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破帷 > 第131章 聲雖禁,譜未焚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破帷 第131章 聲雖禁,譜未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晨霧未散時,林昭然已立在城外義莊門前。

青石板上的露水洇濕了鞋尖,涼意順著布履滲入腳心,她望著門楣上褪色的“義”字——那紅漆剝落如乾涸血痕,風吹過時簌簌輕響。

她伸手抹掉磚縫裡結的蛛網,指尖觸到微黏的絲線與塵灰混成的絮狀物,彷彿碰到了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這是柳明漪連夜尋來的舊宅,原是收殮無主骸骨的所在,因偏僻少人問津,倒成了最安全的據點。

門內傳來細碎的響動,像枯葉在風中相撞,她推開門,一股混著黴味的鬆木香裹著人聲湧出來,鼻腔頓時填滿了陳年木料與炭火餘燼的氣息。

“先生!”最先撲過來的是小豆子,這孩子前日在大典上舉著盲童的手比劃“問”字,此刻眼睛亮得像星子,呼吸急促而溫熱地拂過她的袖口,“柳阿姊說您要教我們做墨?”

林昭然蹲下身,替他理了理歪掉的布巾,指尖掠過他額前汗濕的碎發,觸感粗糙卻鮮活。

昨夜她繞著禦河走了半宿,靴底沾了半城的月光,每一步都踏在清冷石板上,迴音幽遠如鐘;可今晨的清醒,比任何寒露更刺骨——趙元度的彈劾摺子此刻該已擺在首輔案頭,“妖言惑眾”“亂禮逾製”的罪名正磨著刀鋒。

可火既然燒過,就不能隻留一片焦土。

“去把陶甕抬來。”她轉頭對柳明漪道。

繡孃的手還沾著炭灰,指節泛白,卻已將二十七個書驛弟子按籍貫排得整整齊齊,紙頁在案上發出輕微的沙沙聲,如同春蠶啃食桑葉。

林昭然走到案前,揭開蒙著的粗布,露出半筐黑黢黢的殘紙——那是昨夜從火堆裡搶出的《鳴晦曲》歌譜、盲童的手語圖解,還有被火舌舔過的《有教疏》殘章。

焦邊蜷曲如蝶翼,散發出一絲若有若無的焦糊氣,混著紙張燃燒後特有的苦香。

“這些紙灰,是百姓用手捧回來的。”她指尖撫過一片邊緣蜷曲的紙角,那裡還留著老婦袖口的棉絮,柔軟而微帶油脂味,“趙閣老要燒的,是他們心裡的光。可我們要讓這光,變成筆。”

程知微的腳步是在這時響起的。

門外沙沙的腳步聲停了一瞬,像是猶豫著要不要叩門。

林昭然不用抬頭也知道是誰——昨夜她讓他去查禮部動向,這個人從來不會空手而歸。

他提著個褪色的青布包袱跨進門,額角沾著薄汗,在晨光中微微反光,見林昭然抬頭,便將包袱擱在案上:“禮部的‘正音案’辰時會遞到都察院。”他解著包袱帶,露出一疊泛黃的絹帛,絲線摩擦間發出細微的窸窣聲,“我翻了太常寺後庫的《樂正錄》,百年前仁宗朝有例——雅樂失序時,可采民音補正。”

林昭然接過殘卷,指尖觸到絹帛粗糙的紋理,見卷尾硃批“準”字已斑駁,卻仍有刀刻般的力度,彷彿仍帶著當年聖裁的威嚴。

程知微的指節抵著案幾,指腹還留著翻書時蹭的墨痕,指甲縫裡嵌著細小的紙屑:“我托老樂工的妻子把這卷遺落在禦史台主筆案頭,那老學究最是尊古,若見古禮有載……”

“便不敢輕易動樂工。”林昭然替他說完,目光掃過程知微眼底的血絲——這小吏昨夜怕是在故紙堆裡熬了整宿,連說話時喉結都在微微顫動。

她將殘卷推回:“做得好。但記住,我們保的不是樂工,是‘民音可采’這條理。”

