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37章 種植探索
-
大康三十八年夏至,蟬鳴撕扯著後山的暑氣。林羽赤足站在工坊東廂的空地上,手中耒耜翻起塊腐殖土,黏土泛著油光,在烈日下黏成塊狀。\\\"《菌譜》說鬆菌
'
喜陰濕,惡堅土
',\\\"
他用竹片切開土塊,隻見草根間纏繞著去年的粟殼,\\\"陳年粟殼拌腐土,原想仿鬆林枯敗之境,不想黏性過強。\\\"
二十七個村民在他身後忙碌,張虎正指揮青壯搭木架,茅茨屋頂斜斜覆下,投出網狀陰影。老刀的孫子小虎抱著鬆針走過,忽然駐足:\\\"林哥,鬆鼠總把菌菇藏在鬆針堆裡,要不咱也鋪些?\\\"
他抖落懷中鬆針,金黃的鬆針鋪在土麵上,竟與後山鬆菌生長處的地貌幾分相似。
周嬸蹲在角落篩土,木篩孔洞漏下的腐殖土細如粉末:\\\"這樣的土,怕是悶死菌根。\\\"
她用竹匕戳了戳土塊,刀刃竟難以深入,\\\"去年釀醬時,醬缸底的渣子鬆泛,或許能摻些?\\\"
七日後,菌圃表麵泛起青灰綠黴。張虎掀起茅茨簾,熱氣混著黴味撲麵而來:\\\"土太潮,又不透氣。\\\"
他忽然想起滴灌竹筒的原理,用柴刀在菌圃邊緣挖出淺溝,\\\"若在土下埋通氣竹管,或許能引風入地。\\\"
與此同時,孢子液培育連遭失敗。林羽對著陶盆中的黴斑歎氣,米泔水浸泡的菌褶早已腐爛,唯有周嬸新製的醬缸散發著醇厚香氣。\\\"暖房發酵要控溫,\\\"
周嬸擦著手上的醬渣,\\\"咱的醬缸離火塘三丈,不冷不熱,或許菌圃也該尋這樣的地界。\\\"
深夜,林羽借鬆明火翻開《淮南子》,\\\"腐草化螢\\\"
四字突然灼目。他望向窗外的菌圃,腐殖土上散落的枯木敗葉正在黴變,忽然頓悟:\\\"菌菇非草非木,生於腐朽之間,何須強求活土?\\\"
次日清晨,他帶著青壯遍收後山枯木,鋸成碎段埋入菌圃。張虎受此啟發,在竹管表麵鑽出細孔,呈梅花狀埋入腐土:\\\"每根竹管間隔三尺,通氣又利水。\\\"
他敲了敲新製的竹筒通氣閥,\\\"滴灌竹筒能引水,咱這通氣竹管能引風。\\\"
小虎趴在鬆林裡觀察三日,終於發現鬆鼠的秘密:它們總將菌菇夾在鬆針與枯葉之間,潮濕處的菌菇存活率更高。他立即趕回菌圃,將曬乾的鬆針鋪在枯木段上,又用竹筒噴壺灑米泔水:\\\"爺爺說,鬆鼠藏菌時會留些菌褶在鬆針上,或許能引菌絲。\\\"
周嬸則將菌圃遷至火塘東側三丈處,茅茨棚頂加蓋雙層葦蓆,白日卷席通風,夜晚放席保溫:\\\"就像咱的醬缸,早曬夜捂。\\\"
她用陶罐裝了半罐發酵的粟殼,埋在菌圃四角,\\\"醬渣發熱,能驅地下蟲。\\\"
小暑前夜,林羽巡視菌圃時,忽然瞥見枯木段縫隙裡閃過一線白。他屏住呼吸撥開鬆針,指甲蓋大的菌蕾正頂開腐葉,菌蓋邊緣泛著淡紅,正是鬆菌獨有的色澤。
\\\"成了!\\\"
他的喊聲驚醒了守夜的張虎,少年揉著眼睛湊近,看見菌蕾根部纏繞著白色菌絲,正沿著通氣竹管蔓延:\\\"竹管孔眼長出的菌絲,比野菌更密。\\\"
小虎蹦跳著去喊老刀,草鞋踩過鬆針堆:\\\"爺爺快看,菌蕾長在鬆鼠藏菌的位置!\\\"
老刀藉著火摺子光觀察,發現菌蕾旁散落著半片菌褶
——
正是他前日教小虎留種時有意埋下的。
是夜,林羽在竹簡上記下:\\\"
種菌之法,首在察腐。《淮南子》言
'
腐草化螢
',乃知腐殖之中有生氣。今埋枯木、鋪鬆針、通竹管、控溫濕,皆順其性也。腐土板結,得張虎通氣竹管之法;孢子難活,借周嬸暖房發酵之術;鬆鼠儲菌,啟小虎鬆針留種之智。昔人雲
'
朽木不可雕
',然朽木可育菌。耕者之道,在於化腐朽為神奇,順天時地利,引萬物相生。\\\"
竹簡擱在案頭,窗外的菌圃在月光下泛著微光,新出土的菌蕾如星子散落。張虎抱著新製的濕度計路過,儀器上的麻線隨水汽變化,正是他用《天工開物》的
\\\"燥濕稱\\\"
改良的。周嬸則在調配新的孢子液,這次用的是發酵三日的粟米漿,散發著微微的酸香。
後山的鬆濤穿過茅茨棚,掀起林羽的衣角。他忽然想起初遇鬆菌的霜降日,腐葉堆裡的赤玉般菌蓋,與眼前的菌蕾遙相呼應。原來種植探索的每一步,都是耕者與土地的對話:腐殖土的板結是土地的考驗,鬆鼠的儲菌是自然的啟示,而典籍裡的隻言片語,不過是解開謎題的鑰匙。
當更夫敲響子時的梆子,小虎抱著鬆針進入菌圃,輕輕覆蓋在新出土的菌蕾上
——
這是他從鬆鼠那裡學來的保護法。火塘的餘溫隔著三丈距離,默默守護著這些在腐朽中孕育的生命。林羽知道,這場種植探索的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當通氣竹管裡的風拂過菌絲,當鬆針下的菌蕾吸收著腐木的養分,牛角村的耕者們,正在用智慧與耐心,在腐朽與新生的循環裡,書寫屬於他們的種植傳奇。
後山的老鬆在夜風中沙沙作響,樹影投在菌圃的茅茨棚上,彷彿在為這些敢於探索的耕者們鼓掌。而在菌圃的泥土下,無數的菌絲正沿著通氣竹管蔓延,它們帶著耕者的希望,帶著典籍的智慧,帶著山野的啟示,悄悄編織著來年的鬆菌盛宴
——
那是土地對勇敢者的饋贈,是種植探索最好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