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NBA:我以控衛封神 > 第36章 Zone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NBA:我以控衛封神 第36章 Zone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原本因為中場休息而冷下來的球場,又因為胡思睿的一記三分再度被點燃。

第33分成功入賬,距離打破紀錄,胡思睿又進了一步。

此時在場邊的“禪師”麵色焦急,一向以穩健著稱的他罕見的在場邊來回踱步。

而熱火主教萊利,在看到這個老對手今天的這個狀態時,心裡是一陣舒爽。

湖人隊在下半場一上來就對胡思睿采取了包夾的防守戰術,一開始的效果並不好。

但是胡思睿再優秀,也隻是個不到19歲的新秀,麵對長時間的持球包夾也吃不消,更何況包夾他的人還包括獲得過最佳防守一陣的科比。

不過胡思睿可不是以三分球出身的。

當初蒙特沃德被譽為“進攻最華麗的高中球隊”的原因,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投幾個三分球得來的。

他最擅長的可是組織進攻!

減少出手數的胡思睿再次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開始串聯隊友,僅僅半節就再次打出14-9的比分。

胡思睿也領到了5分2助攻的資料。

雖然隻有2個助攻,但是他的球場作用相當之大。

……

要知道,助攻數並不等於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是指控製比賽節奏、指揮隊友打戰術、在比賽當中不斷做出選擇的水平。

而助攻數字與組織能力是有一定關聯,但更多是與球權多少正相關。

比如說(早期的例子不太好舉,讓我們穿到2003年之後舉例子)拉塞爾·威斯布魯克在二年級時候,就可以送出場均8
的助攻,麥迪巔峰期也隻有6個助攻。

但威少到12年左右時,陣地戰的梳理能力和傳球處理(快攻中傳球還可以)還是一塌糊塗,而麥迪是被普遍認為是可以和詹姆斯相提並論的天才級側翼組織大師。

最明顯的一點佐證就是,威少和詹姆斯包攬了2017-2021連續四個賽季的助攻王,而這兩位“組織大師”在一隊後,竟肉眼可見的不會打球了。

而如今年薪330萬刀的老威少和約胖子聯手後卻煥發了第二春,這位從未拿過助攻王的內線組織者證明瞭,有的球員往那一站,對球隊都有加持。

(有些人可能是認為我在黑威少,但是威少的助攻數受最多影響的不是組織能力,反而是他的攻筐能力:早期的威少飛天遁地,籃筐威脅性數一數二,所以能為隊友創造出手機會,原理簡單粗暴;而如“基不攻”基德這種球員,哪怕攻擊**低,也是公認的組織者,因為他是靠球商和理解打球的,閱讀比賽的能力很強,所以組織能力自然比少爺強。)

再比方說2023-2024賽季的太陽隊,保羅走後德文·布克的場均助攻數上漲到了6.9次,還有巔峰場均能送出6.6、6.4次助攻的比爾和杜蘭特。

結果呢,太陽隊純純立棍單打大隊,三巨頭輪流掄,打的毫無章法可言,在季後賽被森林狼4-0橫掃出局。

最後在下個賽季底薪引援了場均7助攻左右的泰厄斯·瓊斯。

哪怕輔佐三巨頭的瓊斯球權大大減少,菲尼克斯太陽隊的進攻也肉眼可見的流暢了起來,甚至賽季初一度登頂西部第一!

