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你的幸福物語 > 第112章 老茶館的瓷碗與戲台的舊梁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你的幸福物語 第112章 老茶館的瓷碗與戲台的舊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工具房的門被輕輕帶上時,夕陽的最後一縷光剛好掠過門環上的綠鏽,像給那片陳舊的銅色鍍了層暖邊。安諾站在院子裡,看著周叔扛著剩餘的瓦片往巷口走,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和院牆上爬藤的影子纏在一起,像幅慢慢流動的剪影畫。江樹正幫奶奶把梯子搬回雜物間,木質的梯級蹭過地麵,發出輕微的“沙沙”聲,混著遠處傳來的幾聲狗吠,讓傍晚的院子顯得格外安靜。

“晚上煮點玉米粥吧,再炒個青椒土豆絲,你們忙活一下午,肯定餓了。”奶奶拍了拍手上的灰,往廚房走,“江樹,今晚就在這兒吃飯,讓你媽也彆做飯了,等會兒我讓諾諾去叫她過來。”

江樹連忙擺手:“不用了奶奶,我媽今晚要加班,我回去熱點剩菜就行,您和安諾趕緊休息休息,下午累壞了。”他把梯子靠在雜物間牆角,轉身拿起相機包,“那我先回去了,明天早上我來找你們,咱們一起去村裡問問戲台的事。”

安諾送他到院門口,巷子裡的路燈已經亮了,昏黃的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影子。“明天早點來,我們先去村頭的老茶館,那裡老人多,肯定知道戲台的情況。”安諾說,想起奶奶提過,老茶館是村裡老人聚集的地方,爺爺以前也常去那裡喝茶。

江樹點點頭,揮了揮手:“好,明天見!路上小心!”

安諾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才轉身回屋。廚房的燈已經亮了,奶奶正在淘米,鍋裡的水“咕嘟咕嘟”地冒著小泡,玉米的香氣從鍋裡飄出來,混著青椒的清辣,比中午的紅燒肉多了些家常的清爽。她走過去,從碗櫃裡拿出兩隻藍邊碗,放在灶台上:“奶奶,明天去老茶館,要不要帶點您做的艾草糕?老人們應該愛吃。”

奶奶笑著回頭:“還是你想得周到,我明天一早就做,剛蒸好的艾草糕軟乎,老人們牙口不好,吃著也方便。”她把淘好的米倒進鍋裡,蓋上鍋蓋,“你爺爺以前去茶館,總愛帶塊我做的艾草糕,說配著濃茶吃,解膩。有一次他帶了一大塊,分給茶館裡的老人們,大家都說好吃,後來每次去,都有人問他‘老安,今天帶艾草糕了嗎’。”

安諾靠在門框上,想象著爺爺在茶館裡的樣子:他坐在靠窗的位置,手裡拿著一個粗瓷碗,碗裡泡著濃茶,麵前放著一塊艾草糕,和老人們一起聊天,聊村裡的事,聊戲台的戲,聊誰家的孩子又考了好成績。那些畫麵雖然她沒見過,卻覺得格外親切,好像就在昨天發生過一樣。

晚上吃飯時,兩人坐在餐桌旁,鍋裡的玉米粥冒著熱氣,青椒土豆絲綠油油的,擺在藍邊碗裡,好看又好吃。安諾舀了一勺粥,吹了吹,慢慢喝著,甜絲絲的玉米味在嘴裡散開,暖乎乎的。“奶奶,爺爺以前修戲台的時候,是不是很辛苦?”她忽然問,想起下午周叔說的,爺爺冒著大雪修牛棚的事,覺得他修戲台肯定也很不容易。

奶奶放下筷子,回憶著說:“那時候村裡窮,修戲台的錢都是大家湊的,材料也不夠,你爺爺就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去山上砍樹,去河裡撈沙子,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天黑了纔回來,手上磨出了好幾個水泡,卻從來不說累。有一次他回來,肩膀都腫了,我給他敷熱毛巾,他卻說‘戲台早點修好,大家就能早點看戲了,這點累不算什麼’。”

