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1960 第172章 排幫往事
“楊叔我們還要走多久”,宋金大汗淋漓,背負四五十斤的負重,這位公子哥受不了那。
李友順回頭看了看隊伍,除了他仨人,其他幾人都很正常。“楊叔歇歇吧!大家都歇歇,咱們不急著趕路”。
他們已經進山兩天了,一直不緊不慢,主要是向導楊叔怕眾人吃不了苦,先適應適應。
楊叔本名楊在田,五十來歲身材瘦小,臉上有條很深的刀疤,小溪公社人,這次進山的向導,是張磊介紹的。
楊在田早年是排幫成員,精通水性對水路和這附近的大山十分熟悉,可稱這一帶活地圖,可是李友順花了大價錢請來的。
排幫是湘西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民間組織,主要從事水路木材、桐油運輸工作。排幫成員被稱為“排古佬”,他們主要在沅江流域進行木材運輸,將木材從洪江、浦市、沅陵運到常德。
“楊叔講講排幫故事,還有你經曆的奇異事件”,李友順倒了二兩酒,拿出一把肉乾坐在楊在田身邊,他特彆喜歡聽楊叔講古。
“嗬嗬,你這小子,通過這兩天接觸”,楊在田也歡喜李友順,大氣,人直。
“我們就講講排幫,上回說到那了”。
“叔說到你臉上的疤”,宋金也爬了過來,這家夥太懶了,他從李友順手接過酒瓶,取下自己的搪瓷杯倒了一點。
其它幾人聽“楊老師”講古了,也都圍了過來,聽老一輩講古機會可不多。
呸、楊在田吐了一痰,抽了口旱煙沉默了一會兒,撫摸著臉上疤說道:“我這條疤是三十年前放排回來,在路上與土匪火拚被刀砍的,命大沒死”。
“我們排幫放排的人被叫做“排古佬”,都是一群苦哈哈,放排等於放命,如果有活路誰會去放排”。
”放排是與天鬥與人鬥,一趟水路走下來,稍有不慎便排毀人亡,這就是與天鬥。排如果順利到達目的地,回來便要注意半路劫財的土匪,這便是人鬥”。
“楊叔、我們老家也有個排幫的,小時候經聽他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還常去窯子聽曲,日子過得快活”。
“彭木頭彆插嘴聽楊叔說”,宋金正聽的有味,一下便打斷了有點氣惱,拍了一下一個大個聯防隊員道。
哼哼,楊在田一聲冷笑,麵露苦色無奈搖了搖頭說道:“小同誌你說的也是實話,排幫成員大多如此,到了地方交了排,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然後去逛窯子。那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下次能不能活著回來,純粹苦中作樂,今天有酒今天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你們是生活在好時代了,雖然現在日子苦點,但不要提心吊膽的活著。我們以前放排常常風餐露宿、饑寒交迫,甚至有時需要步行返回”。
“我們那時候“排古佬”,都不敢結婚,有今天沒明天的,怕拖累妻兒”。
楊在田歎了一口氣,拿起酒站了起來,把酒往地上一灑,大聲唱道:“哎呦嘿,齊天水,渡人船,留下號子鬨凡間。古五溪,酉水揚,一盤號子喊千年!”
“跳魚槽,閻王殿,十個好漢九個蔫……魚槽脫水白溪關,活人進了鬼門關,船打灘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一一不怨天啊~~~”。
從這首排幫號子,李友順聽出了排幫佬們不服輸的精神以及他們的艱辛。
“啪啪啪”,眾人連忙鼓掌,老了、老了,不行了”。楊在田搖了搖頭,“想當年我們排幫漢子齊喊號,那聲音震天響”。
“我們排幫雖然都是苦哈哈,沒讀過書,但我們不是孬種,45年哪會我們排幫拉物資支援湘西會戰,50年我帶著解放軍滿山巢土匪”。
“我從十六歲加入排幫,十八歲開始上排,幾十年間這湘西山山水水,不敢說全走遍,也差不了多少”。
“這大山裡的秘密與危險太多太多,你們這次一定要聽我的,好奇心不要太重,手不能亂摸,大山有大山的規矩”。
楊在田一開始不願意來,就是怕這群毛頭小子不懂亂來,害人害己。但李友順給的太多了,他拒絕不了。
李友順不是拿錢,而是直接砸了兩個工作指標,一個是吳小全手裡的,還有一個問羅平要的臨時工。吳小全指標還沒處理,被他送給楊在田了。
“楊叔這山裡有啥子秘密,難不成有寶藏,還有鬼”。吳小全一臉不在意,雖然他十幾歲來到湘西,但這裡除了山就是窮,還能有啥。
“小孩子說話,名位莫怪莫怪”,楊在田對周圍拜了拜。
“全子你不信,但也彆亂說話”,宋金不滿的看了吳小全一眼。
楊在田拜完後看了看眾人,“寶藏到是有,可你們找不到,傳說找到後富可敵國,我年輕那會也找過幾年,可惜空手而回。
啊!眾人一下來了精氣神,紛紛望向楊在田。
“楊叔說說嗎?什麼寶藏,萬一被我們遇到了”。
接著宋金站了起來,大手一揮道:“那些寶藏都是舊社會,廣大勞動大眾被壓迫的鐵證,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把它找出來,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這小子有一套”,李友順搖了搖頭,湘西這塊寶藏傳聞,他後世也聽說過,有不少人在大山裡找過,確實也找到了一些邊角料,但到他穿越過來前,也沒聽說真找到過。
楊在田擺了擺手,“現在時間不早了,我們到了地方,在給大家細說,千萬跟緊了,跟在我身後走過的路走,前麵有天坑掉下去沒得救”。
楊在田走了幾步還是不放心,這一段路天坑多,大多數被蓋了,根本不容易發現,他轉過頭朝李友順說道:“小李同誌你們不是帶有繩子嘛!大家都係上,這樣穩妥點”。
對於天坑眾人都不陌生,大的天坑幾十上百米深,還連著地下河,掉下去屍骨無存。
一聽楊在田的話,眾人紛紛拿出繩子一接一個捆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