窗外傳來馬蹄聲,由遠及近,踏碎了晨霧的寂靜。

孫奉的身影閃進門來,皂靴沾著宮牆根的青苔,踩在地上留下淡淡的濕痕,袖中飄出一縷若有若無的沉水香,清冷中透著檀木的暖意。

“陛下連三日未召趙閣老,今早熏爐裡的香灰浮成了‘問’字。”他從懷裡摸出半片焦紙,聲音壓得極低,“奴才趁換香時,用細銅絲編了個‘問’字模子墊在爐底,新燃的香灰落上去便顯了形……陛下盯著那灰,忽然伸手撥了撥,竟發現底下藏著焦紙殘片。”

林昭然捏著那半片紙,指尖觸到殘字邊緣的焦痕——是她昨夜在禦河邊寫的“破帷”二字,炭跡深入纖維,燙手般灼熱。

孫奉的喉結動了動:“奴才掃殿時,見陛下把那灰收進了妝匣。”

“好。”林昭然將殘紙按在胸口,那裡的銀哨隔著衣襟硌得生疼,金屬的涼意透過布料滲入麵板。

她轉身走向陶甕,小豆子已帶著幾個少年抬來新製的膠料,柳明漪正往石臼裡倒鬆煙,黑色粉末簌簌落下,激起一陣嗆人的塵霧。

“把殘紙撕碎,和膠料、鬆煙一起搗。”她抄起木杵,第一下砸下去時,聽見紙頁碎裂的輕響,脆而短促,像冬夜冰麵初裂。

搗杵聲裡,程知微突然低呼:“先生看!”

林昭然抬頭,見石臼裡的墨泥泛著幽光,混在其中的紙灰像碎金,隨著木杵的起落明明滅滅,映在眾人臉上跳動著微弱的光斑。

小豆子踮腳望去,突然笑出聲:“像星星落進泥裡!”

“對,是星星。”林昭然的木杵頓了頓,掌心因用力而發麻,“等這些墨錠乾透,它們會變成筆,寫在每個孩子的課本上,刻在每麵村學的牆上。趙閣老燒得掉紙,燒不掉墨;燒得掉墨,燒不掉——”她的聲音輕下來,卻像鋼釘釘進青石板,“刻在人心裡的字。”

日頭爬過義莊的飛簷時,柳明漪將第一錠墨捧到林昭然麵前。

墨身還帶著體溫,正麵用刀刻了“問薪”二字——取“薪火相傳”之意,刀痕深峻,指尖劃過能感受到凹凸的力度。

林昭然將墨錠裝進錦匣,抬眼時正撞見程知微欲言又止的神色。

“可是禮部還有後手?”她問。

程知微點頭:“趙閣老的門生今早去了國子監,說要查‘附錄’講授記錄。”他頓了頓,“裴少卿昨夜來找過我,說太常寺的鐘漏該換了,想請先生去看新鑄的銅壺滴漏。”

林昭然捏著錦匣的手緊了緊,木質棱角硌得掌心微痛。

她當然知道裴懷禮的“鐘漏”是幌子——這位太常寺少卿昨日擊鐘時眼裡的光,她看得比誰都清楚。

可趙元度的刀已經出鞘,此刻赴約,是險棋,也是必須走的棋。

“你去回裴少卿,申時三刻,我在鐘鼓樓後等他。”她將錦匣遞給柳明漪,“書驛的墨錠今日必須發完,讓各地弟子抄《三字訣》時,在卷首加一句‘禮未成時,人已醒’。”

柳明漪應下,轉身時袖中滑出半塊炭——正是昨夜林昭然留在舊宅的“破帷”炭塊,落在地上發出輕響。

林昭然望著那炭塊,突然想起三日前窯場裡,她蹲在廢墟裡撿瓦當,柳明漪遞來水囊時說的話:“阿昭,你總說要破帷,可帷後麵是什麼?”

