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小甜妻:腹黑相公寵不停 第1091章 行走在懸崖邊上
了願主持被薛雙雙的回答驚呆了。
之前那麼淡定從容的有道高人,麵部表情在這一瞬間,都變得僵硬。
不過這也隻是一瞬間的事,大和尚很快管理好自己的麵部表情,又恢複了慈悲儒雅的樣子。
了願主持對薛雙雙道:“世子妃說笑了。”
薛雙雙認真道:“沒說笑,我說的是真的。”
“大師可能不知道,對於琴棋畫這些風雅之事,我是七竅通了六竅,剩下一竅不通。”
“眼前這副殘局,我除了能保證黑白子的個數不數錯之外,其他的,還真看不出來什麼。”
“若是指望我落子破局,隻怕要讓大師失望了。”
了願大師這回倒是沒有表現出太大的驚訝。
他聽到薛雙雙這麼說,隻是笑了笑,道:“世子妃請喝茶。”
茶水幽香清透,即便薛雙雙不是個懂茶的人,喝到嘴裡,也要讚一聲:“味道不錯。”
了願主持笑道:“老衲也覺得味道不錯。”
“廣佛寺的後山有一片野生茶林,每年寺裡都會組織僧人上山采摘自製茶葉。”
“這麼一來,寺中僧人所吃茶葉,竟不用再花費銀錢去外麵采買,每年能省下不少銀兩。”
薛雙雙道:“廣佛寺香火鼎盛,銀錢方麵,大約是最不需要擔心的。”
了願大師笑著應了聲:“是。”
接著像是無意,又像是特意解釋,了願大師說道:“佛祖靈驗,信眾虔誠,廣佛寺的香火錢,每年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薛雙雙聽他這麼說,就知道肯定有下文,所以安靜的等著了願大師往下說。
了願大師頓了頓,這才繼續說道:“
每次出現驗證,請不要使用無痕模式!
我們出家人四大皆空,銀錢自然也是身外之物。”
“所以廣佛寺每年收到的大量香火錢,都被我們用來施粥賑災,修橋鋪路,救濟百姓。”
“世子妃如果注意到廣佛寺周圍的情況,就能夠發現,我們廣佛寺周邊的百姓,比北疆其他地方的百姓,日子過得更好。”
“百姓供奉給寺廟香火,寺廟又把這種善意反哺給百姓。”
“我們廣佛寺的僧人,常年給附近的村民免費看病,甚至在農忙的時候還會去幫村民乾活。”
薛雙雙聽到這裡,對了願主持說道:“師傅們慈悲為懷,廣博仁愛,值得大家敬佩和學習。”
“我想,這也是廣佛寺為什麼能夠長存幾百年不衰的道理。”
了願主持說道:“世子妃所言極是。,老衲也是這麼覺得。”
“並且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老衲都認為,廣佛寺可以一直這樣,繼續存在下去。”
“既能將佛法發揚光大,普渡眾生,也能為百姓辦點實事,減輕百姓負擔。”
認為?薛雙雙聽出來了,了願主持這兩個字就說得大有講究。
她不由挑了挑眉,問道:“難道大師認為,事實不是這樣嗎?”
了願主持說:“是也不是。”
“廣佛寺建立至今三百餘年,在之前的二百多年時間裡,都是這麼生存下來的。”
薛雙雙:“……大師的意思,是說最近幾十年來,廣佛寺不是這種生存模式了嗎?”
了願主持點點頭,直白說道:“最近這幾十年來,廣佛寺所受到的壓力,比之前的幾百年都更大。”
“其實,以我們廣佛寺現如今的情況,說是行走在懸崖的邊緣都不為過。”
“一步不慎,就會掉進無儘深淵。”
薛雙雙對這個說法非常驚訝。
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廣佛寺的問題就十分嚴重了。
可是在北疆,無論在官方還是民間,說起廣佛寺,全是一片讚美之詞。
而在剛才,了願主持自己也承認,廣佛寺終年香火不斷,根本不用為香火錢擔心。
不但寺廟自己使用足夠,每年還能有很多結餘的香火錢去救濟百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廣佛寺麵臨的,到底是什麼層麵的困難?
薛雙雙正色問道:“不知了願大師所說的,廣佛寺麵臨的是什麼樣的深淵?”
了願主持並沒有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端起手邊的茶水,慢慢飲了一口。
靜了一會兒,才對薛雙雙娓娓道來。
了願主持說:“廣佛寺的問題,根源就出在香火錢上麵。”
薛雙雙有些震驚道:“大師剛纔不還說,廣佛寺的香火錢很多嗎?”
了願大師說:“就是多,才麻煩。”
薛雙雙有些不解。
了願大師道:“我們廣佛寺自建成那天開始,就一心向佛,曆任主
每次出現驗證,請不要使用無痕模式!
持在世,都把寺廟管理得很好,不使寺院以及寺院的僧人,參與到俗世爭鬥當中。”
“我們隻想安安靜靜修行,用自在心,行慈悲事。”
“廣佛寺剛開始建成的時候,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廟宇,就跟北疆甚至全國各地無數並不出名的廟宇一樣,香火平平,年景好的時候,可能就有點剩餘,年景不好的時候,可能廟裡的僧人就得勒緊腰帶過日子。”
“直到那場沒有燒起來的著名大火,九天九夜的大雨,救了廣佛寺,也讓廣佛寺因此家喻戶曉,從此香火鼎盛,成為北疆第一大寺廟。”
“廣佛寺名聲大震,一時風頭無兩,在北疆百姓心中,無比神聖。”
“最隆盛的時候,我們廣佛寺的僧人說一句話,比朝廷官員,比衙門公告都好使。”
“但世子妃應該知道,我們廣佛寺本身,除了佛祖的金身塑像,除了佛法威嚴,百姓信仰,是沒有其他任何可以倚仗的東西的。”
“過盛的名聲,反而成了負累,廣佛寺如小兒持巨金過鬨市,處境非常危險。”
“當時的主持是有大智慧的師傅,在大家都欣喜於廣佛寺的影響力以及源源不斷的香火之時,他卻先一步預見這種危險。”
“數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任何個人或機構,若盛名冠於朝廷之上,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於是,當時的主持大師立即約束寺中僧人,更是向外界,最主要是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態度,廣佛寺絕不參與朝廷任何政事。”
“這種清醒的做法,讓廣佛寺逃過一劫,得以保留下來,榮盛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