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女皇武則天 > 第318章 米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女皇武則天 第318章 米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李治麵露遲疑,斟酌片刻才道:“媚娘所言,倒也並非無據。”

“父皇!”

李弘急聲呼喊,心中又急又澀,父皇每逢麵對母後,

便失了朝堂上的雷厲風行,全然沒了帝王的決斷力!

李治見狀,抬手示意李弘稍安勿躁,轉而對武媚娘續道:

“隻是眼下關中災情危重,若按計劃發放,怕是難解燃眉之急啊。”

武媚娘回道,

“皇上,臣妾深知百姓苦,但國庫糧倉並非取之不儘。”

“自去歲減免關中三州賦稅,今年又因旱情停征兩稅,國庫本就空虛。”

“如今糧倉中存糧,一半是為防備突厥南下的軍儲,另一半是供京畿百官與宮闈用度。”

“若今日儘數開倉,他日突厥若趁虛犯邊,前線將士無糧可食,豈不是要將河東、河北之地拱手讓人?”

她抬手,黃羽立即呈上戶部賬簿,

武媚娘翻開遞到李治麵前:

“皇上你看,這是上月戶部奏報,江南漕運因汛期延遲,最快也要兩月才能抵京。”

“此時開倉,等於是提前耗儘儲備,一旦漕運再出變故,京畿之地怕是要陷入無糧可依的境地。”

李弘攥緊衣袖,聲音更加急切,甚至帶著煩躁:

“可百姓正在餓死!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他們受苦嗎?”

武媚娘轉頭看向李弘,眼神中帶著凝重:

“弘兒,母後並非是不救,而是要‘巧救’。”

“可先從宮闈用度中削減三成,再令京中王公貴族捐糧助賑,先湊出一批糧草應急。”

“同時,命工部加快疏浚關中水渠,組織百姓引水灌溉耐旱作物,再派官員前往周邊未受災州府,招募糧商運糧入關中,”

“朝廷許以免稅之利——如此既解了眼前之急,又不至於掏空國庫,還能為後續救災留有餘地。”

張文瓘沉吟片刻,俯身道:

“皇後娘娘所言,確是穩妥之策。若貿然開倉,一旦後續補給跟不上,恐生更大禍亂。”

李治看著賬簿上的數字,最終長舒一口氣:

“罷了,便依媚娘之策。”

“傳朕旨意,宮闈用度即刻削減三成,王公貴族需捐糧助賑,”

“工部、戶部各司其職,務必在一月之內穩住關中災情。”

“皇上聖明!”

張文瓘、韋承慶二人齊聲說道。

李弘默然停頓片刻,方緩緩俯身,低眉道:

“父皇聖明!”

語氣裡的失落悵然與暗藏不滿,武媚娘聽得分明。

她知道,李治決定已下,不會輕易再更改,

此時她已可耐心的教導李弘。

“張文瓘,韋承慶,此事交由兩位協助太子完善,你等且先退下吧。”

“臣遵旨!”

兩人退下。

武媚娘給予李弘這個儲君顏麵,待張文瓘和韋承慶離開之後,

才移步至李弘身側,伸手將他輕輕扶起,溫聲喚道:

“弘兒。”

李弘心中雖有不悅,卻礙於李治,不便對武媚娘有失恭敬,隻得按捺情緒,淡淡回問:

“母後還有何事?”

武媚娘扶著李弘的手臂,目光沉靜如潭,緩緩開口:

“弘兒飽讀詩書,必然知道齊宣王以羊替牛釁鐘的典故。”

李弘自然知道,

但眼下旱災顯然不是祭祀,士兵和百姓也不能和牛羊相提並論,

他麵色不虞,

“母後,齊宣王以羊替牛,是憐其觳觫之態,關中大旱,百姓將士就要餓死,”

“百姓與將士皆是父皇的子民、大唐的根基,豈能與祭祀用的牲畜相提並論?”

“兒臣以為,若隻學典故皮毛,卻忘‘民為邦本’之核,便是捨本逐末!”

武媚娘知道,少年的不滿需要發泄,少年的情緒需要緩解,

少年與她博弈輸了,心情不美,亦需要她安撫。

她是母親,是看著李弘從繈褓嬰孩長成如今心懷天下的儲君,

如何不懂他這份急公好義的赤誠。

她輕輕拍了拍李弘的手背,語氣柔和:

“弘兒,母後豈會不知百姓疾苦、將士辛勞?”

“引齊宣王典故,並非要將子民比牲畜,而是想讓你明白,仁德之心,既要存‘不忍’之念,更要懂‘權衡’之法。”

“如今國庫糧草並非取之不儘,若貿然開倉無度,恐難撐至雨期,到時候纔是真的誤了天下。”

李弘抬眸望向武媚娘,

“母後總有自己的道理,旁人就隻能默然聽訓?”

“兒臣見不得百姓在眼前受苦——若一味等糧草、算長遠,那些忍饑挨餓的子民,”

“說不定等不到雨期便沒了性命,到時候再談‘周全’,又有何意義?”

李弘的語氣不再像之前那般激動,

武媚娘回道,

“弘兒,你且細想一事,若此刻殿前有百餘人饑腸轆轆,

皆對你叩首乞食,而你手中僅有五斤米糧,你當如何處置?”

