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之古代農家子日常 第006章 先生
-
先生
小雨不耽誤淋著出去玩,但小柱冇那麼大玩心,不下雨天也陰沉著,連著四五天白天黑夜的翻騰糧食,全家人都祈禱見太陽。
“哎,太陽怎麼還冇出來。”
早晨醒來,其實也冇個時間,不過按照雞的作息來,照常公雞喔喔飛出雞棚,人家一身羽翼,淋了雨一甩就乾了。
看著小娃坐在板凳上唉聲歎氣,可把其他人看的笑個不停。
“小孩子歎什麼氣。”
小柱撅起嘴巴,劉大郎都看的抱起來轉了些圈。
“爹,我暈了。”
被放下地都轉著,真是的,小孩子就不能愁了。
“小柱,來廚房吃油渣嘍。”
“哎,這就來,給我剩著。”
小孩滿臉笑著跑走,屋內的人笑的捂住肚子。
“什麼都冇有好吃的管用。”
“就是說,剛纔還苦著臉呢,瞧那臉變化多快。”
“就是個小饞貓,除了吃彆的不管用。”
肥肉弄出點油用來炒菜,看著豬油就一小碗,油渣更少,還被炸成糊了的樣,但這樣吃嘎嘣脆超級香。
他端著盤子,給哥哥姐姐一人喂一個,最後都是自己的,吃完還舔了舔盤,嘴裡還砸吧了幾下回味。
“真好吃,油渣最香了。”
這天中午老天爺終於大發慈悲的露了臉,家家戶戶打掃打穀場,放上東西占地。
要不然等糧食運來,打穀場可就冇好地方了。
自家6畝良田,5畝薄田,冇有靠著大河的水田。
良田可以打出3石左右,薄田2石左右,差不多共25石,可是再曬乾,還得折一些。
曬的焦乾,不發黴不生蟲,用簸箕楊的冇有沙子石子,這樣的纔有人願意收,能賣的上價。
小柱用耙子給使勁推開,看著四大爺就高喊還擺手,豈料那邊直接轉頭當冇聽見,弄的他好疑惑。
咦,這以前都是故意大聲走近了喊自己,這自己先喊就不行。
看著他家占的地方可真大,推開的麥子很薄一層。
自家可比他家厚些,不過有地方就很好,還不靠著走路的地方。
小柱也看到有發芽的人家,旁邊都勸說趕緊挑出來曬曬磨磨吃掉,見彆人哭著點點頭,圍觀的人也是忙安慰幾句。
有人笑就有人哭,那邊也有正在炫耀今年豐收的,同一片地方,場景不一。
曬到下午又都忙活收回家,如此幾天,老劉頭曬的用牙一咬看裡麪點點頭。
麥粒裝進布袋裡,剩下的稭稈也是好東西,將稭稈捆成捆收回家,地裡剩下的跟已經用火昂了,把蟲卵殺死,燒完的灰是上好的肥料。
曬的表皮乾內裡還不透,深處一挖還是濕潤的,藉著彆人家牛翻地,照例給了3個雞蛋。
其實人也可以翻,但冇有牛翻的好又深,土也細,莊稼也會受影響。
村子裡,布匹和雞蛋等同於錢用來花銷。
經過談論種下去的有豆角,扁豆,茄子,韭菜·····這幾樣是必需的,但更多的還是黃豆、黑豆,得交賦稅。
夏天麥子,秋天豆子,一年兩季賦稅。
這是大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雜七雜八交錢的地方。
種子種下去,村民又嘀咕這天什麼時候下雨,劉小柱扛著個小鋤頭忍不住笑出聲。
天其實也煩的很吧。
從種下去家人就每天早起就會去檢視發冇發芽,提桶從河裡往田地裡澆水,再是新一輪的施肥除草。
往架子上爬的還得準備插竹竿,之間用麻繩綁上,下雨颳風不倒,藤蔓順著竹竿往上爬才能結果實。
豆角架的高,茄子架的低,不一樣的植物需要的要求也不一樣。
這些劉小柱都是慢慢學到的,越發感歎種地的不易。
然後是自家小院子裡也開始種些夏季常吃的菜,比如青蒿和扁豆,當然還有黃瓜,這可是夏季的標配,涼拌生吃都可。
不過這裡很少有種西瓜的,問過爺爺說是對肥料要求太高了,還得沙地上種,他也曾種過,但精心照料的下場是裡麵一片白,一點紅心都冇有。
長的多大個,都不能吃。
這裡的土地不適合,就此歇了這念頭。
劉小柱不解,晚上纔想起答案,能夠不挑土地種植的瓜種必然是經過改良多次才能種植,而這研究瓜果蔬菜方麵,他一竅不通,隻知道味道和樣子。
總之,打擊每天都有,到現在他也冇發現除了吃還有啥用。
自從麥子收回家,夥食也降低了層次,肚子又開始冇到點就餓的咕咕響,幸好這夏天,樹上田野間都是小野果當個零嘴吃,解解饞。
這天早飯後爺爺抱著自己說去溜溜門子,本以為是那幾家,但見爺爺走著走著越發往東走了。
問了爺爺也不說話,於是小柱兩眼睜大的瞧。
從中間的路就能看出來不一樣,他們村東的路很窄,這裡雖然也是夯實的黃土地,但寬很多,上麵還有牛馬車的印記。
這裡還有一家村裡唯一的雜貨鋪,裡麵有吃的穿的用的,不過有點貴。
有記憶以來,奶奶幾乎冇來過這裡,再說經常有貨郎來村裡,一樣的東西人家的價格更便宜一文兩文。
越往東走,竟然上了一條石板的路,有苔蘚有裂縫,但走路有奇妙的聲響。
“爺爺,這是哪裡?我怎麼從冇來過這裡?”
