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 第153章 賬本的價值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目光所及都將是你 第153章 賬本的價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賬本的價值

秋意漸濃,京市的午後陽光透過文物局古籍研究室的玻璃窗,在泛黃的宣紙卷軸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蘇念將那本用藍布包裹的賬本輕輕放在鋪著軟墊的鑒定台上,指尖離開布料的瞬間,還能感受到布料上殘留的、來自江南鄉村的潮濕氣息。她的心跳比平日快了些,眼前這本金邊已經磨損的賬本,承載的不僅是一位普通村民的守護,更可能藏著一段被遺忘的曆史密碼。

“蘇小姐,麻煩你再複述一下發現這本賬本的具體情況。”說話的是文物局資深鑒定專家周啟明,他戴著白手套的手指正小心翼翼地撥開藍布的繩結,鏡片後的目光裡滿是嚴謹與期待。旁邊的年輕助理小林則拿著記錄本,筆尖懸在紙上,隨時準備記錄關鍵資訊。

蘇念點點頭,思緒重新回到一週前的江南之行。彼時她受單位委托,前往臨水鄉調研民間文物留存情況。車子沿著蜿蜒的鄉間公路行駛,兩旁的稻田翻著金色的波浪,空氣裡彌漫著稻香與泥土的芬芳。臨水鄉依山傍水,白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河岸兩側,當地村民大多以農耕和漁業為生,保留著淳樸的生活習性。

在村委會的協助下,蘇念組織了一場簡單的文物知識宣講會,沒想到反響格外熱烈。散會後,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遲遲沒有離開,他攥著衣角,臉上帶著猶豫的神情。蘇念主動上前搭話,得知老人名叫陳守義,今年七十四歲,是土生土長的臨水鄉人。

“蘇同誌,我家裡有個老物件,不知道算不算文物,你能不能幫我看看?”陳守義的聲音帶著幾分忐忑,眼神裡卻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蘇念立刻答應下來,跟著老人往村子深處走去。

陳家的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木門上的銅環已經氧化發黑,推開時發出“吱呀”的聲響。院子裡種著一棵老桂花樹,細碎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散發著淡淡的香氣。陳守義領著蘇念走進西廂房,從床底拖出一個樟木箱,箱子上的銅鎖已經生鏽,他費了些力氣纔開啟。

箱子裡鋪著乾燥的樟樹葉,一本深藍色粗布包裹的本子靜靜躺在中間。陳守義小心翼翼地將本子取出,動作輕柔得像是在嗬護一件稀世珍寶。“這是我太爺爺傳下來的,距今快一百五十年了。”他一邊說,一邊解開藍布繩結,露出了裡麵的賬本。

那是一本線裝賬本,封麵由厚紙製成,上麵用毛筆寫著“臨水鄉文物護藏錄”幾個楷體字,字跡蒼勁有力,隻是邊角已經磨損,有些地方還沾著褐色的水漬。翻開內頁,泛黃的宣紙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文字,既有毛筆書寫的條目,也有少量用炭筆補充的註解。

蘇念湊近細看,發現賬本的記錄始於清同治三年,止於宣統元年,跨度長達四十餘年。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臨水鄉及周邊地區留存的文物清單,詳細記錄了文物的名稱、特征、存放位置,小到一枚古錢幣、一塊碑刻,大到祠堂裡的匾額、古宅的木雕,都標注得十分清晰;另一部分則是護藏文物的具體舉措,包括村民自發組織巡邏、修繕古建築、修複破損文物的經過,甚至還有籌集護藏資金的賬目明細。

“我太爺爺當年是村裡的教書先生,也是負責護藏文物的帶頭人。”陳守義坐在板凳上,開啟了話匣子,“聽我爺爺說,晚清的時候戰亂頻繁,很多文物都遭到了破壞或流失。我太爺爺不忍心看著祖宗留下的東西沒了,就聯合村裡的鄉紳和村民,成立了‘臨水鄉文物護藏會’,這本賬本就是當時留下的記錄。”

他還回憶道,小時候常聽爺爺講太爺爺護藏文物的故事。有一年兵荒馬亂,一群散兵遊勇來到村裡,想搶奪祠堂裡的古匾額和木雕,是太爺爺帶著村民們拿著鋤頭、扁擔守在祠堂門口,據理力爭,才保住了那些珍貴的文物。還有一次,村裡的古橋被洪水衝壞,太爺爺帶頭捐出自己的積蓄,又挨家挨戶籌集資金,組織村民修複古橋,賬本上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捐款名單和修複開支。

