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3章 誰在考心性?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3章 誰在考心性?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裴仲禹書房的燭芯“劈啪”爆了個燈花,火星子濺在密報邊緣,將“太學諸生夜誦《童蒙問對》”幾個字灼出焦痕,焦臭味混著燈油的膩香,在靜夜裡悄然彌散。

他突然將茶盞重重按在案上,青瓷與檀木相撞的脆響驚得窗外寒鴉撲棱棱飛起,羽翼拍打聲劃破夜空,又迅速被風吞沒。

“周先生,”他扯鬆腰間玉帶,領口露出的鎖骨隨著急促的呼吸起伏,指尖尚殘留著茶盞的餘溫,“你說這密報裡的‘結同盟’‘背聖典’,是真要反了我的規矩?”

簾櫳微動,一道青衫身影自陰影裡踱出,布履踏在青磚上,隻發出極輕的沙沙聲,彷彿落葉拂地。

周硯修執起案上密報,指腹摩挲過被焦灼的字跡,紙麵粗糙的觸感刮過麵板,唇角勾起極淡的冷笑:“大人試想,若此時強令考覈,那些被列名的寒酸秀才怕是要跪在太學門口,舉著《童蒙問對》喊‘以禮殺人’。”他將密報對折,指尖在“趙元度歎焚書”處重重一按,紙麵凹陷,留下一個清晰的指印,“輿情如沸,堵不如疏。”

裴仲禹眉心擰緊:“疏?怎麼疏?”

“設‘辯心性’公論。”周硯修從袖中取出一方素箋,上麵密密麻麻寫著條陳,墨跡未乾,隱隱透出鬆煙的冷香,“令諸生自陳心性,由太學博士、禮部屬官共審。輸者去,贏者留——如此既存考覈之實,又顯公允之名。”他抬眼時,眼底浮起陰鷙的光,像深潭底下的暗流,“那些窮酸不是愛引經據典?正好用聖人之言馴化他們的野路子。”

裴仲禹盯著素箋看了半刻,忽然低笑一聲,指節叩了叩條陳,發出篤篤輕響:“好個‘勝之以理,非以權’。”他抓起朱筆在條陳上畫了個圈,墨跡在“公論”二字上暈開,濕漉漉地滲入紙纖維,“明日辰時,太學明倫堂。”

林昭然是在米行後巷的柴房裡聽到這個訊息的。

陳硯秋掀開門簾時,她正就著豆油燈補賬本,燈焰搖曳,將她的影子投在斑駁的土牆上,像一株孤瘦的竹。

墨汁在“糙米三石”旁洇開個小團,倒像朵殘荷,指尖蹭過紙麵,留下淡淡的墨痕。

“裴仲禹要設‘辯心性’公論。”陳硯秋的棉靴踩得柴草沙沙響,寒氣從門縫鑽入,貼著腳踝往上爬,“周硯修出的主意,說是讓諸生自證心性。”他把腰間酒葫蘆攥得發緊,皮革的澀感硌著掌心,“昭然,這是要把咱們架在火上烤——聖人的道理,他們早嚼爛了喂狗,咱們拿什麼辯?”

林昭然放下筆,指腹蹭過賬本上的墨團,指尖微涼。

豆油燈在她眼底投下跳動的光斑,像極了破廟舊址那堆將熄未熄的灰燼,暖光映著她清瘦的側臉,輪廓微微發顫。

“他們要的是馴化。”她輕聲說,聲音像風穿過枯竹,“用‘禮’的籠子套住所有質疑,再冠冕堂皇地說一句‘是你們自己沒過關’。”

陳硯秋的酒葫蘆“當啷”砸在木凳上,震得賬本一跳,酒液濺出,酸澀的氣味在狹小空間裡彌漫。

“那怎麼辦?總不能真由著他們……”

“他們要考心性?”林昭然突然笑了,指尖撫過案頭那本《童蒙問對》,書頁間夾著的灰燼簌簌落在她青布衫上,觸感輕如雪,“好,我來教他們——什麼叫心性。”

她轉身從梁上取下個舊木匣,木料乾裂,指尖劃過邊緣,帶起細微的木刺。

匣中整整齊齊碼著半舊的麻紙,紙麵粗糙,泛著微黃的舊色。

筆鋒蘸墨時,她忽然停住,抬眼望向窗外漏進的月光,清冷的光斑落在她手背上,涼意滲入肌膚:“陳兄,你說當年沈首輔在破廟講學,若被如今的‘心性考’考到,算過關嗎?”

