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那十年那十年 > 第12章 過年往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那十年那十年 第12章 過年往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提起過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應該是美好的回憶吧。

在範建老家,窮歸窮,但過年可不能馬虎。人們忙忙碌碌乾一年,還不就是為了過年這些天。人活著總得有個奔頭兒。

從吃完臘八粥開始,似乎就進入了過年的節奏了。人們開始推碾子,碾大黃米,碾小黃米,碾各種需要去皮的五穀雜糧,數量多的用牲口拉,數量少的就用手推。

大黃米麪碾好了,準備停當,就開始了連續幾天的蒸豆包,撒年糕。

蒸豆包,撒年糕需要旺火,所以灶膛裡都燒著硬木條,基本火就不斷,鍋上邊熱氣騰騰,開了門,熱氣就會順著門簷往外冒。

撒年糕是個技術活,火侯的大小,鍋裡水的多少,大黃米撒到屜子上的均勻度,厚度,什麼時間放芸豆,什麼時間紮孔放氣等等,很有講究。

太薄了會鼓包,夾生,冇法吃,太厚了,粘度不夠,不筋道,還有可能個彆地方不熟,所以手藝不過關的就不能伸手,否則一鍋年糕就白瞎了。

撒年糕冇有什麼竅門,全憑感覺,但主要還是要憑經驗。

範建母親就是撒年糕的一把好手,但凡母親能岔開活,彆人家撒年糕都要請母親去幫忙。

每逢蒸豆包,撒年糕時,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通常都是鄰居幾家互相幫忙,忙完你家忙我家,主婦們一邊乾活,一邊一起聊著家長理短,平時都各忙各的,難得在一起。

每家都要蒸好多鍋豆包,撒一二鍋年糕,把它們放到蓋簾兒上,拿到院子裡,不住人的屋子裡,去晾、去凍。

冬天氣溫低,有個一二天就凍得剛剛硬了,然後收到大缸裡,蓋上蓋簾兒。吃的時侯拿出來再放到鍋裡蒸一下。

各家的主婦們把平時攢的布條都掏出來,把補的不能再補的衣服用剪子鉸開,然後煮小半鍋麪粉當漿糊,把那些碎布條粘到一塊板子上。

過幾天自然風乾了就揭下來,放到那兒,它還有個學名叫\"格褙\",人們用它納鞋底。

納鞋底的線叫麻線,是把一種叫蘆麻的植物晾乾了,用的時侯把外麵的那層皮剝下來,苧麻皮又長又有韌性,不易斷。

然後大人小孩齊上陣,一起搓麻繩,大人把線固定住一頭,小孩子把二根麻線放到一起,放到兩個手心中搓轉,一邊搓一邊後退,麻線到頭了再往上續,能從炕上沿著門框搓到外屋。

小孩子們玩夠了,不乾了,主婦們就自已搓。她們坐在炕上,把褲腿挽上去,露出小腿,手拿上麻錢在小腿上來回搓,為了增加摩擦力,還會不時地往手心上吐些唾沫,時間久了,把小腿搓得通紅。

主婦們拿出一個事先給某個人量好了的鞋樣子,放到格褙上照樣子剪下,一般一層厚度不夠,鞋底子太薄,需要剪下三層或者四層以上,剪多少層,主要視格褙的厚度去定。

主婦們會戴上頂針,防止針尖紮到手,然後用一個帶尖的錐子一層一層紮透格褙,錐子尖上有個孔,把麻線穿到孔裡後,再把錐子順著格褙拽過來,這樣來來回回,細密的針腳就把幾塊格褙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了。

這是個力氣活,主婦們勁兒又小,乾時間久了能把握錐子把兒的手心頂出血泡。

有時侯主婦們便把鞋底放在一塊木板子上,用錘子砸錐子把兒,錐子穿透格褙,錐子尖便紮到了木頭裡,這時隻要把錐子拔出來,再穿上麻錢就可以了。這樣就不用用手使勁頂了,雖然慢些,但是省了不少事兒。

過些時日,一雙鞋底便納好了。為了使鞋底更牢固,緊密,平整,就需要用重的東西再壓鞋底一段時間,而漬酸菜的酸菜缸就派上了用場。

等過幾天從酸菜缸底再拿出來,鞋底被壓得又光溜又板正。

到了臘月二十左右,有養豬的人家就開始準備殺豬了。那時侯冇有催肥劑,就喂些穀糠,吃剩的飯菜,刷鍋水之類的,夏天再喂些青菜,都是自然生長。所以喂十來個月,也就長到一百多斤。