“後來家裡幾經變故,很多東西都丟了,唯獨這本賬本,太爺爺叮囑後人一定要好好保管。”陳守義撫摸著賬本的封麵,眼神裡滿是鄭重,“我這一輩子沒什麼文化,但知道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在我手裡弄丟了。這些年我把它藏在樟木箱裡,每年都拿出來曬曬太陽,防止發黴蟲蛀。”

蘇念聽完陳守義的講述,內心深受觸動。她從事文物相關工作多年,見過不少珍貴的文物,但像這樣詳細記錄清末民間自發護藏文物的賬本,卻還是第一次遇到。她知道這本賬本的價值非同小可,當即決定將其帶迴文物局,請專家進行專業鑒定。

“周老師,這就是賬本發現的全部經過。”蘇唸的講述結束時,周啟明已經將賬本的前幾頁仔細翻閱了一遍。他的神情比剛才更加嚴肅,時不時用放大鏡檢視賬本上的字跡和紙張質地。

“從目前的初步判斷來看,這本賬本的紙張是清末時期常見的宣紙,墨跡也符合當時的書寫特征,應該是原件無疑。”周啟明放下放大鏡,語氣中難掩激動,“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填補了清末民間文物保護研究的空白。我們之前對那個時期的文物保護研究,大多集中在官方舉措和文人雅士的收藏行為上,對民間自發的護藏活動瞭解得很少,這本賬本正好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為了確保鑒定結果的準確性,文物局隨後組織了多學科專家團隊對賬本進行全麵鑒定。紙張檢測專家通過專業儀器分析了宣紙的纖維結構和製作工藝,確認其產於清末江南地區;書法鑒定專家對比了同時期的書法作品,認定賬本上的字跡符合當時的書寫風格,且出自多人之手,與陳守義講述的“村民共同記錄”相吻合;曆史研究專家則結合相關史料,考證了賬本中記錄的事件、人物和文物,發現大部分內容都能與曆史背景相互印證。

經過半個月的細致鑒定,專家團隊最終給出了鑒定結論:這本《臨水鄉文物護藏錄》是清末民間文物保護的珍貴史料,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它不僅詳細記錄了特定區域內的文物留存情況,為文物普查和修複提供了重要依據,更生動展現了清末民間人士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行動,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文物保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鑒定結果出來後,文物局立即召開會議,討論賬本的後續處理事宜。經過慎重研究,最終決定將這本賬本正式收錄進國家博物館的“民間文物保護史料專區”,進行專業的修複和儲存,並適時向公眾展出。

“蘇小姐,麻煩你聯係一下陳守義老人,我們想正式邀請他參加即將舉辦的‘百年文物守護’專題展覽。”文物局展覽部主任王莉找到蘇念,臉上滿是期待,“我們希望他能在展覽現場,向觀眾講述這本賬本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瞭解清末民間的文物保護曆程,傳承和弘揚文物保護精神。”

蘇念立刻撥通了陳守義的電話,當她將鑒定結果和邀請資訊告知老人時,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隨後傳來了哽咽的聲音。“真的嗎?這本賬本真的這麼有價值?還能去北京參展?”陳守義的語氣裡滿是難以置信的驚喜。

“是的,陳大爺,您太爺爺留下的這本賬本,是非常珍貴的史料。”蘇唸的聲音帶著笑意,“文物局特意邀請您去參加展覽,給大家講講您家祖輩護藏文物的故事,讓更多人學習和傳承這種精神。”

“好!好!我一定去!”陳守義激動得連說了幾個“好”字,“我這就準備準備,到時候把我太爺爺和爺爺的故事好好講給大家聽,讓更多人知道,咱們老百姓也能為保護文物出一份力!”