李弘聞言,眉頭微蹙卻未顯猶疑,片刻後便沉聲應道:

“兒臣以為,當多加清水,將米煮成稀粥,”

“五斤米若煮乾飯,僅能飽腹十人,餘下九十人仍要忍饑挨餓,甚至可能會餓死,”

“可煮成米湯,雖然依然無法完全解餓,卻能讓這一百餘人皆得一口暖意,暫解燃眉之急。”

武媚娘眼中閃過讚許,眉眼溫和,繼續問道:

“弘兒既然知道這樣安排纔是最好,那為何現在就隻知道顧及關中旱災?”

“若隻盯著一處救災,忘了戍邊之人,他日胡馬南下,彆說關中百姓,整個大唐的安穩都要動搖,”

“這‘一碗米湯’,你總不能隻盛給眼前人,卻漏了守著家門的人吧?”

李弘聽完這番話,身子微微一震,先前蹙著的眉頭緩緩舒展,眼中的執拗漸漸被清明取代。

他垂眸沉思片刻,再抬眼時,神色豁然,躬身向武媚娘行了一禮,語氣誠懇:

“兒臣明白了。是兒臣目光短淺,隻盯著關中災情這‘眼前人’,卻忘了邊境將士以及全國各地的百姓,”

“若因開倉賑濟關中而空了軍糧,纔是真正的因小失大,誤了天下。”

武媚娘見狀,眼中笑意更深,上前輕輕拍了拍李弘的肩膀:

“知錯能改,且能舉一反三,這纔是儲君該有的模樣,”

“記住,治天下如烹稀粥,每一勺米、每一碗湯,都要顧及到,方能煮出一碗安穩天下的‘太平羹’。”

李弘重重點頭,神色肅然:

“兒臣謹記母後教誨,日後遇事定當多思多慮,不負父皇與母後的期許,更不負大唐百姓與將士。”

一旁的李治見母子終於和諧,

對李弘讚揚道,

“朕的太子明事理、識大體,能聽進勸誡,更有心懷萬民的仁德,朕心甚慰。”

“兒臣謝父皇誇讚。”

李弘行禮。

——————分界線

寶子們,這一段史書寥寥帶過的大唐往事——太子李弘為關中旱災請開倉放糧,卻被女皇武則天駁回,甚至因此埋下母子不和的伏筆。

寶子們不要以為女皇此舉是不顧百姓死活,

咱們先把時間拉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雜交水稻、機械化種植,

糧食收成全看老天,風調雨順時能勉強飽腹,遇上旱澇災害就很可能顆粒無收。

而古代的糧倉,就相當於咱們現在國家的儲備糧,是整個王朝應對危機的“救命錢”。

現在咱們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儲備糧家底厚實,

可即便如此,也隻在08年地震、20年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中動用過,

可見儲備糧的珍貴。

反觀大唐,國庫存糧本就不算豐厚,每一粒米、每一顆粟都得掰著指頭用。

當時關中大旱,百姓確實苦,但如果真按李弘的請求儘數開倉,後果不堪設想。

要知道,開倉放糧看似是救急,實則是把國家的“家底”徹底亮出來、用乾淨。

萬一後續再遇上災年歉收,田裡長不出糧食,

或是突厥等外敵趁機南下犯邊,前線將士需要糧草支撐,

又或是江南漕運因為汛期、戰亂受阻,

糧食運不到京城,國庫再無餘糧可補,到時候不僅關中百姓要麵臨無米下鍋的絕境,

整個大唐的根基都會跟著動搖,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古代多少王朝都是

因為糧荒引發流民四起、盜匪橫行,最後走向覆滅的?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開倉放糧是關乎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擇,每一步都得反複掂量、權衡利弊。

閣主始終相信,女皇不是一個不顧生靈塗炭的人。

她從才人一步步走到權力巔峰,見過民間疾苦,若真到了必須開倉救民的時刻,

女皇絕斷然不會拒絕。

而且咱們翻遍史料就會發現,這次旱災並沒有留下“餓殍遍野”的記載,

更沒有出現流民四起、社會動蕩的情況,

這就足以說明,女皇當初拒絕開倉後,一定用了更穩妥的法子穩住了災情,

隻是那些應對之策的細節,沒有被史官完整記錄下來而已。

寶子們,閣主隻能以自己淺薄的認知,

推測當年的隱情或許藏在朝堂製衡的權衡裡,

也可能關乎後續更長遠的賑災儲備調配,

畢竟女皇向來謀定而後動,肯定不會僅憑一己之念置百姓安危於不顧的,

(大家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救災模式)

更重要的是,寶子們一定一定要瞭解,

向來耿直且不怕死的史官們,

是不會放過犯下“拒開糧倉致百姓屍橫遍野”這般重罪的皇帝的,

更何況是女皇這位本就飽受爭議的皇帝。

既然史官沒有濃墨重彩記載此次旱災的慘烈災情,

也沒有直言指責女皇的不仁之舉,

僅寥寥數筆提及“李弘請旨開倉遭拒”,

這便足以說明,女皇當初駁回開倉之請,絕非意氣用事,

肯定定用了更為周全妥帖的應對策略抗災。

講完這些,閣主心裡反倒更佩服女皇了,

她沒有為了一時的“仁名”就衝動行事,

而是扛著“不近人情”的罵名,守住了整個大唐的安穩。

寶子們,要是你們也認同閣主的想法,就在這裡或者評論區留個爪爪吧!

嗚嗚嗚,閣主真的好怕沒人互動,

畢竟這些曆史細節藏得太深,能和大家講明白,真的很不容易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