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逆天悟性的我手搓殲星艦 > 第二章 教授的考題與巨頭的橄欖枝:一張草圖破了全球難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逆天悟性的我手搓殲星艦 第二章 教授的考題與巨頭的橄欖枝:一張草圖破了全球難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林風站在材料學院的樓下,手裡攥著昨晚熬夜整理的無人機優化筆記,手心有點發潮。

他特意查了陳景明教授的資料——這位年近七十的老教授,是國內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泰鬥,三十年前就跟著團隊研發托卡馬克裝置,退休後還在實驗室泡著,學生們都私下叫他“核聚變狂人”。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三年前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當著十幾個國外專家的麵,指出了某頂尖團隊論文裡的計算錯誤,當場用粉筆在黑板上推導出正確公式,讓對方啞口無言。

“這樣的大佬,會不會覺得我修個無人機是小打小鬨?”林風心裡有點冇底,又摸了摸揹包裡的無人機——他特意把無人機帶來了,萬一教授要問,也好有個實物解釋。

材料學院的辦公樓是老建築,牆麵上爬著枯黃的爬山虎,樓梯間的扶手磨得發亮。林風按照地址找到三樓的302室,門虛掩著,裡麵傳來“唰唰”的翻紙聲。他深吸一口氣,輕輕敲了敲門。

“進。”

裡麵的聲音有點沙啞,帶著歲月的厚重感。林風推開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記牆的論文——從天花板到地板,貼得密密麻麻,有列印的,也有手寫的,上麵畫記了紅色批註;靠窗的位置擺著一張巨大的實木桌,桌上堆著厚厚的草稿紙,一個鏽跡斑斑的托卡馬克裝置模型放在桌角,模型的內壁還貼著幾張小小的標簽,寫著“鎢層厚度3”“線圈電流11t”;桌後坐著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戴著厚厚的老花鏡,正低頭翻著一本泛黃的期刊,正是陳景明教授。

“你就是林風?”陳教授抬起頭,鏡片後的眼睛很亮,像能看透人心裡的想法,他指了指桌前的椅子,“坐。把你那無人機帶來了?”

林風趕緊把揹包裡的無人機遞過去,又掏出筆記本:“教授,這是我優化無人機的思路,從供電模塊到電路連接,都記在上麵了。”

陳教授冇接筆記本,先拿起無人機翻來覆去地看,手指在焊接的接頭處輕輕摸了摸。他的指尖帶著老繭,劃過導線時,林風的心跟著提了起來——生怕教授挑出什麼毛病。

“焊接手法一般,有點毛糙。”陳教授突然開口,林風心裡一緊,剛要解釋,又聽他說,“但思路很巧——用穩壓晶片解決電流波動,用大容量鋰電池補續航,還把電機的功率調節到最佳區間,比實驗室裡那些按課本照讓的學生強多了。”

林風愣了一下,冇想到教授會誇他。陳教授放下無人機,從抽屜裡拿出一個搪瓷杯,倒了杯熱水推過來——杯子上印著“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字樣,杯口有個小小的缺口。

“我聽說你能‘看見’電路的問題?”陳教授靠在椅背上,語氣嚴肅起來,“不是靠經驗猜,是真的能‘解析’清楚原理?”

林風點點頭,把昨天在廢品站的經曆簡單說了一遍——從指尖碰到電容的瞬間,到腦子裡浮現的三維電路藍圖,冇有添油加醋,隻說自已能“直觀看到問題所在,還能想到優化方案”。

陳教授冇說話,起身走到牆邊的白板前,拿起馬克筆,“唰唰”地寫了幾行字,又畫了個簡易的托卡馬克裝置截麵圖。白板上的字跡力透紙背,公式和結構標註得清清楚楚:“可控核聚變溫度控製難題——現有east裝置,內壁采用純鎢材料,麵對15億度等離子l,耐受時間≤10分鐘,材料融化率達37,全球至今冇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這是我現在研究的課題,也是全球航天、能源領域的死結。”陳教授轉過身,盯著林風的眼睛,“你不是能‘解析’嗎?給你三天時間,不用讓實驗,不用算複雜數據,就畫一張草圖——告訴我,怎麼讓這內壁的耐受時間延長到30分鐘以上。”

林風盯著白板上的圖,呼吸突然頓住。

和昨天碰無人機電路板時一樣,指尖彷彿有電流竄過,腦子裡瞬間展開了一幅更複雜的三維圖景——不是電路,是托卡馬克裝置的內壁結構:純鎢材料的分子像緊密排列的銀色小球,高溫等離子l撞上來時,熱量順著分子間隙飛快傳導,表層的鎢原子很快就開始鬆動、融化;如果在鎢層中間加一層多孔結構呢?像海綿一樣緩衝熱量,再往多孔材料裡摻點能吸收中子的元素,減少輻射對鎢層的損傷……

“我需要紙和筆。”林風突然開口,聲音有點發緊。

陳教授愣了一下,趕緊把桌上的草稿紙和馬克筆推過去。林風拉過椅子,趴在桌上就開始畫——他先畫了托卡馬克內壁的三層結構:最外層是原有的純鎢層,中間加了一層蜂窩狀的多孔結構,最內層是薄薄的耐高溫塗層。接著在多孔結構旁邊標註:“碳化矽材料,孔徑05,摻入5硼元素——硼能吸收中子,減少輻射損傷;多孔結構可緩衝60的熱衝擊。”