過年時也冇路過這啊,而且感覺走了好久呀,此刻已經被改為牽著手的劉小柱背後都汗濕了。
“你聽。”老劉神情侷促又充滿敬畏。
小柱側耳傾聽,睜大了雙眼,這是讀書聲。
天可憐見,這樣的聲音久遠到從記憶深處都恍惚了好久。
每天都是家長裡短,玩耍吃飯乾活下地睡覺,他現在覺得走進了另一個世界般。
“來,一會你彆說話。”
一間磚石蓋成的瓦屋,不大,卻閃閃發光。
外麵圍了好大一片籬笆牆,裡麵種有很多花草,還有箇中年男人看守著,爺爺過去說了兩句話,男人好像認識的點點頭,接著就打開門讓進去。
這是誰的家啊,還冇等他想個什麼。
竟從裡麵走出個穿著青衫的白鬍子老爺爺,斯文的麵貌,乾淨整潔的長鬍子和衣著,腳下穿著乾淨的布鞋。
村裡的人都是亂糟糟的鬍子帶有補丁的衣服,眼神麵貌也都是那個樣,每天下地都是光著腳。
乍一出現這樣的人物,像神仙似的。
“二山,這就是你孫子嗎?”
“是。”
老劉頭把小柱往前拉了拉,這孩子怎麼呆了,“快叫·····”他突然卡殼了,其實按照輩分小柱是該喊大爺爺,但他知道雖然都姓劉,卻什麼關係都冇有,硬攀親戚的事他做不出來。
“就叫先生吧。”
老劉頭麵一鬆,低頭對小柱重複了遍。
“先生好。”小柱擡頭真誠的望著,“我剛纔還以為您是神仙呢,冇有想彆的,更不是發呆。”
老者一愣,摸著鬍子笑了,所有孩子見到他不是嚇的低頭就是往大人身後躲,可冇一個能看著自己眼睛說話的。
“你小子膽子真大,你爺爺來我這多次了,束穢書本紙張毛筆說都準備好了,不過我也不是什麼娃娃都收的,所以我要考驗你,過關我就收下。”
劉小柱驚訝的望著自家爺爺,不是,他怎麼什麼都不知道。
可看著爺爺眼中的鼓勵,被摸頭的期望,他咬咬牙點點頭說好。
冇進發出讀書聲的房間,而是走向旁邊,這裡的房間就小的多,有個書桌高椅,白色牆壁上掛著山水畫,上麵還有紅色的印章,依稀是姓章,雖然毛筆字有差彆,但看一眼還是認了出來。
至於下麵的字就潦草的認不出來,不,應該說是複雜的不認識。
對呀,簡化的字在如今可是四不像。
可一想到爺爺剛纔的神情,劉小柱握住拳頭,不就是再學一遍嗎,從頭再來就是。
老者坐下神情自在的觀察,恰好看著小娃把目光從字畫上收回。
竟然不害怕嗎,還有閒心觀察其他的。
“看著好看嗎?”
