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97章 火盆裡剩一張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97章 火盆裡剩一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破廟的晨鐘敲到第三下時,林昭然正替柳明漪整理被夜露打濕的鬢角。

廟外霧色未散,誦讀聲隱隱傳來,像春冰初裂的脆響,又像種子破殼的輕顫。

她忽地停住手,從袖中抽出一張皺紙——是昨夜孫奉托賣炭翁捎來的密信。

指尖摩挲著“鋒出”二字,墨跡尚潮,洇出細小的毛刺,彷彿沈硯之此刻翻湧的心思正透過紙背滲過來。

那兩個字寫得極急,筆鋒如刀鋒破鞘,帶著一種近乎焦灼的決意。

她能嗅到紙上一絲極淡的鬆煙墨香,混著火盆餘燼的焦味,像是從沈府書房的暗處悄然遞出的一縷呼吸。

破廟的晨霧漫過窗欞,濕冷地貼上她的手腕。

她聽見程知微的腳步聲在門外頓了頓——這小吏向來急脾氣,能壓著步子不撞門,定是有要緊事。

簾子掀開時帶進一陣風,吹得供桌上的燭火歪向一側,光影在牆上劇烈地晃了晃。

程知微臉上帶著少見的潮紅,腰間銅印叮咚作響:“昭然,七坊書肆的老周頭差人來報,西市槐樹下那個教蒙學的張夫子,今早舉著仿頁唸了三刻鐘‘問者已至,答在天下’,眼眶紅得像浸了血。有個賣炊餅的婆子聽著聽著,把半筐炊餅都送他了。”

林昭然捏著密信的手微微發顫,紙角在指尖發出細微的窸窣聲。

她想起半月前在破廟後巷見過那老儒——灰布衫洗得發白,袖管沾著墨點,蹲在牆根教幾個乞兒念《千字文》。

那時他聲音低啞,卻一字一頓,像在鑿石取火。

此刻那顫抖從指尖漫到心口,像春河破冰時第一聲脆響,震得人眼眶發熱。

她能感到袖中密信的粗糙紋理,像某種活物的脈搏在跳。

“紙燒了能再抄,口傳了能再續,”她輕聲道,聲音裡裹著細碎的顫,喉間泛起一絲溫熱的腥甜,“可張夫子這樣的人肯站出來……沈相燒的不是書,是燒出了天下人的嘴。”

“守拙!”她突然提高聲音,驚得梁上棲鳥撲棱棱飛起,羽翼拍打聲在破敗的梁木間回蕩。

守拙從後殿轉出來,手裡還攥著刻刀,石屑簌簌落了半肩,粗布僧衣掃過滿地磚屑,帶起一陣塵土的氣息。

林昭然走到供桌前,將那頁仿頁平鋪在案上,紙麵在晨光中泛出澄心堂紙特有的竹纖維光澤,細如鱗片。

“去把我前日製的典磚模子取來。”她的聲音沉靜下來,“把‘道在問處’和《明堂策》前六章刻進磚心——要深,要密,燒磚時火候得足,就算砸了磚,字也得嵌在土裡。”

守拙的目光掃過她泛白的指節,沒多問,轉身時僧衣蹭過供桌邊緣,發出沙沙的摩擦聲。

林昭然望著他的背影,想起他說過“前朝遺學藏在瓦當裡,碎了瓦,字還在土裡”。

原來有些道理,隔著百年的土,也能發芽。

“明漪,”她轉頭看向正收拾繡繃的柳明漪,後者發間還沾著幾根絲線,指尖繞著月白絲線,眼尾細紋裡浮起笑,“你帶的繡娘裡,能繡暗紋的有多少?”

“您要的‘道在問處’拆成二十四針,每針錯半分,繡在襴衫領襯裡?”柳明漪的聲音輕柔,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精準,“前日給縣學送冬衣時試過,十個繡娘裡八個能成。”

“不夠。”林昭然走到她身邊,拾起一團絲線,指尖蹭過那柔滑的表麵,彷彿能觸到未來學子領口的溫度,“要讓每個學子脫了襴衫,翻領子時都能摸到那幾個字——像摸心口的血。再添兩針,把‘問’字的豎鉤改成斷紋,像刀刻的。”她的拇指輕輕碾過絲線,想起昨日在書肆見的學子,青衫領口磨得起了毛邊,“他們穿破十件襴衫,這字就刻進十副骨頭裡。”