安諾想起工具房裡的戲台設計圖,想起爺爺筆記本裡寫的“戲台要修得結實,讓大家能看一輩子戲”,心裡一陣酸澀。爺爺總是這樣,把彆人的事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辛苦放在後麵,卻從來都不抱怨。她舀了一勺土豆絲,放進奶奶的碗裡:“奶奶,您也吃,明天我們去老茶館,肯定能找到很多知道爺爺修戲台的人,他們肯定能給我們講很多爺爺的故事。”

奶奶點點頭,眼裡泛著光:“是啊,那些老人都是你爺爺的老夥計,他們肯定記得很多事,說不定還能找到當年修戲台時的工具和材料清單,這樣我們修戲台就更方便了。”

吃完飯,安諾幫奶奶收拾碗筷,然後走到書桌前,翻開爺爺的木工筆記。裡麵果然有幾頁是關於戲台的,記錄著戲台的結構、尺寸,還有材料的選擇:“戲台的橫梁要用杉木,結實耐用;立柱要用鬆木,不容易開裂;台麵的木板要厚,能承受很多人站在上麵。”旁邊還有一些修改的痕跡,應該是爺爺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她把這些內容一一記在筆記本上,準備明天帶給老人們看看,問問他們的意見。

第二天早上,安諾是被廚房裡艾草的香氣叫醒的。她翻了個身,拿起手機看了眼時間,七點半,江樹應該快到了。她趕緊起床,穿上衣服,走到廚房。奶奶正在蒸艾草糕,蒸籠裡冒著白色的熱氣,艾草的清香混著糯米的甜香,飄滿了整個廚房。

“醒了?快洗漱,艾草糕馬上就好,等會兒帶著去茶館。”奶奶說,掀開蒸籠蓋,裡麵的艾草糕綠油油的,冒著熱氣,看起來就很好吃。

安諾洗漱完,江樹正好到了。他手裡拿著一個資料夾,裡麵裝著昨天拍的工具房照片和戲台設計圖的影印件:“我把照片和設計圖都影印了,等會兒給老人們看看,他們肯定能想起更多細節。”

奶奶把蒸好的艾草糕裝進一個竹籃裡,上麵蓋著一塊乾淨的棉布:“好了,我們走吧,老茶館的老人們早上都來得早,去晚了他們就散了。”

三人一起往村頭走。村裡的路比巷子裡的路寬些,兩旁種著高大的白楊樹,樹葉在風裡“沙沙”響著,像在唱歌。路上遇到幾個早起的村民,看到奶奶,都笑著打招呼:“安奶奶,早啊!這是要去哪裡啊?”

“去老茶館,看看老夥計們。”奶奶笑著回應,眼裡滿是親切。

安諾看著路邊的房子,大多是青磚灰瓦的老房子,牆上爬著綠色的藤蔓,門口擺著各種花草,像小時候童話書裡的場景。她想起爺爺說的,村裡的房子都是大家一起蓋的,誰家蓋房子,全村人都來幫忙,今天你幫我挑磚,明天我幫你砌牆,大家像一家人一樣。原來,村裡的溫暖,從來都藏在這些互相幫助的細節裡。

走到村頭,就看到了老茶館。茶館是一間低矮的瓦房,門口掛著一個褪色的幌子,上麵寫著“老茶館”三個字,是用毛筆寫的,字跡蒼勁有力。門口擺著幾張舊木桌和長凳,幾個老人正坐在那裡喝茶聊天,手裡拿著蒲扇,慢悠悠地扇著。

“李爺爺,張奶奶,早啊!”奶奶笑著走過去,和老人們打招呼。

老人們抬起頭,看到奶奶,都高興地笑了:“安奶奶,好久沒看到你了,最近身體怎麼樣?”

“挺好的,謝謝你們關心。”奶奶說,把竹籃裡的艾草糕拿出來,分給老人們,“這是我做的艾草糕,剛蒸好的,你們嘗嘗。”

老人們接過艾草糕,咬了一口,笑著說:“好吃!還是以前的味道,和老安以前帶的一樣。”

安諾和江樹找了個空位坐下,江樹把資料夾裡的照片和設計圖拿出來,遞給旁邊的李爺爺:“李爺爺,您看這張照片,是爺爺工具房裡的戲台設計圖,您還記得這個嗎?我們想把村裡的戲台修好,想問問您當年的情況。”

