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大唐中興了! 第173章 梳理內政 夯實根基
河北的硝煙漸漸散去,西域的捷報暫撫了邊患,但杜豐深知,刀兵之功可定一時,文治之策方安長遠。帝國的肌體曆經百年積弊與安史之亂的摧殘,早已千瘡百孔。如今借平定魏博、威懾河北之餘威,正是大刀闊斧梳理內政、將新政推向全國,為中興大業夯實根基的絕佳時機。政事堂的燈火,因此而徹夜長明。
魏博,魏州城。
昔日節度使府的威嚴已被一種繁忙而嚴謹的政務氣氛所取代。大堂之上,高懸的不再是“田”字將旗,而是“大唐魏博觀察使”的官銜牌匾。崔佑甫坐於主位,麵色肅然,雖略顯清瘦,眼神卻銳利如鷹。他手中持有杜豐親筆簽發、加蓋政事堂與皇帝玉璽的“全權處置”敕令,更有尚方寶劍置於案側,賦予了他臨機專斷、先斬後奏之權。
他的麵前,堆積著如山的卷宗——田畝冊、戶口籍、軍府檔案、財稅收支……這些都是田承嗣時代遺留下來的糊塗賬,也是掩蓋了無數侵占、隱匿與特權的黑箱。
“第一步,清丈田畝,推行兩稅!”崔佑甫的聲音斬釘截鐵,對著麾下由朝廷緊急選派來的乾吏以及部分經過甄彆留用的原魏博官吏宣佈,“成立清丈司,由本官直接統轄。各州縣同步進行,依據現有戶籍,逐一核對田契,實地丈量!凡有隱匿、詭寄(將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侵占官田或民田者,無論涉及何人,一經查實,田產充公,主犯依律嚴懲!原有租庸調一概廢除,自此以後,唯依土地多少、貧瘠征收夏秋兩稅!”
此令一下,如同在滾油中潑入冷水,整個魏博官場和鄉間豪強階層頓時炸開了鍋。以往,他們依靠權勢和與節度使府的關係,大量隱瞞田產,逃避賦稅,將負擔轉嫁給普通農戶。如今朝廷要動真格,等於直接剜他們的心頭肉。
“崔觀察!此舉是否過於急切?魏博初定,當以安撫……”一名原魏博的州判官試圖進言。
“安撫?”崔佑甫冷冷打斷,“對誰安撫?是對那些盤剝鄉裡、對抗朝廷的豪強安撫,還是對那些無地少地、承擔重賦的百姓安撫?朝廷新政,意在均平賦稅,使民得休養!誰敢阻撓新政,便是與朝廷為敵,與天下百姓為敵!本官有尚方寶劍在此,爾等可願試其鋒芒?”
他那剛正不阿的氣勢和背後代表的朝廷鐵腕,頓時讓所有質疑者噤若寒蟬。清丈工作,在一種高壓態勢下,雷厲風行地鋪開。與此同時,新的戶籍登記也在同步進行,厘清人口,將大量依附於豪強的“隱戶”重新納入國家編戶,擴大稅基。
---
長安,戶部及度支司衙門。
劉晏成了最忙碌的人之一。他不僅要統籌全國的錢穀排程,更要將他與杜豐精心設計的財經新政,迅速推向河北這片剛剛收複的“試驗田”和全國其他地區。
“鹽政乃國家命脈,必須牢牢掌握!”劉晏對麾下官員強調,“在魏博、成德、盧龍等地,迅速建立官營鹽場和鹽倉,完善‘榷鹽法’(官府專賣製度)。以往藩鎮私下煮鹽、販鹽的渠道,一律取締!由‘興業社’協助,建立新的食鹽運輸和銷售網路,確保官鹽供應,平抑鹽價,同時將鹽利收歸中央。”
一條條指令化作具體的公文和賬目,飛速傳遞。度支司的算盤聲日夜不絕,計算著清丈田畝後可能新增的稅收,規劃著鹽鐵專賣的利潤,調配著支援河北恢複生產的錢糧。
---
與此同時,一場針對朝廷內部和河北舊有官僚體係的整頓,也在杜豐的授意下,悄然展開。
