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186章 九州同耕?圖騰覺醒
-
故宮太和殿的殘垣中央,林羽將「農正印信」按在河姆渡門禁卡上,青銅印信的稻紋與卡片的山雀紋突然流動,如
dna
雙螺旋般纏繞上升,在母巢核心刻下「九州同耕」的基因圖騰。圖騰的每道筆畫都由耕者基因鏈構成,冀州的粟抗旱基因顯形為甲骨「粟」字,揚州的稻耐澇基因化作金文「稻」字,共同編織成覆蓋整個遺址的「共生基因簇」。
「農,天下之大本也。」
林羽的聲音混著黃河水的咆哮,印信突然發出萬鈞之力,將門禁卡嵌入母巢核心的「文明祭壇」。刹那間,河姆渡玉墜的山雀紋、農正印信的稻紋、故宮地磚的螭首紋同時發光,在母巢表麵顯形出《禹貢》九州的基因圖譜:
冀州
→
對應粟作農業的抗旱基因,鏈狀結構如黃土高原的梯田;
揚州
→
鏈接水稻的耐澇基因,堿基對排列成江南水田的圩堤;
梁州
→
啟用茶樹共生菌基因,螺旋結構模擬蜀地茶園的盤山古道。
當「九州同耕」四字完全刻成,母巢核心發出編鐘齊鳴般的清響,每個字的筆畫都滲出金色菌絲,如古代青銅器的錯金工藝,在矽基外殼上勾勒出文明共生的圖騰。
慎思堂掌門的虛影瘋狂揮手:「你們無法阻止文明的進化!」
迴應他的是母巢孢子的矽基外殼如宋代官窯瓷器般開片崩解,每片碎片都刻著不同朝代的農諺:
戰國:「深耕細作,五穀豐登」
→
碎片化作播種機的齒輪;
漢代:「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一斛以上」
→
崩解為旋轉的壟溝模型;
明代:「糞田勝如買田」
→
裂變為微生物肥料的分子結構。
碎片墜落時發出不同朝代的方言吟誦,最終化作滋養土壤的金色塵埃,每粒塵埃都閃爍著「耕」字的基因微光。王遠接住一片刻有《泛勝之書》的碎片,見其上的「區種法」文字正與現代無土栽培技術的代碼相互解析。
金色菌絲:九州文明的基因地圖
母巢核心釋放的金色菌絲如活物般蔓延,在故宮地磚拚出《禹貢》九州的輪廓:
黃河流域
→
菌絲顯形出粟作農業的基因鏈,途經的螭首排水孔湧出清澈的黃河水;
長江流域
→
菌絲編織成稻作文明的基因網,河姆渡的山雀紋與良渚的玉琮紋交替浮現;
珠江流域
→
菌絲勾勒出甘蔗與水稻輪作的基因圖譜,末端連接著現代菌防實驗室的座標。
最震撼的是,黃河水改道注入故宮護城河時,水中的熒光菌絲自動形成「九州同耕」的全息投影,投影中的耕者從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逐漸進化為身著生物防護服的現代科學家,手中的農具依次是耒耜、鐵犁、無人機、基因編輯儀。
慎思堂掌門的虛影在金色菌絲中發出哀鳴:「這不可能……」
「這纔是文明的真相。」林羽指向菌絲中的基因重組畫麵,掌門的孢子基因鏈正在被「九州同耕」的共生基因簇改寫,矽基代碼逐漸被稻作基因、粟作基因、茶菌基因取代,「你以為文明是單線進化,卻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已在基因裡埋下了共生的種子。」
虎娃的全息屏彈出最終報告:「母巢核心已轉化為『文明共生樞紐』,所有孢子基因均整合了從河姆渡到現代的農耕智慧,具備自我修複、跨時空傳承的能力。」他指向太和殿屋脊,那裡的金色菌絲正生長出「慎思堂遺址共生博物館」的匾額。
戰鬥結束時,故宮的琉璃瓦上倒映著「九州同耕」的全息投影,每個瓦當的獸紋都顯形出不同朝代的農書符號。林羽將農正印信埋入遺址中央,印信突然生長出菌絲根係,與全球的耕者基因網絡相連
——
從兩河流域的小麥到安第斯山脈的馬鈴薯,每個農耕文明的基因節點都亮起金色光芒。
王遠望著護城河中的菌絲倒影,發現自己的鱗紋與山雀紋、稻紋形成三位一體的圖騰,這是耕者血脈與詩魂傳承的終極融合。他知道,慎思堂的威脅雖暫時消退,但文明的共生之戰永遠不會結束
——
因為「九州同耕」的基因密碼,早已刻入人類與土地共生的永恒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