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崛起:羽落田豐 第74章 農學典籍
-
大康四十三年冬至,牛角村的雪壓彎了鬆枝。林羽坐在神農祠的香案前,狼毫在竹簡上沙沙作響,硯台裡的鬆煙墨混著菌菇香
——
這是王升用菌蓋灰調製的墨水,據說能防蟲蛀。他麵前攤著二十本散頁筆記,頁角標著
\\\"菌圃紀要土壤十法
水渠圖說\\\",全是近三年來的實踐記錄。
\\\"林哥,該歇了。\\\"
張虎抱著新刻的雕版進來,見林羽的袖口磨出毛邊,\\\"《齊民要術》才七卷,你這都寫了十二捲了。\\\"
林羽揉著發酸的手腕,望向窗外的試驗田:\\\"賈思勰能寫,咱耕者就不能寫?\\\"
他指著竹簡上的
\\\"菌糧間作圖\\\",\\\"鬆木菌與粟米間種,菌根固氮,粟米增產兩成,這麼好的法子,不該爛在山裡。\\\"
三個月後,《牛角農書》刻本送到州府書院。山長李淳風撫摸著封麵的山雀紋雕印,頷首讚許,卻遭士族文人嗤笑。\\\"農書?\\\"
太學生鄭明軒翻著書頁,鼻孔裡噴出冷氣,\\\"不過是農夫記工賬,也敢稱典籍?\\\"
立春那日,林羽帶著十二卷農書,邀文人下田驗證。鄭明軒捏著繡帕,避開水窪:\\\"我等讀的是《四書》《五經》,誰要瞧這些泥腿子的門道?\\\"
\\\"那就瞧瞧產量。\\\"
林羽指向兩塊試驗田,\\\"左邊按《牛角農書》間作,右邊按《齊民要術》單種。\\\"
王升捧著算盤報賬:\\\"間作田畝產粟米四石二鬥,單種田畝產三石五鬥,增產兩成!\\\"
鄭明軒臉色一白,卻仍嘴硬:\\\"不過是沃土湊巧\\\"
\\\"那看看菌菇。\\\"
林羽掀開遮陽棚,間作田的鬆木菌正從粟米根旁冒出,菌蓋大如碗口,\\\"粟米遮陽,菌菇喜陰,根鬚互通養分,《農書》謂之
'
陰陽相生
'。\\\"
最讓文人震撼的是
\\\"土壤改良篇\\\"。林羽取來十二色
ph
試紙,當場演示測土:\\\"赤色土種蕨菜,藍色土種粟米,黃色土種稻麥,與《農書》圖示分毫不差。\\\"
他翻開《齊民要術》殘卷,\\\"賈思勰言
'
糞田之法,諸草灰泥
',咱添了蚯蚓糞、腐葉肥,正是古法革新。\\\"
鄭明軒忽然指著
\\\"水利圖說\\\"
驚呼:\\\"這螺旋渠的等高線畫法,竟與《泰西水法》暗合!\\\"
\\\"天下農理相通,\\\"
林羽笑道,\\\"不論東土泰西,能讓百姓吃飽的,就是好典籍。\\\"
穀雨時節,州府書院的刻坊飄出墨香。李淳風親自為《牛角農書》作序,筆尖在竹簡上落下:\\\"昔者神農嘗百草,後稷播百穀,農書者,耕者之血脈也。牛角林生,起於隴畝,集山野智慧為十二卷,補《齊民》之缺,正農桑之序\\\"
鄭明軒等文人圍在刻坊外,看著雕版上的
\\\"菌糧間作圖\\\",忽然有人低聲道:\\\"這圖注的
'
行距一尺三寸
',比《農政全書》更詳細。\\\"
農書刻本隨商隊進京,被太學博士陸明修偶然得見。他對著
\\\"土壤酸堿論\\\"
拍案叫絕,立刻將其列入《太學農科參目》,並在批註中寫道:\\\"此書不拘古法,專務實證,開農書新體,可與《泛勝之書》並傳。\\\"
訊息傳回牛角村,林羽正在菌圃教虎娃辨認菌種。他摸著書頁上的硃批,忽然想起三年前被士族嘲笑
\\\"農夫文字\\\"
的場景。張虎扛著新刻的農書雕版,笑著說:\\\"哥,京都的太學生,現在都管你叫
'
林農正
'
呢。\\\"
陸明修在太學講課時,忽遭慎思堂勢力彈劾,稱《牛角農書》\\\"淆亂農統,蔑視經典\\\"。彈劾奏章遞到禦前,皇帝卻指著
\\\"菌糧間作增產\\\"
的數據,問身旁的太子:\\\"此等農書,為何不能廣傳?\\\"
太子望著奏章上的山雀紋,想起去年在禦膳房嚐到的菌脯,忽然笑道:\\\"父皇,兒臣倒覺得,這農書裡的智慧,比朝堂上的空話實在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