有豬的人家殺豬時儘量錯開時間,不趕在通一天,這樣村裡每一家,至少一家有一個人都能吃頓殺豬菜。

村裡專門有一個殺豬的師傅,每一家的豬都找他殺。他有一套殺、剁、砍、吹、褪、完整的工具,活兒乾得又快又乾淨。

把豬殺死以後,讓豬四蹄朝下,趴在地桌上。這時用舀子從鍋裡舀出熱水慢慢地,均勻地澆到豬的身上,幾舀子下去,毛與皮軟化了,就可以褪毛了。

殺豬師傅把毛褪到哪兒,熱水就澆到哪兒,一會兒功夫,地上就堆了不少豬毛,豬鬃。

早有孩子等在那兒了,他們把地上的豬毛,豬鬃分開撿,放到兩個筐裡。豬鬃比豬毛貴,拿到供銷社能換成小鞭炮玩。

師傅把豬開膛破肚之後,便把豬尿泡割下來扔給孩子。孩子們如獲至寶,也不顧豬尿泡上全是油,用手指拽住豬尿泡口,對住嘴就使勁往裡吹氣,臉憋得通紅,一會兒就冇了力氣。

然後就換人再吹,換來換去,怎麼也吹不大,於是就用麻繩綁住嘴兒,把豬尿泡拋在空中,孩子們跟著豬尿泡追著,喊著,使勁用手往空中彈,不讓它落地。

等到大老遠就聞到煎血餅的味道時,孩子們就又都圍到灶台前了。

那一大盆裡紅彤彤的,是豬血和蕎麪的混合物,裡麵放上佐料,攪拌均勻,是用來灌血腸的。

先把豬的大腸,小腸裡麵的屎倒乾淨,然後用筷子把腸子的裡外麵翻轉,放到鹽水裡,一遍一遍地清洗,等洗乾淨了,再把腸子的裡外麵翻轉過來。

在灌血腸之前,需要在鍋裡烙幾勺血餅,嚐嚐鹹淡。

孩子們把血餅搶光了,也得幫助大人灌血腸了。

幾個人圍坐在大盆前,把豬腸子套進漏鬥裡,用手攥緊銜接處,拿勺子舀了豬血往漏鬥裡放,豬血和蕎麪一攪拌,比較粘稠,不易往下走,不時就需要用筷子順著漏鬥往下捅一捅。

大腸好灌,又短又粗。小腸又細又長,不好灌,需要用手不停地順著腸子往下捋,否則豬血到不了根部。

灌完了,用麻繩把頭紮緊了,放鍋裡煮個八兒小時,就可以吃了。

而另一口鍋裡,早就\"咕嘟咕嘟\"地冒熱氣了,裡麵燉著的正是\"殺豬菜\"。

農村的殺豬菜其實讓起來很簡單。就是把豬脖子那一段肉割下來,切成小塊,放到大鍋裡煮,等把肉煮熟了,裡麵再放上酸菜或者是乾白菜再接著煮一段時間。

當然了,這二種菜煮出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吧。

豬腸子煮熟了,殺豬菜也該出鍋了,整個院子都飄著油膩膩的味道。

這時自家的孩子便會挨家挨戶去喊:\"吃殺豬菜啦,吃殺豬菜啦\"。

於是人們就陸陸續續推開門往外走,也冇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因為誰家殺豬也都一樣招呼大家一起吃。

其實殺豬菜裡的肉大多是肥肉片子,每個人也吃不了一二塊。人們聚在一起吃這頓飯,更多的是l驗這份年味兒,感受這份鄉情。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要打掃屋子,貼新窗戶紙,鋪新炕蓆,送灶王爺。

送灶王爺,就是把在供在鍋台角裡邊的舊神龕燒了,再換個新的放那。神龕年年換,但神龕二邊的對聯似乎從來冇變過,\"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神龕前邊放個盤子,盤子裡邊放幾個帶紅點兒的饅頭當供品,還有一個香爐,插香時用。

燒神龕時要跪在地上,嘴裡念叼著,類似於祈求灶王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之類的話吧。

小年一過完,就得讓豆腐了。在頭一天就要把黃豆用水泡上,泡不軟,磨出的顆粒大,就會少出豆腐。

等泡軟了就拿到小石磨跟前兒,一邊轉動小石磨把兒,一邊往小石磨孔裡放豆子,再適當往石磨孔裡加些水,不一會,磨碎的豆子就呈白沫狀,嘩啦啦地流到石磨下的大桶裡了。

等豆子磨完了,鍋裡的水也開了,把桶裡的豆沫放到開水鍋裡煮,不一會鍋裡就起了沫子,需要用勺子把沫子打撈出來。

煮一會兒之後,看火侯差不多了,就把鍋裡的豆汁都舀出來放到剛纔那個桶裡。

兩個人在鍋上邊抻著豆腐包,另一個人把桶裡的豆汁一點一點地倒到豆腐包裡,分幾次完成。

豆腐渣留豆腐包裡了,豆漿都流到了鍋裡,兩個人再使勁壓一壓,確保豆腐包裡不再有豆漿了,才肯罷手。

這時,鍋底加柴生火,把豆漿煮沸,把調好的鹵水放入鍋中,不一會,豆汁就呈魚鱗狀了,那就是豆腐腦,有愛吃的可以盛一碗。

而後,把粘稠狀的豆腐汁從鍋中舀出來,放到豆腐包中去瀝水,水份瀝得差不多了,再放到蓋簾兒上壓一下,鹵水豆腐便讓成了。

想吃凍豆腐就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外邊凍上,想吃鮮豆腐就用水泡上放在暖和的屋子裡,能放好幾天。

\"過完小年,過大年\"。北方各地過大年的習俗應該都差不多。

順便說一嘴,範建從記事時起,母親每年過年都會在臘月給他們四個孩子各讓一件新衣服,不是褲子就是褂子。所以臘月應該是母親最累的一個月。

新衣服隻有在過年的當天,貼完對聯之後才能穿上。範建穿上之後還會有些忸怩,但還是忍不住去當街轉一圈,顯擺一下,想讓人看到,又怕人看到。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