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女皇武則天 > 第341章 天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女皇武則天 第341章 天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武媚娘斂衽垂眸,神色莊肅如寒潭映月,擲地有聲:

“臣妾隨皇上綜理朝政這麼多年,”

“朝中大小庶務,臣妾雖然不敢自詡樣樣精通,但十之**皆能洞悉症結,瞭然於心。”

她抬眸望向李治,目光中既有臣子的恭謹,亦有知己的懇切:

“如今皇上龍體欠安無法理政,太子又需要靜養,不能操勞,”

“滿朝文武雖然各司其職,卻始終需要人總攬全域性、統籌排程,”

“如此方能確保社稷安穩。”



而臣妾就是那個深明社稷為重、私念為輕,能居中調和文武、護佑江山無虞的不二人選。”

話音稍頓,她話鋒轉向核心訴求:

“隻是往日臣妾隻能於珠簾之後聽政,”

“百官奏報需要輾轉傳遞,政令下達亦是多番周折,”

“稍有延誤便可能錯失良機,甚至釀成紕漏。”

“皇上需得賜臣妾一個可直接處理朝政的名分,”

“讓臣妾不必再居於簾後隔靴搔癢,才能更高效地為陛下分憂,”

“讓朝堂諸事井然有序,不致因君臣溝通不暢而受阻。”

李治聞言,目光落在武媚娘身上,顯然對武媚孃的話在認真思考。

這些年來她在朝政上的輔佐確實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政治才能,

甚至勝過朝中諸多老臣。

若沒有她的日夜輔佐,自己這病體恐怕早已支撐不住,

大唐江山也未必能有今日的四海昇平。

此時,立於一側的太子李弘亦上前一步,神色懇切。

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少不更事、對母後心存芥蒂的叛逆少年。

這些年,他親眼目睹武媚娘在朝堂上的雷厲風行與在後宮中的細致溫情,被她的政治才能深深折服,

在她的言傳身教下,他褪去了年少的浮躁,逐漸成長為一個懂得權衡朝堂利弊、兼具仁心與遠見的儲君。

更重要的是,他終於勘破了過往的偏執與誤解,

曾以為母後的每一步籌謀都是為了獨攬大權,是為了架空皇權、壓製宗室,

如今卻全然讀懂了那份深藏在雷霆手段後的深沉母愛。

他清晰地感知到,母後所有的遠見佈局、所有的隱忍付出,

底色裡都藏著對他的殷殷護持,藏著對大唐江山的赤膽忠心。

那份愛,重逾江山,真切得不容置疑,也讓他徹底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於是,李弘躬身說道:

“父皇,母後所言極是。”

“母後素有治國之才,且對大唐忠心耿耿,若能讓母後直接處理朝政,實乃社稷之幸、萬民之福。”

李治看著李弘真誠的眼神,又看了看武則天眼中的期盼與堅定,

他輕輕鬆了口氣,緩緩點頭:

“朕也認為媚娘所言有理。”

“這些年來,你為朕、為大唐付出良多,你的能力與忠心,朕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朕準你所請,此後你可與朕一同臨朝理政,不必再居於珠簾之後。”

“朝堂諸事,你亦有權直接處置。”

武媚娘心中稍定,雖然開口前難免有些許忐忑,

生怕李治駁回她的提議。

可即便李治真的否定拒絕她,她也早已下定決心,必當千方百計促成此事。

最令她意外又寬慰的,是李弘今日的鼎力支援。

當年的少年郎指著她直言“牝雞司晨”的場景還曆曆在目,

而此刻的情形判若兩人,

如今的李弘已能全然理解並力挺於她。

這份轉變讓她內心百感交集,既有感動,亦有酸澀。

她多希望李治龍體康泰,李弘身強體健,如此一來,

此時此刻頂著天地為她和孩子們遮風擋雨的,便該是她的弘兒啊。

鹹亨五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長安城內張燈結彩,一派祥和。

李治下旨,

“自朕臨禦以來,賴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庇佑,四海之內稍得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然國本需固,禮製當興,方能彰顯大唐威儀,傳之後世。”