陳硯秋一怔。

他想起坊間傳聞,沈硯之未入仕時曾在城西破廟開壇,講的是“禮者,養也”,氣得老儒們摔了茶盞罵“離經叛道”,那日的風聲、怒斥、還有少年清朗的聲線,彷彿還在耳畔。

“你是說……”

“就寫這個。”林昭然的筆鋒陡然一頓,墨點在紙上暈開,像一顆墜落的心,“三問。第一問,心性可測乎?若不可測,何以考之?第二問,若因疑而黜,是考心性,還是考順從?第三問——”她抬筆在紙頁最下方重重一捺,筆尖幾乎劃破紙背,“昔沈公少年講學破廟,若在今日,可過心性考否?”

陳硯秋接過寫滿小楷的麻紙時,指節微微發顫,紙頁的粗糙摩擦著指尖,字跡如刀刻入心。

“這……這是要把裴仲禹的老師架在火上。”

“他不是最敬沈公嗎?”林昭然將紙頁折成方勝,塞進陳硯秋掌心,指尖輕觸他的掌紋,“你去求見趙博士,就說有寒士欲辯‘心性考’之非,但不敢署名。請他代為呈議。”她望著陳硯秋欲言又止的模樣,輕聲補了句,“趙博士當年在江南,也給寒生開過私課——他懂的。”

太學明倫堂的晨鐘撞響第七下時,趙元度正捏著那張麻紙站在講台上。

陽光透過糊著桑皮紙的窗欞斜射進來,在“禮義廉恥”的匾額上切出半道金痕,光塵在空氣中浮遊,像細小的金砂。

他清了清嗓子,講堂裡此起彼伏的讀書聲漸漸低下去,書頁翻動的沙沙聲、筆尖劃紙的窸窣聲,一一沉寂,直到最後一絲餘音消散在梁間,隻餘下呼吸的微響。

“今日有匿名賢者獻《心性三問》。”趙元度展開麻紙,聲音不大,卻像根細針戳破了滿室的寂靜,“第一問:心性可測乎?若不可測,何以考之?”

底下傳來抽氣聲,像風吹過竹林。

被列名的學子們挺直了腰桿,其中那個總穿洗得發白青衫的少年突然站起來,衣料摩擦發出輕響:“回博士!《孟子》有雲‘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心性若如金玉,豈可用尺量?”

“第二問:若因疑而黜,是考心性,還是考順從?”趙元度繼續念,目光掃過講堂後排縮成一團的世家子,聲音如刀鋒劃過冰麵,“《禮記》言‘禮時為大’,若禮成了不許質疑的鐵律,與夏桀之暴何異?”

“好!”不知誰喊了一嗓子,講堂裡炸開一片附和,掌聲、跺腳聲、低語聲彙成浪潮。

那個青衫少年又站起來,脖頸漲得通紅,額角沁出細汗:“當年張夫子質疑《周禮》喪服之製,被逐出師門——可後來不都說他是對的?”

“第三問……”趙元度的聲音突然輕了些,像是怕驚碎什麼,指尖微微發顫,“昔沈公少年講學破廟,若在今日,可過心性考否?”

滿室嘩然。

有人猛拍桌案,震得硯台裡的墨汁濺在“禮義廉恥”的匾額上,墨點如血;有人攥著《童蒙問對》直發抖,書頁邊緣被指甲掐出細密的褶子,紙麵發出細微的撕裂聲。

趙元度望著台下翻湧的聲浪,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江南,自己也是這樣站在破廟裡,聽一個清瘦的年輕人講“禮者,因時製宜”,那時的風、那時的光、那時的熱血,此刻在胸中重新燃起。

“住口!”

一聲斷喝劈開聲浪。

裴仲禹掀開門簾走進來,玄色官服上的仙鶴紋被穿堂風扯得亂顫,靴底踏在青磚上,發出沉悶的回響。

他盯著匾額上的墨點,喉結動了動,又轉向趙元度:“趙博士,你可知這三問本身,便是‘心性有虧’?”

趙元度退後一步,對著裴仲禹深深一揖,衣袖拂過案幾,帶起一絲微風:“裴大人,若連疑問都不容,何談心性?”他頓了頓,目光越過裴仲禹的肩,落在講堂外搖晃的樹影裡,“若沈公在此,當如何答?”

