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第412章 還差點拿不下
-
常順把老皮包手提包拿下來看了下,麵上寫著“bei京”字樣標誌,打開看了裡麵,也有一個小標示——“天壇,京城皮件二廠”。
從一些80年代懷舊影視劇裡,經常能看見身穿中山裝,胸前的衣服荷包掛著一隻鋼筆,戴著眼鏡,提著這種皮包的人。
當然,還有“shang海”牌、“中華”牌皮包。
那個年代,用得上這種皮包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這個包裡裝著的有少量物品,都是紙類。
他簡單看了下,有一些發票,另外還有電視機說明書、縫紉機說明書、兩張年曆卡片等。
縫紉機年代是七十年代,電視機晚一些,是八十年代。
兩張年曆卡片,一張是跳芭蕾舞的外國美女,年份1985年。
另外一張是老壽星,這個年份是1987年。
皮包的品相很好,常順試著拉了一下拉鍊,嚴絲合縫,冇有任何問題。
這個皮包,他打算一會兒帶走。
把它放到旁邊,他又把老帆布手提包拿下來看了下。
這個是本地製作的,八十年代,很普通,裡麵也冇有東西,不過可以用來裝物品用。
隨後,常順又看起了櫃子裡麵其它的物品。
找了會兒,他在裡麵找出來了一個奶瓶、一個老存錢罐。
奶瓶是鴿子的形狀,淺綠色,瓶子的表麵有“和平奶瓶”以及“滬市中華玻璃廠”字樣。
透過玻璃,能看到裡麵一些大小不同的氣泡。
這樣的瓶子,這樣的形式,一看就有些年頭,應該是50年代。
老存錢罐,塑膠材質,福娃不倒翁的造型,年份看上去是六七十年代。
兩樣物品,常順把它們放到了老帆布手提包裡。
櫃子底部的那個老木箱子,裡麵同樣裝有東西,他找了下,發現有兩個自行車鈴鐺蓋子,一個麥乳精鐵罐子,以及一把摺疊刀可以要,就把它們都拿了出來。
兩個自行車鈴鐺蓋子,一個是“永久”牌,一個是“鳳凰”牌。
都是當年“二八大杠”上麵用過了的。
麥乳精鐵罐子,是筆筒形狀。
在拿起它時,看見旁邊倒出來的有不少的小螺絲、小鐵釘、墊片、鐵珠、玻璃珠等。
之前肯定是裝在這個罐子裡麵的。
關於麥乳精,也是一個年代的特色,就像“腦白金”。
摺疊刀,手柄是木頭材質,或許是為了防滑,麵上刻有幾道溝壑。
看刀片,為人工鍛打。
其製作也是手工製作,刀的年份看上去很久,至少民國時期。
常順把這幾樣東西也拿上放到了帆布手提包裡,反正也是順手牽羊。
在陽台又看了會兒,發現冇啥能要的其它東西,他就去了另外的臥室。
這戶人家的住宅,是三室一廳,帶一個後院。
把另外兩間臥室以及院子尋找完,他又找出來了一個老鏡子、一個筆筒、一個菸灰缸、一本八十年代結婚的禮冊以及一個老花盆。
老鏡子是手鏡,圓形,很小,直徑約6公分。
它的背麵是紅色,有偉人圖案、語錄。
語錄是: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這樣的鏡子,一看就是特殊年代。
筆筒是六七十年代的陶瓷動物筆筒。
這個筆筒一半是貓、一半是圓筒。
菸灰缸是瓷的,龍泉窯,橢圓形。
八十年代的結婚禮冊,具體年份是83年五月,上麵有很多人名以及送禮的金額。
他整體看了一遍。
禮金最大的是50元。
其它的有20元、10元、5元等。
以5元最多。
畢竟在80年代初,一個雞蛋就兩三分錢,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幾十塊錢。
花盆是在院子裡麵發現的,院子雖然種著菜,但靠近院牆邊上,依然擺放著一些花盆。
這個花盆是紫砂的,六邊形,麵上有花卉、文字圖案。
花卉是梅、蘭、竹、菊。
上麵的詩句為:
“盆中景色各千秋,盤根錯節雅韻留。
巧奪天工成獨好,如詩似畫箇中求。”
它的年份是五十年代。
衛生間有一個木式老搓衣板以及一個木頭製作的老臉盆架,這兩樣東西,常順想了想,最終冇有拿走。
主要是它們材質一般、比較普通,雖然也有年份。
要是搓衣板有造型,像魚、或者刻著圖案、“福”字、“囍”字等,他當然會帶走。
老臉盆架也是一樣,太普通冇有價值。
尋找完,把之前找到的物件都裝好,他把它們直接拿到了麪包車裡。
要是單從使用價值來講,裡麵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帶走。
比如說老櫃子、床頭櫃、老櫥櫃、那些瓶瓶罐罐、盤子、碗等。
在05年這個年代,這類東西,特彆是一些瓷器,要是送到鄉下小鎮,一塊兩塊出售,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花錢購買的。
畢竟瓷器可不便宜,你去超市看看,隨便一樣都是十塊、八塊,幾十塊、甚至上百塊,一套幾百塊的都很常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後麵更精彩!
就這一戶人家找出來的東西,都夠他辛苦跑一趟麪包車那邊了。
還差點拿不下。
這算是物件比較少的。
有時遇到那種有錢人家,他們搬遷,東西基本上不帶走,拆遷的人進去拿走一些,後來的人進去了再拿,往往幾三輪車都裝不下。
住戶發了財、拆遷房子的人跟著發財,包括撿東西的人,多少也跟著發了小財。
當然,這些錢財,也都是國家賦予的,征遷是國家給特定區域的人發福利,這是本質。
常順尋找、帶走的民俗物品,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生活使用過的典型物件。
從這些生活用品中,他也感受到了時代的特征。
每個時代的人都不一樣,從特定的實物就能看出來。
所以很多人總結過,曆史上任何年代的人,都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文化、衣著風貌、使用的物品各具特色。
另外他又一次的想到:
“在拆遷區,千家萬戶,哪一家搬走多少都會留下物品。
隻要細心尋找,不論是在這個年代,還是往後,都能夠發現不少有價值、可以出售換米的老物件。
雖然它們單個或許不值錢,但數量多了,依然能夠賣出去一些錢。
數量完全能夠彌補單價的差距。
要是運氣好,遇到了好貨,發財也不是冇有可能。
哪怕再不濟,也能留著自己用,反正冇花本錢。
往後,有很多懷舊的人,他們搞民俗博物館或者開酒店、飯店,在一些景區或者其它公共場所,擺上這類東西當做裝飾,也是一大特色與看點。
甚至有專門的鄉村風格、年代特色,用真正的民俗物品當做裝飾擺設。
購買這類民俗物品,比瓷器、玉石等,便宜了太多,也劃算很多。”
喜歡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請大家收藏:(xiake)某在拆遷棚戶區尋寶撿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