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則天 第356章 凝聚
恭陵地宮早已修建完畢,規製恢弘堪比帝陵,
墓道兩側的石壁上,雕刻著日月星辰、龍鳳呈祥等祥瑞圖案,
皆是能工巧匠耗時半年精雕細琢而成,每一筆每一劃都儘顯莊重。
李治緩緩走到靈柩前,顫抖著伸手撫過錦緞,
指尖傳來的冰涼觸感,讓積壓多日的悲痛瞬間決堤,
淚水終是忍不住滑落衣襟。
他哽咽著對武媚娘說:
“弘兒自幼聰慧,心懷仁善,朕本盼他能帶領大唐再創盛世,
奈何天不假年,讓朕白發人送黑發人啊……”
武媚娘同樣傷心不已,扶著李治的胳膊,眼眶通紅卻強忍著不讓淚水滑落:
“陛下,”
她聲音一頓,喉間哽咽難掩,
“臣妾亦是肝腸寸斷!”
裴蓉蓉更是哭的不能自已,
自李弘去世之後,她幾次想要隨李弘而去,
武媚娘瞭解她的個性,早就叮囑粉平和青禾好好照顧她,
處理朝政之餘,還會時長開導她:
“蓉蓉,莫要再尋短見。
弘兒在世時,最是疼你護你,
他若知道你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九泉之下也難安心。
你若真念著他,便好好替他活著,
替他看看這大唐的萬裡河山,
他生前總盼著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你好好活著,把這些都看在眼裡,
這纔是對他最好的念想,也是他最想看到的啊。”
武媚孃的話讓裴蓉蓉打消了自儘的念頭。
此時看著李弘的棺槨,裴蓉蓉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般滾落,
雙手撫摸著棺槨,連呼吸都帶著顫抖。
她望著那覆蓋著明黃錦緞的棺木,
彷彿還能看見李弘往日溫和的模樣,
喉嚨裡堵著濃重的悲意,卻發不出完整的聲音,隻能斷斷續續地呢喃:
“殿下……”
話未說完,便身子一軟,險些栽倒,
幸得身旁宮人及時扶住,她卻仍是望著棺槨,
哭得肝腸寸斷。
裴炎等大臣躬身勸慰:
“天皇天後節哀,孝敬皇帝雖逝,但他的仁心惠政仍存於萬民心中,
太子殿下亦會承其遺誌,護佑大唐。”
李治點點頭,命人取出親自撰寫的《孝敬皇帝睿德紀》,當眾宣讀。
文中字字句句皆是對李弘的思念與讚譽,
從其幼年束發受書、篤誌好學,寫到成年輔政、體恤民情,樁樁件件感人至深。
在場眾人無不動容,紛紛垂淚,哀慼之聲縈繞恭陵,久久不散。
待宣讀完畢,靈柩在禁軍的護送下,緩緩送入地宮。
李治親自上前封墓,指尖觸碰磚石的瞬間,似是與愛子做了最後的告彆。
直至暮色沉沉、殘陽如血,他才登上輦車返程長安。
儀鳳元年,閏三月,
本應是草芽初綻、風拂新綠之景,然今年卻異於往昔,
凜冽西風卷著黃沙,掠過尚未返青的草原,更裹挾著吐蕃鐵騎來犯的急報。
鄯州、廓州、河州、芳州四州守軍連番告急,一道道染著烽煙的戰報,
以八百裡加急之速飛抵長安,堆疊在紫宸殿的禦案之上,
墨跡彷彿都帶著邊關的寒意。
李治端坐龍椅,指尖撫過戰報上“吐蕃十萬大軍壓境”的字樣,臉色愈發凝重。
他本已籌備半載的封禪泰山之事,
儀仗、祭品、隨行官員皆已妥當,隻待四月吉日啟程,以彰顯大唐盛世氣象。
可如今邊塵驟起,山河告急,封禪之儀縱是籌備得再周全,也隻能暫且擱置。
他猛地將手中戰報擲於案上,
“吐蕃蠻夷,素來狼子野心,屢犯我大唐疆土!
今番竟敢大舉來攻,陷我四州於危難,朕豈能坐視家國百姓受此踐踏!
傳朕旨意,封禪之事即刻停止,
朝中諸事皆以備戰為先,糧草、軍械、兵員,務必火速調配,不得有半分延誤!”
滿朝文武聞聲皆躬身俯首,齊聲應道:
“臣等遵旨!”
殿內氣氛肅穆,唯有衣袂摩擦的細微聲響,襯得邊關的危機更顯迫在眉睫。
裴炎率先出列,他身著緋色官袍,麵容沉穩,上前一步奏道:
“陛下英明。
吐蕃此番來勢洶洶,軍容強盛,
鄯州等地守軍雖拚死抵抗,奈何兵力懸殊,已然捉襟見肘。
若不速派援軍星夜馳援,恐河西防線難以為繼,還請陛下早定帥選,領兵西去!”
李治緩緩點頭,裴炎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憂。
吐蕃乃西疆勁敵,多年來與大唐時戰時和,此次驟然發難,顯然是有備而來。
援軍必須儘快出發,可統帥之位至關重要,
既要能鎮住軍心,又要讓朝野信服,
人選著實需要審慎考量。
他目光掃過殿下文武百官,沉聲道:
“裴相所言極是,援軍之事刻不容緩。隻是——何人為帥,方能擔此重任?”
話音剛落,武媚娘緩步走出,身姿雍容,目光銳利如炬。
她目光從幼子李旦身上略過,
而後對著李治微微躬身,而後朗聲道:
“陛下,吐蕃連下四州,河西之地危在旦夕,此等局勢,
帥印既需有震懾之威,亦需有安撫之效。
依臣妾之見,不如任輪兒(輪兒就是李旦,時名李旭輪,不過我們習慣稱呼他為李旦)為涼州道行軍元帥,統轄援軍前往河西。”
此言一出,殿中眾人皆有片刻沉吟,
尤其是李旦,
他聽聞武媚娘所言,
端立在朝臣之列的身形微微一怔,
少年人的眼底先是掠過猝不及防的驚訝,
他雖也曾研讀兵法,
卻從未想過父皇與母後會將“涼州道行軍元帥”,這等關乎邊疆安危的重任交予自己。
轉瞬之間,驚訝便被鄭重取代,
他悄悄挺直了脊背,目光望向武媚娘時,滿是孺慕與堅定,
就像在無聲回應母親的期許,也暗暗在心中立下誓言,定不辜負這份信任。
裴炎眼隨即出列附和:
“天後此計甚妙,臣附議!
吐蕃乃西疆勁敵,此次來勢洶洶,
軍中將士遠戍邊疆,聽聞敵眾我寡,難免心有顧慮,恐生怯戰之意。
若讓相王掛帥,便是向全軍、向天下昭示‘朝廷與將士共守邊疆’的決心,
將士們見皇子親赴前線,
定會覺得朝廷對此戰極為重視,
絕非虛應故事,如此一來,
軍心自會凝聚,將士們必能同仇敵愾,
奮勇抗敵不在話下!”
——————分界線
很多寶子的章評都沒有及時在後台呈現,有的過了很久纔看到,
故而有時候寶子們的評論閣主未能及時回複或者沒能回複,
請寶子們諒解哈。
繼續求催更好評發電哦!
謝謝寶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