“今追尊先祖:以高祖皇帝為神堯皇帝,太宗皇帝為文武聖皇帝,”

“朕自號天皇,皇後武氏為天後,共輔社稷,是以,帝後同尊,詔告四海。”

“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聖旨既下,朝野震動。

所有人都明白,

“天後”這一尊號,絕非僅是名號上的尊榮,

更如為武媚孃的政治行動插上了“合法羽翼”,

讓她從行事身份、決策許可權到朝堂影響力,都實現了質的突破與飛躍。

此前,她雖能於珠簾之後協助李治理政,提出的諸多建言亦能被採納,

但所有主張都需借李治之口傳遞,即便手握實權,也總繞不開“後宮乾政”的隱性質疑。

朝中老臣雖不敢明言反對,卻常在私下議論紛紛,認為女子不應涉足朝堂,更不應乾預軍國大事。

而“天後”的尊號,以禮製的形式將她的參政地位固定下來,

她不再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皇後”,

而是與天皇並列、“共輔社稷”的政治核心,是名正言順的大唐統治者之一。

此後,每逢朝堂議事,她可身著朝服直麵百官,無需再借簾幕遮攔,

釋出政令時,更能以“天後”名義直接落款,

從身份上徹底消解了臣下對“女性掌權”的抵觸。

百官奏事時,需同時向天皇與天後行禮,她的意見與決策,也與李治的旨意擁有同等效力,真正實現了“帝後同尊”。

決策權上的變化更為顯著。

李治在應允她臨朝理政時,特意強調“遇緊急之事,有權先行處置”,

這一許可讓她徹底擺脫了過往“事事需奏請李治”的束縛,擁有了獨立決斷的權力。

十月二十七,長安城已入冬,

武媚娘身著深青色褘衣,手持一卷奏摺,緩步走到李治麵前,

“皇上,臣妾近日觀朝堂政務、民間疾苦,草擬了十二項新政建議,望能為大唐社稷、天下百姓略儘綿薄之力。”

李治正倚在龍椅上翻閱奏章,聞言抬眸,

見她神色莊重,眼中滿是對國事的關切,便笑著點頭:

“媚娘有心了,快呈上,朕與你一同細看。”

武媚娘起身,將奏摺遞到李治手中,隨後侍立在側,輕聲講解:

“臣妾這十二事,首重民生根基。”

李治閱後大為讚賞,抬眼看向武媚娘時眼中滿是亮色:

“媚娘這‘十二事’,句句切中要害!”

“既解百姓耕作之困,又補朝堂吏治之疏,有你輔佐,朕如得左膀右臂,何愁天下不治?”

他將奏摺置於案上,伸手握住武媚孃的手腕,語氣愈發懇切:

“往後朝中大事,你隻管這般直言獻策,朕信你,更信你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心意。”

武媚娘虛靠在李治的肩膀上,語氣溫柔:

“皇上信臣妾,臣妾便敢以性命相托,為皇上分勞、為天下解憂。”

“隻是臣妾所求從非權勢,唯願皇上能得清明吏治,百姓能有安穩生計,”

“待來日史書落筆,能得一個好字,臣妾便此生無憾了。”

李治攬住她的肩膀,

將頭與武媚孃的頭緊緊靠在一起,

夫妻這麼多年,他早已摸透了她看似柔軟外表下的剛勁,

也懂了她每一句“為天下”背後藏著的赤誠。

他指尖輕輕揉著她發間的玉簪,聲音裡滿是依賴:

“旁人隻道你聰慧果決,卻不知你為這份‘果決’熬了多少夜、擔了多少風險。”

“朕信你,不隻是信你的才乾,更是信你從未變過的、與朕同守這江山的心意。”

武媚娘眉眼歡喜,

抬眸時眼尾謙和,眼神清明:

“天下是皇上的天下,百姓是皇上的百姓。”

“臣妾能做的,是替皇上多聽些民間疾苦,多補些朝堂疏漏。”

李治看久了政務,有些疲憊,他閉上眼睛,

語氣感慨,

“朕能得媚娘為妻,實乃朕此生之幸,更是這天下之幸。”

翌日早朝,李治準奏十二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