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22章 泉州舶菌
-
大康五十年夏至,泉州港的波斯商船
\\\"新月號\\\"
正在卸貨,阿拉伯商人艾哈邁德突然扯下染有紫斑的絲綢:\\\"這些貨物在廣州還光潔如新,\\\"
他指著匹帛上的井字黴斑,鼻尖縈繞著刺鼻的鐵鏽味,\\\"定是你們的菌圃汙了我的船艙!\\\"
市舶司後院的檢測室裡,王遠的顯微鏡玻片上,圓形孢子正通過黏液腺吸附在絲綢纖維上,其表麵的黏附蛋白與泉州青瓷的釉料成分發生共振。\\\"這是船底孢子,\\\"
他用鵝毛管滴入紅樹林提取液,孢子瞬間蜷縮,\\\"它們在壓艙水裡潛伏,遇瓷器釉料中的鋁離子就會爆發。\\\"
虎娃翻著《諸蕃誌》中
\\\"南海諸蕃,以舟為車\\\"
的記載,突然盯著水密艙結構圖愣住:\\\"宋代船匠用桐油石灰隔艙,\\\"
他敲擊著青瓷茶盞,\\\"我們在夾層填紅樹林菌根如何?\\\"
王遠的檢測鏡顯示,這種生長在泉州灣的真菌正分泌單寧酸,能溶解孢子的黏附蛋白層。
後渚港的造船坊裡,匠人們撬開
\\\"新月號\\\"
的艙板,虎娃指揮學徒將紅樹林菌根切碎,混合桐油石灰填入夾層:\\\"每寸艙壁種三兩菌根,\\\"
他用竹尺丈量,\\\"《夢溪筆談》說
'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
',我們讓菌根替舟師觀黴。\\\"
最妙的是羅盤菌燈的設計
——
水羅盤的浮針槽裡,熒光菌絲在孢子靠近時會從青綠轉為深紫。艾哈邁德看著虎娃將菌燈懸掛在桅杆,半信半疑:\\\"你們東方人總把巫術藏在器物裡。\\\"
王遠卻遞上顯微鏡玻片,顯示菌絲體正在分解孢子的能量膜:\\\"這是海龍王給舟船的眼睛。\\\"
端午前的媽祖誕,市舶司前的祭典火光映紅海灣。蕃商們抬著船頭獅麵像繞行媽祖廟,虎娃趁機將菌劑塗抹在獅口:\\\"媽祖麾下的山雀神鳥,\\\"
他指著像背的山雀紋,\\\"專啄海上黴鬼。\\\"
當艾哈邁德的船隊啟航,船頭獅麵像的鬍鬚上,正滴落著混有紅樹林單寧酸的海水。
航標燈塔的修建同步進行,虎娃按照《諸蕃誌》航線圖,在每個燈塔基座種植耐鹽菌。當第一座燈塔亮起,守塔人發現海浪中的紫斑靠近時,塔身的菌絲體竟發出預警般的藍光
——
那是耐鹽菌在釋放孢子溶解酶。
總社實驗室的基因測序儀(由晷針與水晶棱鏡改裝)發出蜂鳴,王遠盯著羊皮紙上的堿基序列,突然想起在南海沉船發現的未來航海圖:\\\"孢子的導航基因,\\\"
他指著與黑潮暖流走向重合的序列,\\\"能順著洋流擴散到日本、高麗。\\\"
更驚人的發現是孢子黏液中藏著摩爾斯電碼般的氣泡
——
那是慎思堂在傳遞洋流數據。虎娃將氣泡序列對照《諸蕃誌》星圖,驚覺每個氣泡位置都對應著黑潮的轉向點:\\\"他們想借天然水道,把孢子變成海上的黑旗海盜。\\\"
三個月後,\\\"新月號\\\"
再次靠港,艾哈邁德捧著毫無黴斑的絲綢衝進市舶司:\\\"神鳥護佑!\\\"
他展示著船頭獅麵像,鬍鬚上的菌絲體已與船木共生,形成天然的防黴屏障。王遠的檢測顯示,紅樹林菌根分泌的單寧酸,已在艙壁形成
001
毫米的保護膜,連孢子的奈米級黏附爪都無法穿透。
虎娃改良的羅盤菌燈成了蕃商們的標配,每個水羅盤的浮針周圍,都環繞著能預警孢子的熒光菌絲。當阿拉伯商人在航海日誌中記載
\\\"山雀神燈引航路\\\"
時,他們不知道,這盞燈的核心,是耕者從泉州灣紅樹林裡,借來的,能溶解所有陰謀的,海洋的,單寧酸密碼。
深秋的泉州灣,老刀在某艘沉船的壓艙石縫隙裡發現了金屬片,上麵蝕刻著黑潮洋流圖與未來實驗室的座標。王遠將金屬片貼近門禁卡,卡麵熒光突然勾勒出整個西太平洋的輪廓,每個孢子爆發點都在閃爍,唯有泉州港被山雀紋熒光牢牢守護。
\\\"他們以為洋流是最好的運兵船,\\\"
林羽望著港口穿梭的菌根護艙船,船底翻起的浪花裡,紅樹林菌絲正隨著潮汐起舞,\\\"卻不知道,當我們把海洋的智慧,種進每一寸船板,每一盞羅盤,\\\"
他摸著船頭的山雀雕像,\\\"連浪花都會成為,斬碎他們陰謀的,海上的,菌之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