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翁,大唐中興了! 第186章 帝心獨斷 砥柱中流
科舉改革引發的風波,並未因杜豐在朝堂上的強硬表態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漣漪不斷擴大,最終不可避免地湧向了帝國權力的最核心——那位年輕,卻必須在此刻做出抉擇的皇帝,李豫。
連日來,經由宦官之手遞入宮中的奏疏,明顯增多了數倍。其中除了常規政務,更有大量或言辭懇切、或引經據典、甚或語帶威脅的密奏,幾乎都指向同一件事——反對科舉新製。這些奏疏,大多出自世家門閥出身或與其關係密切的官員之手,他們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關係,試圖影響皇帝的判斷。
紫宸殿側殿,代宗李豫的眉頭緊鎖,麵前龍桉上堆積的奏章,彷彿帶著千鈞重量,壓在他的心頭。他時而拿起一份來自某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亦是皇親國戚的奏疏,其中痛心疾首地陳述更改祖製之危害,暗示杜豐權勢過重,恐非國家之福;時而又翻開另一份,則是某位寒門出身、因新政得以提拔的官員,力陳科舉改革乃“掄才大典”,是打破門閥壟斷、選拔真才實學之士的必由之路。
兩種聲音,兩種立場,在他腦海中激烈交鋒。他深知世家大族在朝野盤根錯節的影響,也明白他們口中“祖製”、“德行”背後的真實訴求——維護自身世代相傳的特權。但同時,杜豐輔政以來,帝國肉眼可見的轉變——河北平定、國庫充盈、邊患稍息——又清晰地告訴他,這位“尚父”所行之路,確實是在將大唐帶出安史之亂後的泥沼,走向中興。
更重要的是,他內心深處,何嘗沒有一絲身為帝王,想要擺脫門閥桎梏,真正乾綱獨斷的渴望?若官員皆出自幾家幾姓,他這個皇帝,與傀儡何異?
然而,壓力是無形的,也是巨大的。甚至在他的後宮,某些與世家聯姻的妃嬪,也似乎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朝局動蕩”的擔憂。
這一日,李豫終於按捺不住,再次於延英殿召見了杜豐。隻是這一次,殿內氣氛不似往日溫馨,反而帶著幾分凝重。
“尚父,”李豫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他指了指身旁那堆積如山的奏章,“近日奏疏,多是關於科舉之事……反對之聲,甚囂塵上啊。諸公皆言,此製若行,恐動搖國本,使士人離心。朕……心中實在難安。”
杜豐平靜地看著年輕的皇帝,他能感受到對方的猶豫與壓力。他沒有急於辯解,而是緩緩問道:“陛下可知,為何反對之聲,如此齊整,如此劇烈?”
李豫沉默片刻,道:“他們言,乃是出於公心,為社稷長遠計。”
杜豐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帶著洞察世事的冷冽:“陛下,若真是出於公心,為何不見他們為河北流離失所的百姓如此疾呼?為何不見他們為西域浴血奮戰的將士如此上書?為何偏偏在觸及他們子弟入仕特權之時,便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以‘動搖國本’相威脅?”
他向前一步,目光灼灼:“陛下!國本,非幾家幾姓之私利,乃天下億兆生民之福祉,乃大唐江山之永固!如今內憂外患雖暫緩,然根基未穩。若不能廣開才路,選拔寒俊,使賢能者在位,則新政難行,吏治難清,藩鎮痼疾難除,邊患威脅難消!今日之反對,非為新製本身,實為維護其千年不易之特權!陛下乃天下之主,當為天下選才,而非為幾家幾姓守門閥!”
他的話語,如同重錘,敲打在李豫的心上。杜豐繼續道:“陛下可還記得魏博田承嗣?可還記得昔日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之禍?其根源之一,便是朝堂為少數利益集團把持,上下壅塞,忠良難進,奸佞當道!前車之鑒,曆曆在目!臣推行此製,非為攬權,實為陛下,為大唐,鏟除積弊,開辟一條能選賢任能、富國強兵之新路!縱有千般非議,萬般阻力,臣,一力承擔!”
杜豐的聲音並不高亢,卻帶著一種為國為民、不惜此身的決絕與坦蕩,在殿內回蕩。他沒有祈求,沒有辯解,隻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表明一種態度。
李豫怔怔地看著杜豐,看著這位為自己、為帝國殫精竭慮的“尚父”。他鬢角的白發,眼角的皺紋,都是為這大唐江山操勞的印記。是啊,若杜豐有私心,他大可維持現狀,與世家虛與委蛇,安享尊榮,何必行此等得罪天下大半士族之事?
一瞬間,李豫心中的天平徹底傾斜。那些來自世家的壓力與遊說,在杜豐這番擲地有聲的話語麵前,顯得如此蒼白和自私。
年輕的皇帝猛地站起身,臉上猶豫儘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屬於帝王的決斷:“尚父不必多言!朕明白了!”
他走到杜豐麵前,目光堅定:“朕雖年少,亦知是非曲直!科舉新製,利國利民,乃中興之基!朕意已決,支援尚父,推行到底!任何非議、阻力,朕與尚父,共同承擔!”
他轉身,對侍立一旁的宦官下令:“傳朕口諭,凡再有無端攻訐科舉新製、危言聳聽者,視同誹謗朝政,交由禦史台嚴查!另,明日大朝會,朕要親自頒布《振興貢舉詔》,以明天下!”
“陛下聖明!”杜豐深深一揖,心中亦是心潮澎湃。他知道,這一刻,不僅僅是科舉改革的勝利,更是他與年輕皇帝之間信任與共識的升華。有了皇帝的明確支援,任何明槍暗箭,他都更有底氣去麵對。
皇帝獨斷,砥柱中流。當李豫明確表態的訊息傳出,朝野為之震動。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甚至暗中反對的官員,立刻偃旗息鼓。世家大族的串聯密議,雖然並未停止,但氣焰已然被狠狠打壓下去。他們意識到,皇帝已經堅定地站在了杜豐一邊,強行對抗,絕非明智之舉。
帝國的科舉改革,在經曆了一場劇烈的風波和來自最高權力的考驗後,終於得以排除萬難,繼續向前推進。杜豐這艘改革的航船,在驚濤駭浪中,再次穩住了舵盤,而年輕的皇帝李豫,也在這一次抉擇中,展現出了愈發成熟的帝王氣魄。君臣同心,其利斷金。中興之路,雖阻且長,然信念愈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