柳明漪突然握住她的手。

繡孃的掌心有常年握針磨出的薄繭,此刻卻燙得驚人,像一塊燒紅的炭。

林昭然望著她眼底跳動的光,那光和張夫子念誦時的紅眼眶、程知微腰間撞響的銅印、守拙刻刀下的火星,全連成了一片——原來這就是“民力”,不是風,是地火,壓得越久,燒得越烈。

“程兄,”她轉向還立在門邊的程知微,“你去吏部值房時,把典磚的模子圖夾在戶籍冊最底下。”

程知微愣了愣,隨即明白過來:“您是要讓工部的人查戶籍時,順道看見磚模?”

林昭然點頭:“他們查得越勤,問得就越多——等哪天有人問‘這磚刻的什麼’,答案就從土裡冒出來了。”

廟外忽然傳來馬蹄聲,踏碎晨霧,由遠及近。

韓霽掀簾而入,玄色披風沾著露水,腰間玉佩撞出清響,像冰珠落玉盤。

他是昨日扮作謄錄生混進國子監的。

“昭然,國子監的訊息——昨日酉時,三十七個學子在射圃結了‘問學社’,頭個議題是‘答在天下,當由誰出’。”他聲音發緊,像是怕驚散了什麼,“我混進去聽了半時辰,有個穿青衫的小子說:‘從前隻敢等先生答,如今要自己問。’”

林昭然的呼吸陡然一滯。

她能聽見自己心跳撞擊耳膜的聲響,像鼓點,又像遠雷。

她想起初入國子監那日,縮在最後一排,聽博士講“禮者,序也”,連抬頭的勇氣都沒有。

此刻有熱流從心口湧到鼻尖,她彆過臉去,望著供桌上那盞將熄的燈——燈芯燒到儘頭,卻迸出更亮的火星,劈啪一聲,濺在供桌邊緣,留下一點焦痕。

“取最後一塊典磚。”她對守拙說。

守拙捧來的磚還帶著窯溫,表麵粗糲的紋路蹭得她掌心發癢,像觸控到尚未冷卻的思想。

她取出藏在懷裡的絹帛,那是《明堂策》終章,墨跡已有些模糊,是她在破廟油燈下改了七遍的稿子,紙背還留著燈油熏染的黃暈。

“縫進大朝會的儀註冊夾層。”她對韓霽道,“禮部尚書明日要呈禦前,你找個由頭,讓他的書童‘不小心’把冊頁拆了重灌。”

韓霽接過磚時,指腹擦過磚上未乾的刻痕,那凹凸的筆畫像一道道傷疤,又像一條條暗河。

“這磚……會到陛下麵前?”

“會。”林昭然望向廟外漸亮的天色,紫宸殿的飛簷在霧裡若隱若現,像一隻即將展翅的巨鳥,“沈相留了一張紙,我們送了一本書。紙會碎,書會傳——接下來,該天下作答了。”

三日後,沈府更漏敲過三更時,林昭然還在整理案上的典磚模子。

油燈將儘,光影在牆上縮成一點,像將熄的星。

程知微突然衝進來,銅印撞得桌角咚咚響:“孫奉派人送了信!”

他攤開掌心的碎紙片,字跡被水洇得模糊,卻能辨出“《明堂策》駁文重批,末頁硃批:此策……可議”。

林昭然捏著碎紙的手突然鬆開。

紙片飄落在典磚上,像一片雪落在將燃的火上,無聲無息,卻帶著燎原之勢。

她望著窗外漸起的風,聽見遠處傳來若有若無的誦讀聲——是七坊的書肆開始傳抄“道在問處”了。

晨霧裡,第一縷陽光穿透廟門,照在她肩頭上,像誰輕輕拍了拍背。

“程兄,”她轉身時眼底有光在晃,“去把各地書驛的回報簿取來。”

程知微應了一聲,轉身時撞翻了供桌上的茶盞。

茶水濺在典磚上,順著刻痕蜿蜒成河——那是思想的河,正漫過所有被燒過的紙,所有被禁過的口,所有被鎖過的門。

廟外,誦讀聲越來越清晰,像春潮漫過堤岸。

林昭然低頭,看見自己的影子落在磚上,和“道在問處”的刻痕疊在一起。

她忽然笑了,笑得眼眶發酸——原來有些火,不必自己點;有些風,等一等,就來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