淩素雪統領的“察事司”,其職能不再侷限於軍情刺探和對外諜戰,更延伸至對內的監察。大量經過嚴格訓練的察子,如同無形的網,撒向了各級官府。他們的任務,是甄彆官員,收集證據,揪出那些在河北事務中暴露出的腐敗、怠政或陽奉陰違的官吏。
一份份密報被直接送到杜豐的案頭。
“稟尚父,原魏博某州刺史,雖表麵上歸順,卻暗中指使胥吏篡改田畝冊,阻撓清丈……”
“成德鎮某軍將,雖已接受整編,卻私下抱怨朝廷,與舊部往來密切,恐有異心……”
“戶部某清勾司主事,在覈算河北漕運損耗時,涉嫌貪墨……”
“某禦史,此前多次上書反對廢藩,疑與河北某豪強有利益往來……”
杜豐看著這些密報,眼神冰冷。他知道,改革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內部,來自那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和惰性十足的官僚體係。
他沒有絲毫猶豫。
“查!一查到底!無論涉及何人,官職高低,背景如何,證據確鑿者,嚴懲不貸!”
一場無聲的風暴在朝堂和河北官場颳起。
那名阻撓清丈的魏博刺史,被崔佑甫依據確鑿證據,直接拿下,抄沒家產,押送長安問罪。成德那名心懷怨望的軍將,被突然調離原職,明升暗降,置於閒散位置,其麾下部隊被徹底打散重整。戶部的貪墨主事,被革職查辦,流放嶺南。而那名疑似被收買的禦史,則被杜豐在一次小範圍的朝會上,輕描淡寫地以“風聞奏事,有失嚴謹”為由,調離了禦史台,外放偏遠州郡。
這些處置,迅捷而有力,如同外科手術般精準地切除了剛剛暴露出來的毒瘤。沒有大規模的株連,卻足以讓所有心懷僥幸者膽寒。朝野上下,頓時為之肅然。所有人都清楚地認識到,杜尚父推行新政的決心不容挑戰,其掌控力已深入帝國的每一個毛細血管。
---
在這場梳理與整頓中,柳明瀾及其掌控的“興業社”,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坐鎮長安總號,運籌帷幄,憑借龐大的商業網路和靈敏的資訊渠道,一方麵協助朝廷將鹽鐵、布帛等物資高效輸往河北,平抑物價,穩定市場;另一方麵,則利用商業手段,配合官府對那些冥頑不靈的舊豪強進行經濟上的精準打擊,迫使其就範。
偶爾在夜深人靜時,杜豐會回到府中,柳明瀾會為他端上一碗熱湯,輕聲彙報著商業層麵的進展,也會提及他們年幼兒子的趣事。隻有在這樣短暫的時刻,杜豐那始終緊繃的神經才會稍稍放鬆,感受到一絲家庭的暖意。柳明瀾深知他肩上的重擔,從不多言政事,隻是用她的方式,為他維係著一個穩定而溫暖的後方。
內政的梳理,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卻又帶著革新換麵的力量。清丈田畝、推行兩稅、整頓鹽政、肅清吏治……一項項政策在帝國的肌體上推行開來,觸及著最深層的社會結構。阻力依然存在,暗流依舊湧動,但大勢已成,不可逆轉。
杜豐站在政事堂的窗前,望著長安城萬家燈火。他知道,夯實根基的道路漫長而艱難,但每清理一處積弊,每推行一項善政,大唐中興的基石便牢固一分。帝國的車輪,正在他強有力的推動下,碾過泥濘,向著那光耀後世的目標,堅定前行。而接下來,來自北方的客人與海上的夢想,也將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