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黑幕:我靠筆杆子掀翻商界 第31章 未公開卷宗的死亡名單
淩晨四點十七分,技術室的燈還亮著。林蔚然把錄音筆擰開,取出u盤插進離線工作站的介麵。螢幕閃了一下,進度條開始緩慢載入。她沒坐,站在桌邊盯著資料流,手指搭在鍵盤邊緣。
電視台的檔案係統對“1999年環保局”這個片語有自動攔截機製,剛輸入編號p3-,頁麵就跳轉到錯誤提示。她關掉瀏覽器,從抽屜裡翻出一張空白光碟,用燒錄軟體把u盤裡的殘餘檔案匯出。整個過程不聯網,避開後台監控。
光碟刻好後,她放進掃描器,逐幀還原那張海關列印紙上的資訊。影象碎片拚接了三分之二時,係統跳出一條日誌記錄:三年前,同一編號曾出現在一篇被撤稿的汙染調查報道附件中。作者署名是夏嵐。
林蔚然點了進去。路徑顯示該報道原始資料已銷毀,但許可權卡還留有補拍室的訪問許可權。她拔下光碟,裹進外套口袋,穿過空蕩的走廊。
補拍室在地下一層,門需要雙認證。她刷了卡,輸入密碼,綠燈亮起。房間很小,隻有一台老式顯影機、操作檯和幾個鐵皮櫃。她把底片夾放進托盤,啟動掃描程式。
第一張底片破損嚴重,邊緣發黑。她在化學液裡重新浸泡了三分鐘,取出晾乾後再掃。第二次成像時,畫麵角落浮現出幾行模糊字跡:“屍檢報告編號:jh--1,死者姓名:陳立新,死因:急性重金屬中毒。”
她頓了一下,繼續往下掃。第三張底片背麵粘著一張a4紙影印件,薄得幾乎透明,沒有公章,頁首印著“內部參考,不得外傳”。
是屍檢報告正文。
她鋪在桌上,逐行看下去。死亡時間寫著1999年7月9日下午五點二十三分,而公開通報的時間是7月11日。中間差了將近四十八小時。
關鍵段落出現在第一頁末尾:“死者指甲縫提取纖維組織,經成分分析為聚酯-氨綸混紡材質,與市局製式警服麵料一致,建議進一步覈查來源。”
林蔚然呼吸停了一瞬。她立刻開啟手機相簿,翻到一張照片——顧明遠父親遺留在舊警局儲物櫃裡的製服標簽,上麵寫著成分比例。她把兩段文字並排對比,數值完全吻合。
她放下手機,重新掃描整份報告。每一頁都拍了高清圖,存入加密儲存卡。原檔案放回底片袋,塞進保險櫃最底層。她在工作日誌上寫:“影像修複失敗,底片受潮,需重掃”,簽了名字和時間。
走出補拍室時,天剛蒙亮。她沒回辦公室,直接去了技術室隔壁的裝置間,找了一台閒置的便攜硬碟拷貝所有資料。做完這些,她坐在椅子上,盯著螢幕右下角的時間。
七點零二分。
她起身關掉所有裝置電源,拔下u盤和儲存卡,分彆裝進不同口袋。出門前,她順手把許可權卡插進碎紙機,按下啟動鍵。
碎紙機響了幾秒,卡住了。她沒再動,轉身離開。
回到工位,她開啟個人電腦,登入檔案館預約係統。明日九點,裝置巡檢員可進入b3庫進行例行檢查。她填好申請表,提交時備注欄寫:“涉及曆史膠片儲存狀況評估。”
提交成功後,她把手機調成飛航模式,取出sim卡夾層裡的備用卡換上。開機,訊號恢複,一條未讀訊息彈出來,來自一個未存名的號碼:
“彆碰b3。”
她盯著那句話看了十秒,刪掉簡訊,關機。
中午十二點,她背著帆布包走出電視台後門。電動車停在車庫角落,鑰匙插在鎖孔裡。她推車出來,站在台階上看了眼檔案館的方向。
風從江麵吹過來,帶著一點鹹味。
她跨上車,擰動把手。車輪碾過水泥接縫時發出輕微震動。
拐上主路前,她摸了摸內袋,確認儲存卡還在。
一輛黑色轎車從對麵車道駛過,速度不快。車窗貼著深色膜,看不見裡麵。它在電視台門口減速,又繼續往前開。
林蔚然沒停下,也沒回頭。
她騎到第三個路口等紅燈。前方一輛貨車擋住了視線。綠燈亮起,貨車起步,那輛黑車已經不見了。
她穿過十字路口,轉入輔道。
路邊的報刊亭正在換報紙。新一期本地晨報頭版標題是:“二十年前汙染案結案紀念座談會昨日舉行”。
她瞥了一眼,繼續往前騎。
手機在包裡震動了一下。她沒掏出來看。
進小區大門時,門衛抬頭看了她一眼,笑了笑:“今天回來這麼早?”
她說:“嗯,有點累。”
電梯裡,她靠在角落,閉了會兒眼。睜開後,從包裡拿出儲存卡,放在掌心看了兩秒,然後塞進鞋墊夾層。
開門進屋,她先把電動車鑰匙扔在玄關櫃上。屋裡沒人來過,桌麵上的水杯位置沒變,窗簾也還是昨天拉上的樣子。
她走進衛生間,開啟水龍頭洗手。水流衝過手背那道劃痕,有些刺痛。她用毛巾擦乾,發現麵板邊緣微微發紅。
出來後,她從床底拖出一隻舊旅行箱,撬開夾層,把儲存卡放進去。合上箱子,推回原位。
坐下喝水時,手機又震了一下。
這次她拿了出來。
仍是那個無名號碼,一條新訊息:
“你父親當年也查過這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