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裝_農家子的科舉青雲路 355
謝清風特意挑了個上好的日子,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晴,種田不問神。
晴空萬裡,連風都帶著幾分暖意,彷彿老天都在為這場起地添彩。
天還未亮,莊子外就已放滿了馬車,蕭雲舒的龍輦在一眾官員的簇擁下緩緩駛來,明黃色的車簾掀開,他身著常服也難掩周身的威嚴。
首輔邵鴻裕身著紅色官袍緊隨其後。
身後的文官們更是浩浩蕩蕩,戶部尚書、禮部侍郎、甚至平日裡不怎麼涉足農務的翰林院學士,都齊齊到場,連三位皇子也被蕭雲舒帶在身邊。
三位皇子們這三年中還是第一次來到這個莊子,臉色有些僵硬。這三年裡經過蕭雲舒的教導後,他們也多多少少沉穩了一些,此刻站在莊子外,看著田埂上整齊的木柵欄,想到三年前自己三人在這裡的所作所為,三人的臉色都有些不自然。
若當年他們鬨得再凶些,若謝清風就此放棄培育,那聖元朝便會錯失這糧種,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他們兄弟三人的頑劣上。
一想到若是這紅薯真能畝產千斤,那他們當年的行為便是差點毀了父皇的心血,毀了天下百姓的希望,他們的後背直接冒起一層冷汗。還好謝清風沒有放棄,幸好這糧種還在,不然他們這些皇子,怕是要成為聖元朝的罪人。
“三位皇子,此處風大,不如到旁邊的棚子歇息片刻?”隨行的太監見三人臉色不對,連忙上前提議。
大皇子蕭景淵搖了搖頭,目光依舊落在試驗田上,語氣帶著幾分鄭重:“不必了,父皇讓我們來,便是要我們見證這重要的時刻。當年是我們不懂事,差點誤了大事,如今更該好好看著,記住這個教訓。”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紛紛點頭,不再像之前那般散漫。
試驗田周圍早已用木柵欄圍起,老農們站在田埂一側,手裡的鋤頭磨得鋥亮,但因這陣仗顯得有些拘謹。
他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大官,更彆說皇上和皇子了,連呼吸都不自覺放輕了些。
李老四下意識地拽了拽身上那件洗得發白的新褂子,手心直冒冷汗。老周則緊緊盯著田壟,心裡反複唸叨:“可千萬彆出岔子,千萬彆給謝大人丟臉。”
蕭雲舒走到田邊,目光掃過整齊的藤蔓後又看向謝清風,語氣帶著幾分期待:“謝愛卿,今日便看你的了。”
謝清風躬身行禮,聲音沉穩:“陛下放心,臣已讓老農們做好準備,定不辜負陛下所托。”
文官們站在田埂上各懷心思,戶部尚書盯著田壟,心裡算著賬,若真能畝產千斤,國庫的糧荒便能緩解大半,今年的稅糧征收也能輕鬆些。禦史鄭光中已經拿著筆在大臣的身後蓄勢待發了,若紅薯真能推廣,定要寫進史書。
而那些曾質疑謝清風的官員,比如李大人,此刻則緊抿著嘴,眼神複雜,既盼著產量不佳,好印證自己當初的判斷,又怕真如謝清風所言,自己會落個有眼無珠的笑話。
“時辰到了,起地!”謝清風轉身麵向那些早已準備就緒、麵色黝黑卻眼神熱切的老農們,沉穩地一揮手道。
老周頭深吸一口氣,率先舉起鋤頭朝著標記好的田壟挖去。
鋤頭入地的瞬間,周圍的官員們都屏住了呼吸,蕭雲舒甚至往前挪了半步,目光緊緊盯著泥土。
泥土簌簌落下,一顆黃色的土豆率先露了出來,足有拳頭大小。
最初是幾塊零散的、沾著新鮮泥土的土豆被挖了出來,個頭已然不小,引得周圍一陣低低的驚呼。
但這,僅僅是開始!
隨著老農們動作加快,泥土被大片翻開,地下的景象徹底震撼了所有人!
肥沃的土壤之下不是什麼零星的塊莖,而是密密麻麻、擠擠挨挨的土豆!它們大小均勻,形態飽滿,皮色鮮亮,一株莖之下,竟連綿不斷地扯出一大串。
“天爺啊!這......這一株得有多少斤啊!”一個老農聲音發顫,幾乎拿不住手裡的家夥什。
“慢點!慢點!彆刨壞了!”老農一邊小心動作,一邊聲音發顫地提醒同伴。
“快!拿筐來!”皇帝蕭雲舒的聲音因期待而微微發緊,他忍不住又向前走了幾步。
差役們抬著籮筐和秤快步上前。一株土豆被完整地、毫無損傷地收獲起來,帶著濕潤的泥土被放入筐中。
稱重開始。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那秤桿。
司農寺官員大聲報數:“一株......重六斤七兩!”
田埂上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這個數字已然極為可觀!
“再起!再稱彆株!”蕭雲舒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急切,他目光炯炯,緊盯著農人們的每一個動作。
一株又一株的土豆被稱重,每一次報數都引來一陣低呼:“五斤九兩!”“這株好!七斤二兩!”“六斤整!”......產量穩定得令人心驚!
老農們越挖越興奮,動作也越來越快。
田壟邊,裝滿黃澄澄、沾著泥點的土豆的籮筐很快堆疊起來,形成了一座座堅實的小丘。
“陛下!陛下!”戶部尚書捧著幾個碩大滾圓的土豆,激動得聲音都有些哽咽,“豐產!實實在在的豐產啊!依此株距和長勢,畝產超過一千斤絕非難事!此物能做主食充饑!若推廣開來,實乃社稷之福,萬民之幸啊!”
戶部尚書腦中飛速計算著,往年需要大量土地種植主糧才能勉強維持的賦稅和口糧,若換成這高產的番薯,局麵將徹底不同!
“快!快算畝產!”戶部尚書激動得聲音都在發顫,讓人把試驗田的紅薯分地塊收集,每塊地隨機選取一平方丈的範圍,將挖出的紅薯全部稱重。
很快,資料彙總上來,第一塊地一平方丈收紅薯二十八斤,第二塊地三十一斤......按
“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換算,最低畝產也有八百斤,最高畝產更是突破一千五百斤!
鄭禦史筆走龍蛇,激動地記錄著:“元啟三年秋,帝試新種於京郊,謝公清風所獻之‘紅薯’,株產最高逾七斤,畝產預估一千餘斤,舉朝震驚,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