裴仲禹的臉瞬間煞白。

他望著台下幾十雙亮得灼人的眼睛,又想起昨日密報裡“夜誦《童蒙問對》”的字句,喉間像塞了團浸了水的棉絮,沉重而窒息。

遠處傳來更夫敲梆子的聲音,“咚——咚——”撞得人心發慌,每一聲都像敲在心尖。

不知誰在後排輕聲念起《童蒙問對》:“‘問:學為何?答曰:為心明,為眼亮,為敢說從前不敢說之話……’”

聲音越來越大,像春潮漫過堤岸,書頁翻動聲、低誦聲、應和聲交織成一片。

裴仲禹望著被學子們高高舉起的書冊,突然覺得那密密麻麻的小楷不是字,是無數根細針紮在他手背上——疼,卻拔不出來。

他張了張嘴,終究沒說出話來。

堂外的風卷著幾片枯葉撲進來,掠過他腰間的玉牌,發出細碎的嗚咽,像幽魂低語。

林昭然縮在明倫堂最後一排的柱子後,袖口被穿堂風灌得獵獵作響,指尖冰涼。

她望著裴仲禹青白的臉色,喉間泛起一絲滾燙的甜腥——那是昨夜在柴房寫《三問》時,被墨汁嗆到的餘韻。

此刻裴仲禹的手指還懸在半空,像被雷劈斷的枯枝,而趙元度案上那紙麻箋正隨著學子們的聲浪輕輕顫動,墨跡在晨光裡泛著冷鐵般的光。

“裴大人。”周硯修不知何時站到了裴仲禹身側,青衫下擺沾著明倫堂外的霜露,濕冷的氣息若有若無,“太學錄今日已記了二十七個學子的名字,再鬨下去,《京報》該寫‘禮部苛考逼得寒士鳴冤’了。”他袖中露出半方素帕,在裴仲禹手背輕輕一按,布料的柔軟觸感帶來一絲虛假的安撫,“匿名賢者……原就查無實據。”

裴仲禹的喉結上下滾動兩下,玄色官服下的脊背突然佝僂了些。

他望著台下那個總穿洗得發白青衫的少年——正是方纔第一個站起來應和的學子,此刻正攥著《童蒙問對》衝他揚了揚下巴,書角翹起的毛邊像把小刀子,割破了他精心織就的威嚴。

“心性考……暫緩。”他咬著後槽牙吐出幾個字,腰間玉牌撞在案角,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待……待禮部再議。”

滿室的歡呼幾乎掀翻房梁,聲浪撞擊著梁柱,震得塵灰簌簌落下。

林昭然看見趙元度扶了扶發冠,眼底的潮意被他迅速壓成溫和的笑紋;陳硯秋擠在人群最前麵,酒葫蘆在腰間晃得叮當作響,他轉頭望向柱子後的方向,目光裡燒著兩簇小火苗。

而裴仲禹轉身時,玄色官服掃過趙元度的案幾,那紙《三問》被帶得飄起半寸,又輕輕落回原處。

他停住腳步,回頭死死盯住那行“昔沈公少年講學破廟,若在今日,可過心性考否”,瞳孔縮成針尖大的一點,彷彿被那行字刺穿。

林昭然摸了摸袖中被汗浸透的帕子——那是方纔擠進來時,故意撞翻茶盞留下的,濕黏的觸感仍貼著麵板。

她看著裴仲禹的身影消失在門簾後,這才順著柱子滑下,背貼著涼絲絲的青磚,寒意透過衣料滲入脊背。

心跳聲在耳中轟鳴,她想起昨夜在柴房裡,陳硯秋舉著油燈看她寫《三問》時說的話:“昭然,你這是拿沈首輔當刀。”

“刀要快,得看握在誰手裡。”她當時笑著將最後一筆捺得極重,墨汁在麻紙上洇開個小漩渦,“裴仲禹敬沈公如神,可神壇上的泥胎最怕被人問:‘你當年也是泥做的,憑什麼現在就成了神?’”

米行後院的柴堆燒得劈啪響時,林昭然正用銅箸撥弄《三問》原稿。

火舌舔過“心性可測乎”幾個字,紙灰打著旋兒飄起來,落在她青布衫的肩頭,像極了太學簷角的雪,觸感微溫又轉瞬即逝。

陳硯秋蹲在她旁邊,酒葫蘆裡的酒氣混著焦糊味鑽進鼻腔,辛辣而嗆人:“就這麼燒了?多好的憑據。”

“憑據要留在人心上。”林昭然將最後半頁紙丟進火裡,火星子濺到她眼睫上,帶來一絲灼熱,“裴仲禹今天退了一步,明天就會退第二步——因為他發現,用‘禮’捆人時,繩子另一頭正勒著自己的脖子。”她從懷裡掏出個藍布包裹,開啟來是本封麵素白的《蒙學新編》,布麵粗糙,卻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

陳硯秋接過書,翻到第二頁時突然頓住:“這……這不是《童蒙問對》的註疏?怎麼多了這些小字?”

“‘若見父責子跪,可問:禮為養人,何以為罰?’”林昭然指尖劃過頁尾的蠅頭小楷,觸感如針尖輕刺,“‘若師言“不可疑”,可問:孔子見兩小兒辯日,可曾喝止?