此刻她望著石臼裡翻湧的墨泥,終於有了答案:“是光。”她輕聲道,“帷後麵,是千萬人舉著火把,要把天照亮。”

申時二刻,林昭然換了件洗得發白的青衫,腰間掛著那半塊殘玉,往鐘鼓樓方向走去。

風穿過巷口,帶來市井的喧鬨與炊煙的氣息。

路過西市時,她瞥見程記書坊的夥計正往牆上貼告示,糨糊刷子刮過牆麵發出“吱呀”聲。

走近看,是用“問薪”墨寫的《蒙學三字訣》節選——“人之初,學為本;無貴,無老幼”。

墨色幽深,在陽光下泛著微妙的金屬光澤。

有個賣糖葫蘆的老漢湊過來看,捋著白鬍子念:“無貴?這寫得好!”他轉頭對林昭然笑,口中撥出白氣,“小哥可知這墨哪兒買的?我家孫女兒吵著要學寫字呢。”

林昭然剛要答話,腰間的殘玉突然硌到大腿,冷硬的觸感讓她心頭一震。

她摸了摸那玉,想起孫奉袖中“聽政”玉牌的缺口——兩塊玉合起來,該是“問政”二字吧?

鐘鼓樓的暮鼓響了,渾厚的聲波震蕩空氣,震得耳膜微顫。

林昭然加快腳步,見裴懷禮已立在樓後,手中捧著個銅壺,壺身還沾著鑄爐的熱意,蒸騰起一圈肉眼可見的微光。

“林先生。”裴懷禮轉身,目光落在她腰間的殘玉上,“太常寺新鑄的漏壺,想請先生看看刻度是否合宜。”

林昭然望著他手裡的銅壺,又望瞭望遠處漸沉的夕陽。

“合宜。”她笑著接過銅壺,指尖觸到壺身未冷卻的溫度,金屬的暖流順著手心蔓延,“但刻度要再加半分——給那些還沒醒的人,留一盞燈的時間。”

**是夜,同一輪月光穿過義莊的瓦簷,落在太常寺的青磚地上。

**

裴懷禮研墨的手很穩,可那墨色卻像極了幾個時辰前林昭然搗碎的紙灰——黑中帶金,幽光浮動。

書吏每隔片刻便踱進來檢視進度,裴懷禮隻得一邊磨墨潤筆拖延,一邊借更漏聲掩蓋開櫃取書的響動。

筆鋒懸在永禁附錄講授那行字上方時,他的指節微微發顫。

三日前在鐘鼓樓後,林昭然接過新鑄銅壺時說的留一盞燈的時間,此刻正燙著他後頸。

他擱下筆,轉身開啟靠牆的檀木櫃——那是先師沈硯之任太常卿時留下的舊物,最底層壓著半卷《冬廩授業錄》。

泛黃的紙頁翻到第三折,一行稚拙的小楷突然撞進眼簾:先生說,禮是護人的衣,不是困人的籠。

若禁此學,是禁稚子向光。墨跡未乾時的褶皺還在,想來是哪個被先師召入府中的寒童所寫。

裴懷禮的喉結動了動,想起上個月在國子監外,他親眼見三個乞兒蹲在牆根,用樹枝在地上描摹《附錄》裡的有教無類四字——他們的手指凍得通紅,卻把字的撇畫得極長,像要夠到雲裡去。

大人可是改好了?廊下的書吏揉著眼睛直起腰,靴底蹭得青磚沙沙響。

裴懷禮迅速將《冬廩授業錄》壓回櫃底,提筆在二字旁添了行小注:查《沈文肅公奏議》有雲禮為器,人為本,此語出自先帝老師,如今掌印太傅最敬之人。

隻要這句批註入眼,禦前會議必起爭議。墨汁滲入紙背時,他聽見自己心跳如擂鼓——這注腳輕得像片羽毛,卻能讓整道奏疏在禦前多飄半刻。

與此同時,林昭然正站在義莊西廂房的窗前。

程知微剛送來趙元度密令州府查封火顯帖源頭的急報,燭火在她眼底跳成兩簇小焰。趙閣老急了。她指尖叩著案上剛印好的《春誦冊》,封麵節令勸農文五個字在灰墨下泛著幽光,他燒得掉明處的火,堵不住暗處的風。