李爺爺接過設計圖,戴上老花鏡,仔細看著,眼睛慢慢亮了起來:“記得!怎麼不記得!這是老安畫的設計圖,當年修戲台的時候,他就拿著這張圖給我們講怎麼修,說戲台要修得寬敞,能容下全村人看戲;要修得高,聲音能傳得遠,讓村尾的人也能聽到。”

旁邊的張奶奶也湊過來看:“是啊,我還記得當年修戲台的場景,村裡的年輕人都去幫忙了,老安每天都在工地上指揮,哪裡該砌磚,哪裡該架梁,他都安排得妥妥當當。有一次下大雨,工地上的材料都快被淹了,老安帶頭跳進水裡,把材料往高處搬,大家也跟著跳進去,最後材料都保住了,他卻感冒了,發了好幾天燒。”

安諾心裡一陣感動,她沒想到爺爺為了修戲台,竟然這麼拚命。她想起工具房裡的那些工具,想起爺爺手上的水泡,想起他筆記本裡的記錄,原來,爺爺的一輩子,都在為彆人著想,都在為村裡的事忙碌。

“李爺爺,您知道當年修戲台用的木材是從哪裡買的嗎?現在我們想修戲台,不知道去哪裡找合適的木材。”江樹問,這是他們目前最擔心的問題,合適的木材不好找,而且價格也不便宜。

李爺爺想了想,說:“當年的木材是從後山的林場買的,那裡的杉木和鬆木都很結實,適合做戲台的橫梁和立柱。不過現在林場已經不讓隨便砍樹了,得去林業局申請采伐證,有點麻煩。”他頓了頓,又說,“不過我記得戲台後麵還有幾根當年剩下的舊梁,是杉木的,雖然有點開裂,但還能用,你們可以去看看,說不定能用上。”

安諾和江樹眼睛一亮,沒想到還有意外收獲:“真的嗎?那太好了!我們現在就去看看!”

“彆急,先喝完茶,等會兒我帶你們去。”李爺爺笑著說,喝了一口茶,“當年老安把那幾根舊梁放在戲台後麵的雜物間裡,說以後戲台壞了,還能用來修,沒想到真的派上用場了。”

幾人喝完茶,李爺爺帶著他們往戲台的方向走。戲台在村子的中間,離老茶館不遠,走路十幾分鐘就到了。遠遠地,安諾就看到了戲台的輪廓:它比她想象的小些,屋頂的瓦片已經有些鬆動,屋簷下的木雕也掉了幾塊,看起來很破舊,卻依然能看出當年的氣派。

走到戲台前,安諾仔細打量著。戲台的台麵是用木板鋪的,已經有些腐爛了,邊緣的木板也掉了幾塊;兩側的立柱上刻著對聯,字跡已經模糊了,隻能隱約看到“台上悲歡離合,台下人間百態”幾個字;後台的門是木質的,已經關不上了,歪歪扭扭地掛在門框上。

“這就是當年的戲台,以前可熱哄了,每年過年都要唱大戲,全村人都來這裡看戲,孩子們在台下跑著玩,大人們坐在長凳上聊天,比過年還熱哄。”李爺爺說,眼裡帶著懷念,“後來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也越來越少,戲台就沒人管了,慢慢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安諾走到戲台後麵的雜物間,推開門,裡麵堆滿了雜物,有舊的戲服、鑼鼓,還有一些破舊的桌椅。在雜物的角落裡,果然放著幾根杉木梁,雖然有些開裂,但看起來還很結實,上麵用粉筆寫著“戲台用梁,杉木”,是爺爺的字跡。

“就是這幾根梁,當年老安特意挑選的,說杉木不容易變形,能支撐很多年。”李爺爺說,拍了拍其中一根梁,“你們看,雖然裂了點,但裡麵還是好的,隻要稍微加工一下,就能用。”

江樹拿出相機,對著戲台和舊梁拍了幾張照片:“這些梁看起來還能用,我們可以請木工師傅來看看,能不能修複一下。而且戲台的結構很簡單,隻要把台麵的木板換了,屋頂修一修,應該就能用了。”

安諾點點頭,走到戲台的台麵上,雖然木板有些晃動,但她能想象出當年這裡的熱哄場景:台上的演員穿著華麗的戲服,唱著動人的戲曲;台下的觀眾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鼓掌叫好;爺爺坐在台下的角落裡,看著戲台,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好像這戲台是他的孩子一樣。

