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83章 汴京遺址?母巢顯形
-
北宋汴京皇宮遺址的探照燈刺破霧靄,王遠的洛陽鏟在夯土層劃出火星,鏟刃突然陷入鬆軟的黃土
——
那是夾雜著北宋琉璃瓦碎屑的「故宮土」,經碳十四檢測距今恰好一千年。他蹲下身,指尖觸到溫潤的菌絲體,在考古手套上顯形出半透明的河姆渡稻穗紋路,卻在瞬間崩解為二進製代碼。
「東經
11425°,北緯
3487°,」耳麥裡傳來實驗室的顫音,「檢測到開封城黃土、故宮琉璃瓦成分的融合體,含河姆渡至現代的耕者基因片段!」王遠的考古杖突然發出蜂鳴,探頭在土層深處拍到詭異畫麵:無數半透明孢子正在吞噬夯土中的「耕者基因鏈」,外殼泛著北宋定窯的乳白釉光,卻在破裂處露出矽基觸手,每根觸鬚都在解析土壤中的文明記憶。
「是慎思堂的『母巢孢子』!」他想起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耕織圖》殘卷,卷末的硃砂批註「孢子生,文明崩」正在眼前應驗。
遺址東北角的探方突然塌方,露出半截《清明上河圖》殘片,墨色未乾的汴河船工正在往船底塗抹白色膏狀物。王遠的考古杖掃描殘片,菌絲體竟自動還原出宋代場景:
船工哼唱《薅秧歌》,將真菌菌絲與黏土混合,製成防水船底;
城郊農夫手持竹管,向麥田噴灑發酵的菌劑,驚起的蝗蟲觸鬚上顯形出「蝗災絕」的古篆;
最震撼的是,汴京官窯的窯火中,陶工將耕者基因融入瓷土,燒製出能改良土壤的「沃土瓷」。
「這些畫麵與母巢孢子的基因序列共振!」實驗室傳來驚呼,「孢子正在解析宋代耕者的『真菌農耕術』,企圖抹除文明記憶!」
慎思堂掌門的虛影突然在故宮太和殿屋脊浮現,腳下的母巢孢子展開十二道矽基觸手,每道觸手對應一個文明階段:
第一道觸手插入河姆渡黑陶遺址,分解稻作基因;
第七道觸手纏繞汴京琉璃瓦,吸收沃土瓷的改良配方;
第十二道觸手直指現代實驗室,表麵流動著「基因編輯」的代碼流光。
「過時的基因片段?」王遠握緊《耕織圖》殘卷,「你看這菌絲還原的宋代菌劑,正是現代生物防治的源頭!」掌門冷笑:「河姆渡的稻種、宋代的菌劑、紫禁城的沃土,不過是文明的邊角料。母巢要收割的,是從耕者第一次播撒種子開始的所有『可能性』——」他指向正在崩解的故宮地磚,「當黏土中的耕者基因被抹除,人類將永遠失去『與土地共生』的記憶。」
王遠突然將殘卷按在母巢孢子上,《清明上河圖》的菌絲體與孢子外殼的琉璃成分產生共振,顯形出貫穿千年的耕者譜係:
河姆渡人用真菌固定氮素,基因鏈上刻著「共生」;
宋代農夫改良瓷土,基因片段寫著「改良」;
現代耕者培育耐鹽堿稻,基因末端閃爍著「希望」。
「文明不是過時的片段,而是不斷生長的根係!」王遠的考古杖噴出特製菌劑
——
提取自《耕織圖》殘卷的宋代菌劑改良版,「你抹除的每段基因,都是未來文明的重要拚圖。」
菌劑接觸母巢孢子的瞬間,矽基觸手發出玻璃碎裂的脆響,顯形出慎思堂的終極計劃:「文明記憶收割機」的核心,竟是用曆代耕者基因培育的「**生真菌」,企圖讓人類永遠成為「土地的掠奪者」。
戰鬥中,王遠的手套采集到母巢孢子的核心樣本,竟發現其基因鏈末端刻著與自己相同的鱗紋
——
那是耕者血脈的標誌。更驚人的是,孢子外殼的琉璃成分中,竟有父親在終南山地竅發現的「詩骨鏈」殘片,證實慎思堂早已盯上「詩魂與耕者」的雙重傳承。
「原來你們的目標,是讓人類既失去詩魂,又斷了耕根……」王遠望著逐漸消散的掌門虛影,發現其腳下的母巢核心,竟與終南山古碑的「地竅」座標完全重合。
汴京遺址的探照燈突然熄滅,黑暗中傳來孢子擴散的「滋滋」聲。王遠打開應急燈,見《清明上河圖》殘片上的汴河船工突然轉頭,目光直指東北方
——
那裡的雄安新區工地,正有相同的菌絲體從地下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