可州府的人查炭模刻工......程知微欲言又止。

炭模早換了三撥。林昭然抽出一冊《春誦冊》,隨手翻到內頁,你看這二月深耕的農諺,已被改成童謠:‘二月犁田土鬆鬆,三歲娃娃念書同’……口耳相傳,比刻板文章傳得更快。她將冊子遞過去,明日隨糧種發往各州的,不是書,是埋進土裡的種子——等春耕時犁耙翻起,每個農夫都能在田埂上翻兩頁。

窗外傳來細碎的腳步聲,柳明漪掀簾進來,袖中飄著繡線的甜香。

她懷裡抱著個藍布包袱,解開後露出半疊繡著纏枝紋的冊頁:繡娘連夜趕的,夾層裡的凸點記法經林昭然改良為六針一組,已教會十名女童用手摸索記憶。她指尖撫過針腳,阿昭,有個繡娘說,她小時候趴在私塾牆外聽書,先生的聲音像糖,可牆太高,她夠不著。

林昭然接過一冊,指腹觸到夾層裡凸起的盲文,突然想起大典上那個舉著盲童比劃字的小豆子。夠不著牆,就拆了牆。她將冊子放回包袱,明早讓孫奉把這批書塞進給太後的貢緞裡——宮裡頭的繡房,最會藏東西。

更漏敲過三更時,義莊後院突然響起騷動。

林昭然掀開門簾,見幾個渾身酒氣的樂工正被弟子們攔在院門口,為首的老樂工懷裡緊抱著個油布包,包角沾著焦黑的痕跡。林先生!老樂工踉蹌著撲過來,油布包地落在地上,露出半卷被火烤得捲曲的《鳴晦曲》曲譜,趙閣老燒了教坊的譜子,可我們這些老東西,誰沒在褲腰裡藏兩頁?

林昭然蹲下身,指尖輕輕拂過曲譜邊緣的焦痕——和大典那晚火堆裡搶出的殘紙一模一樣,燙手的記憶再度蘇醒。

老樂工的手還在抖,指節上留著被火燎過的水泡:他們燒的是紙,我們這兒......他重重捶了捶胸口,這兒刻著譜子呢!

聲雖禁,譜未焚。林昭然拾起曲譜,火光映得她眼尾發紅,你們帶來的不是譜子,是根。她轉頭對柳明漪道:去灶房溫壺酒,讓叔伯們暖暖身子。又對程知微使了個眼色,把曲譜謄三份,一份給書驛,一份給聾啞院,還有一份......她頓了頓,塞進給陛下的春茶裡。

話音未落,遠處突然傳來急驟的馬蹄聲。

林昭然猛地抬頭,見東南方的夜空被火把照得發紅,像一條蜿蜒的火蛇正往義莊方向爬來。

老樂工地站起來,酒氣混著焦糊味撲麵而來:是趙閣老的禁軍!

弟子們!林昭然的聲音清亮如鐘,把案上的《春誦冊》收進陶甕,埋到後院槐樹下!她轉身抓住老樂工的胳膊,叔伯們跟我來,從後牆狗洞走——趙閣老要查文書,可查不到你們嗓子裡的曲譜。

風卷著石臼裡未乾的墨灰撲在臉上,她忽然想起三日前窯場裡的對話。

柳明漪問帷後麵是什麼時,她答;此刻望著漸次逼近的火把,她忽然明白——光不是等來的,是千萬人用炭塊、用曲譜、用沾著墨痕的手,一點一點鑿出來的。

程知微抱著最後一摞《春誦冊》從東廂跑來:“禁軍過了西市橋!”

她望著陶甕被埋進鬆軟的泥土,突然笑了:埋深些。她對挖洞的弟子說,等他們挖開時,這些紙頁早該散作七十二州的春風了。

木門轟然碎裂的那一刻,她袖中緊攥著半塊火顯炭。

“破帷”二字硌得掌心生疼。

她忽然想起那個小丫頭的問題:“先生,字能當飯吃嗎?”

今夜,她在心裡答道:“字不能當飯,但能讓你有掀翻這桌的膽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