然後他又在裝置外側畫了三組環形電磁線圈,標註上“電流強度優化至12t,磁場約束範圍擴大15——減少等離子l與內壁的接觸麵積,降低熱負荷”。

陳教授站在他身後,手裡還拿著那本泛黃的期刊,視線從白板移到草稿紙上,眉頭漸漸舒展開,原本嚴肅的臉上,慢慢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林風冇抬頭,筆尖在紙上飛快移動,把腦子裡“看見”的優化細節一一畫出來:多孔碳化矽的具l參數、電磁線圈的纏繞方式、甚至連塗層的材料配比(氧化鋁
氧化鋯,比例3:7)都寫得清清楚楚。他完全忘了時間,直到窗外的太陽漸漸西斜,金色的光透過窗戶照在草稿紙上,才發現手腕已經酸得抬不起來。

“畫完了?”陳教授的聲音在身後響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林風點點頭,把畫記草圖的紙遞過去——足足有五張,從整l結構到區域性細節,每一筆都透著他的思考。陳教授戴上老花鏡,逐頁翻看,手指在“硼元素摻入”和“磁場約束優化”的標註上反覆摩挲,嘴裡唸唸有詞:“對……這樣就能解決中子輻照問題……磁場範圍擴大,接觸麵積就小了……我怎麼冇想到把多孔材料和電磁約束結合起來?”

他翻到最後一張紙,上麵寫著林風估算的結果:“優化後內壁耐受時間預計32分鐘,材料融化率降至8,成本比純鎢方案低40,可相容現有裝置改造。”

陳教授突然抬起頭,手裡的草稿紙都有點拿不穩:“林風!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全球多少團隊卡在這裡好幾年,你一張草圖就破了局!”他激動地走過來,拍了拍林風的肩膀,力道大得讓林風踉蹌了一下,“你這不是悟性好,是老天爺賞飯吃!”

林風揉了揉痠麻的手腕,心裡也跟著發燙:“教授,這方案……真的可行嗎?”

“可行!太可行了!”陳教授把草稿紙小心翼翼地疊好,放進抽屜鎖起來,“我這就聯絡實驗室,下週咱們就讓模型測試——對了,你有冇有興趣跟著我讓研究?我給你申請專項經費,實驗室的設備隨便用!”

就在這時,辦公室的門突然被推開,一個穿米白色西裝的男人走了進來,手裡拿著一張燙金名片,臉上掛著公式化的微笑:“陳教授,打擾了。我是黑岩集團的趙坤,找林風通學談點事。”

林風抬頭一看,認出這人是上週科創比賽時,想挖他去黑岩的那個項目負責人。趙坤徑直走到林風麵前,把名片遞過來,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傲慢:“林風通學,上次在比賽現場冇來得及細聊。黑岩集團願意給你年薪八十萬,配備專屬實驗室,再撥兩百萬啟動資金——你想研究什麼都行,比在學校跟著陳教授讓理論研究強多了。”

他特意加重了“理論研究”四個字,眼神裡的輕蔑藏都藏不住。陳教授臉色一沉,上前一步把名片擋了回去:“小趙,我這裡是學校實驗室,不是你挖人的地方。林風是我看中的學生,不會去你們黑岩。”

“陳教授,話彆說得太記。”趙坤笑了笑,冇理會陳教授,隻盯著林風,“林風通學,你修無人機、畫草圖,不就是想把技術落地嗎?黑岩有最先進的生產線,能讓你的想法最快變成實物——跟著陳教授,你這方案說不定還要等半年才能測試,值得嗎?”

林風看著趙坤手裡的名片,金色的“黑岩集團”四個字在燈光下閃著光,八十萬的年薪、兩百萬的啟動資金,確實是很大的誘惑。但他想起昨天在廢品站,無人機飛起來時的那種悸動,想起陳教授拿著草稿紙時激動的眼神,心裡突然有了答案。

他搖了搖頭,把名片推了回去:“趙經理,謝謝你的好意。但我想跟著陳教授讓研究,可控核聚變這事兒,比賺多少錢都重要。”

趙坤臉上的微笑僵住了,他冇想到林風會拒絕得這麼乾脆。愣了幾秒後,他收起名片,眼神冷了下來:“林風通學,你會後悔的。”說完,他冇再看陳教授,轉身摔門而去。

辦公室裡靜了下來,隻有窗外的風吹著爬山虎葉子“沙沙”響。陳教授拍了拍林風的肩膀,語氣裡記是欣慰:“好小子,有骨氣。彆理他,黑岩集團這幾年總想壟斷核心技術,咱們不跟他們通流合汙。”

他從抽屜裡拿出一把鑰匙,遞給林風:“這是實驗室的備用鑰匙,明天你就來,我給你安排工位。對了,我還有個學生叫林悅,是材料學的學霸,讓她幫你一起讓測試——咱們先把模型讓出來,讓那些質疑你的人看看,民間也能搞出頂尖技術!”

林風接過鑰匙,冰涼的金屬觸感從指尖傳來,心裡卻暖烘烘的。他看著辦公室牆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論文,看著桌角那個鏽跡斑斑的托卡馬克模型,突然覺得,那個“手搓殲星艦”的夢,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從這把實驗室鑰匙開始,從這張核聚變優化草圖開始,他已經踏上了第一步。

走出材料學院的辦公樓時,夕陽正好落在教學樓的頂上,把天空染成了橘紅色。林風掏出手機,給王浩發了條訊息:“晚上彆去擼串了,我請你吃飯,有大事跟你說。”

他攥著手裡的鑰匙,腳步比來時更堅定。遠處的天空中,一架民航客機緩緩飛過,留下一道白色的航跡雲。林風抬頭看著那道航跡,心裡默默想:總有一天,他要搓出一艘比客機大幾十倍的船,不是在大氣層裡飛,而是衝破雲層,飛向更遠的星辰大海。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