“李爺爺,當年爺爺修戲台的時候,有沒有發生什麼特彆的事?”安諾問,想多瞭解一些爺爺的故事。

李爺爺坐在戲台的台階上,慢慢說:“有一次,戲台的橫梁安裝的時候,因為太重,差點掉下來,老安一把推開旁邊的年輕人,自己卻被橫梁砸到了胳膊,雖然沒骨折,但也腫了好幾天。我們都讓他休息,他卻不肯,說‘橫梁不裝好,戲台就不結實,大家看戲不安全’,每天還是堅持去工地指揮。”

安諾的眼睛濕潤了,她沒想到爺爺為了修戲台,竟然還受過傷。她想起爺爺胳膊上的一道疤痕,小時候她問過爺爺,爺爺說“是不小心碰的”,原來,那是修戲台時留下的。

“還有一次,村裡的王大爺因為家裡窮,沒錢湊修戲台的錢,很不好意思,老安知道了,就偷偷把自己準備買木料的錢給了他,說‘王兄,錢不重要,大家一起把戲台修好才重要’。王大爺後來知道了,很感動,每天都去工地幫忙,比誰都賣力。”李爺爺繼續說,眼裡滿是敬佩,“老安就是這樣,一輩子都在幫彆人,從來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村裡的人都很尊敬他。”

安諾走到戲台的立柱旁,輕輕撫摸著上麵的對聯,雖然字跡模糊了,但她好像能感受到爺爺的溫度。她知道,爺爺的愛和善良,已經融入了這座戲台的每一根梁、每一塊木板、每一個木雕裡,融入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融入了村民的每一個回憶裡。

就在這時,江樹的手機響了,是他爸爸打來的。他接起電話,聊了幾句,臉上露出了笑容:“我爸爸說,他今天下午有空,過來看看戲台的結構,幫我們製定一個修戲台的計劃,還說可以幫我們聯係林業局,申請采伐證,找合適的木材。”

安諾和李爺爺都很高興,沒想到江樹爸爸這麼支援他們。“太好了!有你爸爸幫忙,修戲台就更有把握了!”安諾說,心裡滿是期待。

李爺爺也笑著說:“那真是太好了!老安要是知道,肯定會很高興的。我們村裡的人也會幫忙,不管是出力還是出錢,大家都會支援的,一定要把戲台修好,讓村裡再熱哄起來。”

幾人又在戲台周圍轉了轉,江樹拍了很多照片,記錄下戲台的每一個細節,準備下午給他爸爸看。安諾則在戲台的角落裡找到了一塊刻著“安”字的木片,應該是爺爺當年修戲台時留下的,她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收起來,放進書包裡,像珍藏一件寶貝。

離開戲台時,已經是中午了。陽光照在戲台上,雖然它很破舊,卻依然顯得很溫暖。安諾看著戲台,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修好,完成爺爺的心願,讓村裡的人再能看到戲,讓孩子們也能像爺爺小時候一樣,在戲台下熱哄,讓爺爺的愛和善良,一直傳承下去。

回到家時,奶奶已經做好了午飯,是西紅柿雞蛋麵,麵條是手工擀的,很有嚼勁,西紅柿雞蛋鹵也很香。安諾和江樹坐在餐桌旁,一邊吃麵,一邊給奶奶講上午在老茶館和戲台的事,奶奶聽得很認真,眼裡滿是欣慰。

“太好了!有李爺爺和江樹爸爸幫忙,修戲台就順利多了。”奶奶說,給安諾夾了一筷子雞蛋,“下午江樹爸爸來了,我們一起商量修戲台的計劃,爭取早點開工。”

江樹點點頭:“我爸爸說,下午兩點左右到,他會帶一些工具來,先檢查一下戲台的結構,看看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安諾吃著麵條,心裡暖暖的。她想起爺爺的木工筆記,想起他的舊詩集,想起他的工具房,想起今天看到的戲台和舊梁,想起李爺爺和村民們的支援,忽然覺得,幸福就是這樣,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心願努力的過程,是身邊人的陪伴和支援,是那些藏在歲月裡的溫暖回憶,是那些從未離開的愛和善良。這些平凡的細節,這些溫暖的瞬間,像陽光一樣,照亮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讓生活變得格外美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