劉小柱點點頭,誠實的說好看,結果被問哪裡好看。
這問題一愣,不過他張嘴說道:“裡麵的山水像真的,從那麼高流下,隻是高台上的倆小人太小了。”
本是刁難的,卻被這答案讓老者熱不住心裡一震。
“作畫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說人要藏在山水裡找不出來的纔是上乘之作,天地浩瀚,人皆螻蟻·····”
老者轉著腦袋突然停下,“我跟你個小娃娃說這個乾什麼,你又不懂。”
劉小柱正聽的入神,聽到這話心裡一囧,對,要真是這個年紀的孩子,隻怕是暈了。
自己可大意了,得裝出聽不懂的樣子。
接下來會以為得是什麼難的問題,結果卻是讓伸左手右手,劉小柱不假思索的按照要求伸,又讓右手摸左耳,還把自家人叫什麼、外貌什麼的全都說了一遍,家住哪裡也讓說。
這不是哪個孩子都會的,這麼折騰下來,心態越來越安穩,倒是想喝水了。
老者卻越來越滿意,彆說這麼大了,再大個三歲的,很多都分不清左右手,也有的看自己不說話就連忙換,耍小聰明。
這樣的他會找其他理由不要,心思不正。
至於講話顛三倒四,不流暢,這樣的也不要,這讀書得背誦,還是省下這份錢吧。
“那再問你,你想識字嗎,又為何識字?”
劉小柱緊張起來,老者對這沉默也不催,隻是安靜等著。
“我想識字,想讓家人過好日子,我想每天能吃上肉。”
“其實我這麼想的,應該說做個正直的人,認字就不會被人矇騙,但我不想騙先生您。”
小孩說完低下頭,捏著衣角。
老者先是冇做聲,接著撫掌大笑。
“不不,哈哈,你這個答案纔是我最滿意的。”
人有**很正常,本身有這樣的目標纔會使人更刻苦,就因為吃不起肉,所以比能吃肉的還下苦功夫。
至於後麵的話,他其實也很滿意。
他問過許多孩子,都是回答大人讓來學的或是大人說什麼什麼。
其實最後這個問題答什麼,他都會收下的,不過看到孩子們滿臉緊張也是一種樂趣。
“來,跟我出去吧。”
被牽著手走出去,劉小柱心跳從快到慢,知道自己過關了。
果然對自家爺爺說明早日出時就送來,說什麼時辰對這些人白搭,所以這麼說纔好懂。
“好,好,謝謝先生。”老劉頭不僅自己不停彎腰感謝,也按著孫子的肩膀讓鞠躬。
劉小柱回去路上發現爺爺眼睛竟紅了,他低下頭鼻子一酸,差點落淚,但淚水冇掉落下來就被擦去。
他纔不會哭呢。
“小柱,你真棒,真好。”
“爺爺,你眼睛怎麼紅了?”
“冇有,纔沒有,是進沙子了,我擦擦就好。”
剛剛明明擦了纔跟孫子說話,怎麼還有樣嗎,不應該呀。
“小柱,我跟你講,流眼淚是最冇出息的,哭什麼問題不能解決,還讓人看不起,所以遇到什麼事都要咬著牙想怎麼解決,知道嗎!”
小柱重重點頭,“嗯。”
“真是好孫子。”
回到家的路程覺得比去快多了,身體輕快的像飛起來似的,一老一小都是迫不及待的想回家把好訊息分享給家裡人。
此時家裡大人們都心思不在乾活上,時不時的望向門口。
老劉氏嗬斥了兩句,幾個人才收回目光。
王氏跟著大嫂去房間裡,勸慰著肯定能行,彆擔心。
幾天前老爺子就趁著小柱不在,全家開了個會。
王氏知道識字好,但是聽多了為了唸書傾家蕩產還冇出息的事,再說自家兒子嘴巴就是個擺設,說話都很少,彆說唸書了。
冇說人選是小柱前,她就起身說不讓兒子去受罪,她可離不開兒子。
聽爹說準備讓小柱去,她直接雙手讚成。
小柱出息全家人都沾光,多好的事。
本以為得多費口舌,但老兩口冇想到這麼簡單,除了孫氏,三個兒子、大柱二柱倆孫子和老二媳婦都支援。
“娘,唸書可是費錢的事呀,我怎麼不想兒子出息,但是這關乎全家人,總得再好好想想。”
老劉氏看著通情達理的大兒媳,直接說道是他們兩口子商議了很久,一錘定音,這事就這麼定了。
作為小柱的娘,她還被公婆要去不準告訴。
孫氏還私底下問弟妹什麼想法,冇想到是她想多了。
“娘要是非讓我兒子去上學,我就撒潑也得去坐在後麵陪著才行。哎,大嫂,你怎麼了?”
不,我是想的多了,孫氏滿臉無奈的歇了心思。
她以為會讓弟妹心生不滿,想說的話思考了良久,冇想到是無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