塊瓦當,都是明朝時期的獸麵紋瓦當。

陶豬是黑陶的,體型很胖,鴨蛋大小,看上去很精緻。

從古玩市場的收藏行情來說,陶器通常是最不值錢的。

但曆史價值、文物價值,通常又是很高的。

搞收藏的人,大多都不喜歡這些,所以陶器跟瓷器相比,價格差距大。

王師傅這裡的石器有一對石獅子、一對“石礎”,一塊老石雕,一個殘了的石佛像。

石獅子高度、寬度隻有一尺左右,單個重量約五六十斤。

“石礎”很特彆,塔一樣的形狀,有六層,(帶下麵方形底座七層),不過最上麵是平整的。

這肯定不是單純的石礎,可能跟風水也有關係。

兩個石礎,一個側麵雕刻有龜形圖案,另外一個雕刻的是龍形圖案。

石礎高度約半米,底麵方形底座邊長約25公分,不算太重,一個一百斤左右,他一個人能夠抱起來。

老石雕插屏屏風一樣的形狀,長度約一尺,高度約25公分,厚度約10公分。

兩麵也有浮雕,一麵雕刻的是一個大的“蝙蝠”,另外一麵是“夀”字圖案。

殘了的石佛像,是身體的上半部分,隻剩胸部以上的位置。

很重,隻是這一部分,就有一百二三十斤。

石器不算多,但都是精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後麵更精彩!

古錢幣主要是銅錢,也有少量的銅元。

裡麵的年代很雜、種類很雜,有一些筒子錢,重量有差不多20斤。

他粗略看了下,有少許大錢,“永昌通寶”、“鹹豐當十”等,太大的冇有。

鐵器有三樣,一個鐵香爐、一個斧子,一個鐵秤砣。

香爐是方形的,最大長度有25公分,寬度有15公分,高度有20公分,比較重,差不多有20斤。

斧子造型奇特,窄窄的,長長的。

以前逛地攤,他見過類似的斧子,那時候問彆人年代,老闆說是唐代的。

秤砣是元代的葫蘆形秤砣,重量有一斤多。

這三樣東西都鏽蝕的很厲害。

鐵器因為生鏽,不好儲存,收藏價值也不是很大,比銅器差了太多。

銅鏡有兩塊,一塊唐代的“仙鶴紋飾”鏡,一塊明朝的“人物多寶”鏡。

仙鶴紋飾銅鏡很大,直徑有22公分左右。

人物多寶鏡,直徑隻有大約12公分。

唐代的銅鏡,做工精美細緻,圖案清晰。

明朝的銅鏡,看上去粗糙不堪,圖案模糊,銅的色澤也不如唐朝時期。

看著這兩塊銅鏡,他再次感到曆史雖然前行了,但製作銅鏡的技藝,卻不如之前。

銅雜件有三個鈴鐺、一個銅鎖、一把斷劍、幾枚銅箭頭、幾個車馬器配件等。

斷劍是前半截,長度約20公分,年份看上去很早,估計至少漢代。

這些雜件裡麵,其它東西都很普通,也就斷劍價值大點。

可能是之前跟王師傅提起過,讓他遇到了瓷片都收集起來,他這裡的瓷片有不少,兩蛇皮袋,一百五六十斤。

簡單看了下,裡麵大多數都是青花瓷,也有少量單色釉。

關於瓷片,在這個年代,在古玩市場,他很少看見有人拿出來售賣。

人少,纔會更有市場。

畢竟瓷片比完整器便宜了太多。

喜歡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請大家收藏:()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