……

萊利再次讓胡思睿下場休息,換上了替補上場。

麵對長時間的盯防和包夾,他早就有些體力透支了,所以萊利決定讓他多休息一會。

畢竟今晚註定是胡思睿的生涯之夜,想成人之美的萊利定然要幫他一把。

胡思睿一下場後,湖人隊的防守壓力減少了許多,科比也重新找到了手感,帶領湖人隊開始了追分模式,在剩下的時間裡打出14-4的分差。

23-18,湖人追回了五分,總分差依舊還有10分之多……

-----------------

“科比,你還能堅持嗎?”菲爾·傑克遜關切的問道,“第四節你休息會吧,你已經出戰了36分鐘,一分鐘都沒歇息。”

科比搖了搖頭:“不用,教練,我還能上場。”

“哎,要不是那個小子三分今晚那麼準,我也不用讓你上那麼長時間。”禪師歎了口氣,“那你今晚就打滿吧。”

“禪師”之所以被稱為“禪師”,正是因為他信奉東方的禪文化。

所以他的性格“海納百川”,能夠容忍自己的球員們叛逆等一些小缺點(他年輕的時候也是這種人),並且非常相信自己的球員,如果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更會把選擇權交給場上的球員。

所以他尊重科比的選擇,把他留在了場上。

(對於菲爾·傑克遜為什麼會信禪,我個人偏向於的說法是:早期二戰結束後,歐洲還在一片廢墟的時候,美國人卻還是一片欣欣向榮。

身為那個時代最繁華的國家,在這個時期長大的孩子都很叛逆,被譽為美國“垮掉的一代”,喜歡搞一些非主流等離經叛道的東西。

早期的禪師就覺得禪文化夠神秘夠非主流,一看就有逼格,所以開始學習接觸。

而到了後來教練時期,他又喜歡通過“禪文化”這種神秘感,來維持一種威嚴,顯得自己琢磨不透,以此來控製球員。

比起奧爾巴赫和萊利的強權、**維奇大家長式的威嚴,菲爾使用的是心理學的一套來操控球隊。)

“胡思睿今天的手感好的離譜。”科比目光炯炯,“那是因為他進入了‘zone’狀態!”

-----------------

zone這個狀態最早還是喬丹喬老闆提出來的(沒錯,就是“邁克爾·哪裡都有我·喬丹”)。

zone狀態是指運動員在比賽中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技術和戰術中,忘記了外界的乾擾,隻專注於比賽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運動員可以將自己的力量、彈跳力、速度、視野、反應等提升到100%的水平,表現出驚人的能力。

據喬丹在節目裡說,進入zone的辦法似乎隻有不斷苦練,在訓練裡讓身體不斷習慣那種狀態,藉此在實戰中提高進入zone的概率。一旦進入zone了,身體或者技術上就會出現高過平常水平的發揮。

像喬丹這種籃球天賦到達人類天花板的,加上不斷苦練,到生涯中期時候,比如91-93三連冠時期幾乎就能隨心所欲的進入zone狀態。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那次總決賽開啟拓者手燙得不行,半場就乾進了6記三分,要知道他的三分在自己所有技術中可是明顯的短板,而那場的三分球表現就遠遠超過平時水平。

身為喬丹的“小迷弟”加“挑戰者”的科比無疑是個“喬丹通”,所以自然也知道zone狀態。

畢竟其實他也早就進入過那種感覺。

……

有學者認為,the

zone和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首次提出心流(the

flow)是同一種概念,是運動員的“心流”。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定義心流是特殊的精神狀態,當你在極度專注時,完全沉浸在其中,效率和創造力提高,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饑餓、甚至忘記所有不相乾的身體訊號。

他在訪談鋼琴家進入心流狀態是“我會進入到狂喜的狀態,在那個時候,我感覺不到自己,我好像根本就不存在

我的手好像跟我的意誌無關,我坐在那裡,帶著崇敬和平靜的心情,音樂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從我手中流瀉而出。”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好似我們常說的“忘我”和“化境”!

(關於zone

的首次提出,還有一次說法,我個人更偏向於:“1999年young,

j.a和pain,

m.d在《athletic

insight》首次提出「the

zone」的概念,對於the

zone的定義是運動員發揮到極致的狀態。”的這一說法。畢竟喬丹並非全才,很難相信他會給一種專業性的狀態命名?

但是小說我還是為了劇情選擇了扯淡的說法,畢竟本來就是戲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