’”她抬頭時,火光在她眼底跳動,映出堅定的光,“他們要考心性,我就給學子們遞把尺子——不是聖人的尺子,是自己的。”

院門外傳來細碎的腳步聲,柳明漪的竹簪先探了進來。

這姑娘是米行老闆的遠房侄女,生得眉清目秀,最妙的是能把“給國子監送賬本”說成“給表舅送冬衣”。

林昭然將《蒙學新編》塞進她懷裡:“明日卯時,你去國子監藏書閣,把書混在《孝經》註疏裡。就說……是書役處新補的舊典。”

柳明漪把書往衣襟裡攏了攏,發間的茉莉香混著火光,清甜中帶著暖意:“昭然哥,要是被查出來……”

“查不出來的。”林昭然替她理了理被夜風吹亂的鬢角,指尖觸到她微涼的耳垂,“就算查出來,也是‘匿名賢者’的又一篇妙文。”

次日清晨的國子監藏書閣飄著鬆煙墨的香氣,書架間幽靜如深穀。

柳明漪踮著腳把《蒙學新編》插進第三排書架時,袖中還留著林昭然塞的桂花糖,甜津津的,舌尖一碰就化。

她剛要轉身,就見個穿緋色襴衫的監生晃過來,指尖在書脊上一勾,皮革與紙麵摩擦發出輕響:“《蒙學新編》?沒聽說過。”

他翻開書頁,目光落在頁尾小字上,瞳孔微縮,嘴角卻不自覺揚起,彷彿被一道光刺中了心。

林昭然此刻正蹲在米行櫃台後撥算盤,耳尖卻支棱著——她算準了這個點,國子監的早課剛散,正是學子們溜去藏書閣的好時候。

果不其然,晌午時分,陳硯秋踹開後門,酒葫蘆上沾著半片銀杏葉,氣息微喘:“昭然!我看見張七郎了——就是禮部侍郎家的那個,他在藏書閣捧著你的書,笑出了聲!”

“笑什麼?”林昭然的算盤珠子“啪”地彈起一顆,清脆如裂玉。

“他念頁尾的字呢!”陳硯秋手舞足蹈,眼中閃著光,“‘若你讀到此處,說明你已開始懷疑——恭喜,你的心性,還活著。’”他模仿著張七郎的腔調,尾音都打著顫,“那小子平時見著我鼻孔朝天,今兒倒像被灌了蜜,見人就說‘這書有意思’!”

林昭然低頭撥算盤,嘴角卻怎麼也壓不住,指尖在算珠上輕輕一滑,發出細碎的悅響。

她想起昨夜焚稿時,陳硯秋問她“怕不怕”,她望著火星子說:“怕什麼?他們怕的是有人會想,有人會問。可隻要有人開始想,開始問……”她用銅箸戳了戳將熄的火堆,火星四濺,“這火,就燒起來了。”

禮部衙署的文案房裡,裴仲禹正對著空了一半的“心性考”案卷發呆。

周硯修捧著茶盞站在他身後,茶煙嫋嫋升起,模糊了案頭“暫緩”二字的硃批,熱氣拂過指尖,卻暖不了人心。

“大人,”周硯修的聲音像根細針,“三日後的朝會,沈閣老要問起‘心性考’的進展。”

裴仲禹的手指在案捲上劃出道深痕,紙麵幾乎被劃破。

他想起昨日明倫堂裡,那個青衫少年舉起《童蒙問對》時,書脊上沾著的草屑——和當年他跟著沈硯之在破廟聽學時,坐的草墊一個顏色,觸感粗糙,卻曾承載過最熾熱的思想。

“三日後……”他突然抓起朱筆,在“暫緩”二字上重重圈了圈,墨跡透過紙背,在案幾上洇出個深色的圓,“三日後,我倒要看看,這把火,能燒到誰腳下。”

米行後巷的銀杏葉開始落了。

林昭然蹲在柴房裡,對著新寫的《蒙學續編》咬筆杆,筆尖在紙上輕輕摩挲,發出沙沙聲。

窗外傳來報時的梆子聲,“咚——咚——”敲得人心發顫。

風從窗縫裡鑽進來,吹得案頭的紙頁嘩嘩響,像無數細小的聲音在低語。

林昭然望著被吹開的《蒙學新編》,頁尾那行字在風裡忽隱忽現:“你的心性,還活著。”她笑了笑,提筆在續編的扉頁寫下:“真正的考官,從不是堂上的大人。”

院外傳來陳硯秋的吆喝:“昭然!柳明漪說,藏書閣那本《蒙學新編》被借走了七次!”

林昭然放下筆,指尖撫過扉頁的墨跡,濕潤而清晰。

是那些開始懷疑、開始提問、開始把“心性”二字攥在自己手心裡的人。

風未動,但秤桿,已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