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潑刀行 > 第640章 各方攢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潑刀行 第640章 各方攢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各方攢動

邙山異象,洛陽周圍都清晰可見。

距離龍門客棧十裡外,便是大名鼎鼎的龍門石窟。

這座石窟乃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開鑿,曆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等朝代持續營造,尤其武則天時期,更是大力支援。

比如最出名的盧舍那大佛,便是以武則天形象塑造。

這其中還有個故事。

一日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高宗在一旁讚道:“梓童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聽後,立刻抹開眼淚,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

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

武則天說:“畫像雖好,隻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

“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

於是高宗便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大盧舍那像龕。

武則天自起名“曌”,寓意光照乾坤。

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

二者也算相得益彰,就連佛像容貌,也是按武則天模樣雕琢的。

為了讓這座像流芳百世,唐高宗請了最好的工匠,武則天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曆經三年九個月才完工,至今龍門附近百姓,還是叫其武則天像。

像成之時,光彩照人,成為大唐一盛景。

可惜,再輝煌的事物也抵不過歲月侵蝕。

如今的佛像表麵,原料早已褪色斑駁,因為常年風化,加上幾次戰火,更是多處受損,顯得破敗不堪。

佛像前方,正有兩名老僧站立觀望。

這二人便是香山寺的住持和建院。

洛陽附近佛門,實力相對強大。

除了白馬寺,還有龍門十寺。

這十座寺院曆史悠久,為首者便是香山寺。

當年白居易還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且寫下《修香山寺記》,讚道: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

和上清宮一樣,香山寺同樣有著不小野心。

但他們的目標,並非討好皇帝,而是繼續修建龍門石窟,建造更多的佛像,讓這座佛門聖地流傳千古,讓他們的名字鐫刻在青史。

甚至,憑借功德踏入西天極樂。

而如此大的工程,所耗費資金可想而知。

為此,香山寺想儘了一切辦法搞錢,沒少被洛陽本地儒林編排。

但在這些執念麵前,些許罵名又算得了什麼?

此刻的二人,正全神貫注看著上方佛像。

修葺龍門石窟,首當其衝的便是盧舍那大佛。

曆經歲月和戰火摧殘,這座舉世聞名的佛像已有多處受損,修複的工作從數年前就已開始,因為資金斷斷續續,所以工期也拖得很長。

用木頭搭好的腳手架上,早已布滿塵灰。

其他工人都已離開,唯有佛像手掌旁邊,正盤坐著一名老者。

他身形高大,衣衫散亂,滿頭白發披散,麵容矍鑠,形象看似狂放不羈,但一對雙眸卻似湖水般沉靜,正拿著石錘和鑿子,在佛像手掌上小心敲擊。

伴著叮叮叮的清脆聲音,石灰粉末四濺。

而佛像手掌也漸漸出現掌紋。

仔細看這些掌紋,竟是由梵文《金剛經》組成。

隨著老者一吹,文字纖毫畢現。

“妙啊。”

香山寺主持苦竹大師看到,頓時一聲讚歎,“陸大師的工筆雕刻,堪稱洛陽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