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大唐中興了! 第112章 星火西漸,砥柱東歸
肅宗的旨意如同投入滾油中的冷水,在杜豐集團內部激起了劇烈的反應,卻又在杜豐絕對的權威和冷靜的處置下,迅速被壓製、疏導。憤怒與不甘沉澱為更加堅韌的忠誠與等待。
接下來的數日,杜豐展現出驚人的效率與深遠的佈局。
他首先與郭子儀進行了一次長達半日的密談。兩位大唐的擎天之柱,在書房內對著河北山川地圖與兵力佈防圖,細細推敲。杜豐將自己對河北防務的構想、對史朝義殘部及北地諸藩的警惕、乃至對麾下主要將領的性情能力分析,毫無保留地告知郭子儀。郭子儀則以其老辣的眼光和豐富的經驗,對杜豐的佈置給予了肯定,並提出了數條補充建議。兩人最終達成共識:郭子儀將以範陽節度使之職,確保北疆軍務平穩過渡,並儘力維護杜豐在河北推行的邊防政策;而杜豐留下的軍事班底,隻要忠於王事,郭子儀亦會量才使用,不予傾軋。這是一次關乎帝國北疆穩定的權力交接,充滿了政治家的理智與責任。
安撫好軍方,杜豐開始著手政務的交接。他將蘇瑾正式舉薦給朝廷,請求以其代理河北道觀察處置使一職。在給肅宗的奏章中,他極力稱讚蘇瑾“明達吏治,清廉乾練,於安撫河北、恢複生產之功甚巨”,是維持河北穩定最合適的人選。同時,他將柳明瀾及其興業社的運作,儘可能地從官方層麵剝離,使其更加隱蔽地融入河北的商業網路,成為一根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經濟脈絡,繼續為河北的民生和潛在的軍事需求提供支撐。所有與興業社的大宗官方交易賬目,他都命蘇瑾整理得清清楚楚,交付程元振“備案”,不留任何可供指摘的汙點。
對於核心的將領,杜豐亦有安排。他嚴令趙鐵柱、張順等人,必須絕對服從郭子儀的領導,謹守將職,不得因自己的離去而有任何怨望或懈怠。私下裡,他則給予他們更大的戰場自主權,並叮囑他們,河北是他們的根基,務必經營好與地方、與士卒的關係,成為未來可能的“變數”中,穩定而強大的力量。
程元振冷眼旁觀著這一切。他看到杜豐有條不紊地交卸權力,看到郭子儀毫無芥蒂地接手防務,看到河北的軍政體係在杜豐的排程下平穩執行,竟無絲毫混亂。杜豐的配合與“坦蕩”,反而讓他那些準備已久的“監察”手段無處施展,那份關於杜豐“權宜行事”的彈劾奏章,在杜豐如此“光風霽月”的對照下,也顯得蒼白無力,最終被他壓了下來,未曾發出。他知道,此刻再攻擊杜豐,不僅難以動搖其根基,反而會顯得自己這個欽差氣量狹小,不顧大局。
然而,在所有人都以為杜豐專注於權力交接之時,一場更為隱秘的佈局,正在“察事司”殘存的網路和杜豐的親自指揮下,悄然展開。
深夜,觀察使司書房內,燭火搖曳。
杜豐麵前,站著兩名貌不驚人、氣息內斂的男子。他們是“察事司”碩果僅存的兩位大檔頭,也是淩素雪昔日最得力的副手,代號“玄影”與“幽風”。
“淩司主的下落,已有七分把握,指向西域撒馬爾罕的大明尊寺。”杜豐的聲音低沉而清晰,他將最新的情報告知二人,“摩尼教勢力盤根錯節,其地遠離中土,凶險難測。尋常探查,恐難有成效,亦易打草驚蛇。”
玄影與幽風對視一眼,皆看到對方眼中的決然。淩素雪於他們,不僅是上司,更是恩同再造的引路人。
“請司徒下令!”兩人單膝跪地,異口同聲。
“我要你們二人,親自帶隊,挑選司內最忠誠、最精於潛伏、生存與西域事務的好手,組成一支精乾小隊,以商隊、工匠、遊方僧侶等各種身份為掩護,分批潛入西域。”杜豐目光銳利,“你們的任務有三:第一,確認淩司主是否在大明尊寺,及其身體狀況;第二,摸清摩尼教內部情況,尤其是關於這位‘聖女’的由來與處境;第三,建立一條穩固的、直通長安的情報線路。”
他頓了頓,從案幾下的暗格中取出兩枚非金非木、刻有複雜雲紋的令牌,遞給二人:“這是我以私人名義,寫給安西四鎮節度使梁宰,以及幾位常年經營西域的大豪商的密信和信物。他們或可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但非到萬不得已,不可動用。西域局勢複雜,朝廷影響力有限,一切需靠你們自己隨機應變。”
“屬下明白!”玄影與幽風鄭重接過令牌,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信任與期望。
“記住,”杜豐起身,走到二人麵前,親手將他們扶起,“此行首要在於探查與建立聯係,絕非武力營救。沒有我的命令,絕不可輕舉妄動,暴露目標。我要的,是活著的、安全的淩素雪,而不是玉石俱焚的結果。保住有用之身,方能成事。”
“謹遵司徒之命!”二人肅然領命,身影隨即悄無聲息地融入書房外的黑暗中,如同從未出現過。
安排完這最重要的一步暗棋,杜豐心中稍安。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營救淩素雪之路註定漫長而艱險,但他已經播下了種子。
離彆的時刻終於到來。
這一日,範陽城南門外,旌旗招展。郭子儀率領留守文武官員,趙鐵柱、張順等將領頂盔貫甲,率領數千精銳士卒列隊相送。更遠處,是聞訊趕來、密密麻麻的範陽百姓。
沒有過多的言語,杜豐與郭子儀鄭重揖彆。他翻身上馬,目光掃過那些熟悉的麵孔,掃過趙鐵柱、張順等將領眼中壓抑的不捨與堅定,掃過蘇瑾那沉穩而充滿信任的眼神,最後落在那無數翹首以盼的百姓身上。
他撥轉馬頭,麵向送行的人群,朗聲道:“杜豐奉旨回京,河北之事,托付郭令公與諸君矣!望諸君謹守本職,護境安民,勿負陛下厚望,勿負百姓期許!”
聲音清越,在曠野中回蕩。
“恭送司徒!”以郭子儀為首,所有官員將士齊聲高呼,聲震四野。
“杜青天一路順風!”百姓人群中,不知誰先喊了一聲,頓時引發山呼海嘯般的祝願。
杜豐在馬上微微欠身,不再回頭,輕輕一夾馬腹。在程元振及其神策軍隊伍的“護送”下,在一小隊精心挑選的親衛簇擁中,車駕轔轔,向著西南方向,踏上了返回長安的官道。
馬車內,杜豐閉目養神,麵容平靜無波。他離開了經營日久的河北,看似被剝奪了權柄,束住了手腳。但他知道,真正的博弈,此刻才真正開始。河北的根基未失,西域的棋子已落,而他,將攜平定河北、擊退北虜的不世之功,以太子太傅之尊,重返那座天下權力的中心。
此去長安,非是龍困淺灘,而是虎兕出柙,必將在這帝國的核心,掀起新的波瀾。
東歸的砥柱,雖暫離激流,其勢,卻已蓄於九淵之下。而西漸的星火,亦在遙遠的大漠深處,等待著與風雷重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