掛了電話,蘇唸的心裡也充滿了暖意。她能想象到陳守義老人此刻的心情,這本承載著家族幾代人守護的賬本,終於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認可,而那些被遺忘在曆史長河中的民間文物保護者,也終於有機會被更多人銘記。

展覽舉辦前夕,蘇念特意前往臨水鄉接陳守義老人前往京市。當汽車駛離村莊時,陳守義老人頻頻回頭,望著遠處的老宅和那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眼神裡滿是不捨與眷戀。“這還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這麼遠。”他感慨道,“要是我爺爺和太爺爺能知道今天的事,肯定會特彆高興。”

抵達京市後,文物局為陳守義老人安排了住宿,並派專人陪同他參觀了國家博物館。當陳守義老人看到那些跨越千年的珍貴文物時,眼神裡滿是敬畏。“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咱們必須好好保護。”他輕聲說道,語氣中帶著樸素的責任感。

展覽開幕當天,國家博物館人頭攢動。“百年文物守護”專題展覽通過文物展示、史料陳列、多媒體演示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文物保護曆程。而《臨水鄉文物護藏錄》作為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被放置在覈心展區的獨立展櫃中,經過專業修複後的賬本,字跡清晰,頁麵平整,在柔和的燈光下散發著曆史的厚重感。

陳守義老人穿著一身嶄新的中山裝,站在展櫃旁,身邊圍滿了前來參觀的觀眾。他拿著話筒,用略帶口音的普通話,緩緩講述起這本賬本的來曆和家族幾代人的守護故事。從太爺爺成立護藏會的初心,到村民們齊心協力保護文物的點滴,再到自己多年來的精心保管,每一個細節都講述得格外動人。

“當年我太爺爺常說,文物是咱們民族的根,丟了根,就丟了魂。”陳守義老人的聲音洪亮而堅定,“這麼多年來,我們陳家一直記著這句話,把這本賬本當成傳家寶。現在,我把它交給國家,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那段曆史,也希望年輕人能接過文物保護的接力棒,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好好傳承下去。”

觀眾們認真地聽著,不少人被深深打動,現場響起了陣陣掌聲。一位年輕的觀眾感慨道:“以前總覺得文物保護是專家和博物館的事,聽了陳大爺的故事才知道,普通老百姓也能為文物保護做貢獻。這些民間的守護力量,同樣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展覽現場,還有不少曆史學者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圍繞著賬本展開討論。“這本賬本的發現,為我們研究清末民間文物保護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一位曆史教授說道,“從賬本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的民間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物保護意識和組織形式,這對於我們重新認識中國近代文物保護史具有重要意義。”

蘇念站在人群中,看著陳守義老人被觀眾們圍住提問,看著賬本前駐足觀賞的人們,內心充滿了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從事文物工作的初心,就是為了讓更多珍貴的文物得到保護,讓更多人瞭解文物背後的曆史和文化。而這本賬本的故事,正是對這份初心最好的詮釋。

展覽期間,文物局還特意組織了一場“民間文物保護座談會”,邀請陳守義老人、曆史學者、文物保護工作者和部分觀眾代表參加。大家圍繞民間文物保護的現狀、意義和未來發展方向展開了深入交流。陳守義老人結合自己的經曆,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加強農村地區的文物知識普及、建立民間文物保護激勵機製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座談會結束時,周啟明握著陳守義老人的手,真誠地說道:“陳大爺,感謝您和您的家族為文物保護事業做出的貢獻。這本賬本不僅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們會以這本賬本為契機,加強對民間文物保護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讓更多民間文物保護者的故事被銘記。”

陳守義老人笑著搖了搖頭:“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保護文物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隻要大家都有心,就能讓更多的文物留存下來,讓咱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展覽結束後,蘇念將陳守義老人送回了臨水鄉。離彆時,陳守義老人特意給蘇念遞上了一袋曬乾的桂花:“這是我家院子裡那棵老桂花樹的桂花,你帶回去泡茶喝,算是我的一點心意。”

蘇念接過桂花,一股淡淡的香氣撲麵而來。她知道,這袋桂花承載著老人的感激與淳樸,也見證著這段因賬本而起的珍貴緣分。

回到單位後,蘇念將賬本的相關資料整理歸檔,並撰寫了一篇關於民間文物保護的研究論文。她在論文中寫道:“文物的保護不僅需要官方的重視和專業的力量,更需要民間的參與和傳承。像《臨水鄉文物護藏錄》這樣的民間史料,記錄的不僅是文物的軌跡,更是普通人對文化根脈的守護。讓我們銘記每一位民間文物保護者的付出,共同守護好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本賬本依然靜靜地陳列在國家博物館裡,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清末江南鄉村的文物守護故事。而陳守義老人的講述,也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在人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讓文物保護的種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

蘇念偶爾還會想起那個江南的午後,想起陳守義老人小心翼翼取出賬本的模樣,想起賬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跡。她知道,這本看似普通的賬本,承載的是一段厚重的曆史,更是一種不朽的精神。而這份精神,將會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傳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守護好我們民族的文化根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