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黑幕:我靠筆杆子掀翻商界 第50章 汙染地圖的技術突圍
警報聲還在響,紅框在螢幕上跳個不停。林蔚然手指停在鍵盤上方,沒有點“拒絕”,也沒有關閉攝像頭。她盯著那閃爍的綠燈,忽然拔掉網線,整台測試機瞬間黑了下去。
她從抽屜底層摸出一台老舊筆記本,電池早就拆了,機身貼著“報廢”標簽。這台機器從沒連過內網,是她三個月前悄悄藏下來的。她把儲存卡插進去,螢幕亮起,轉賬記錄一張張跳出。健康未來基金會,每筆五十萬,六次,收款賬戶都經過三層中轉,但最後一次的備注寫著:“封口-媒體線,已結清。”
她把檔案打包,命名成“民生新聞素材.zip”,準備上傳到電視台雲盤做異地備份。剛連上內網,係統彈窗提示:上傳任務已暫停,檔案型別受限。
門外傳來腳步聲,不是巡邏保安的節奏。她迅速合上筆記本,把儲存卡塞進錄音筆電池槽,擰緊後放回包裡。測試機還插著電源,她沒敢拔,隻把顯示器轉向牆角。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小王發來的短訊息:“主管剛接到電話,說你裝置涉密,馬上有人來收。”
她回:“係統崩潰日誌留了嗎?”
“留了,但防火牆日誌被清過。”
“彆用常規路徑存,把原始流量包藏進舊剪輯軟體安裝包,發我內網信箱。”
訊息剛發出去,工位頂燈忽然滅了。整層樓隻有伺服器機櫃的指示燈還在閃,映得她半邊臉發藍。她沒動,等眼睛適應黑暗後,才重新開啟筆記本,連上交換機的備用。
小王傳來的安裝包有異常體積。她解壓後發現裡麵夾著一個加密壓縮包,命名為“attack_log_0503”。開啟後是完整的流量記錄,攻擊源ip一欄被手動抹除,但時間戳還在。每一輪攻擊開始的精確時間,都和台長辦公室終端的登入時間一致,誤差不超過三秒。
她翻出過去七天的簽到記錄,對比攻擊發生時段,全部吻合。最後一次登入是今天下午三點十七分,攻擊持續了四十三分鐘,正好是“汙染地圖”上線後流量最高的階段。
她把資料重新整理,加入時間軸對照表,再次打包上傳雲盤。進度條走到87%,係統再次攔截:“檢測到敏感關鍵詞,檔案傳輸終止。”
門外腳步聲逼近,這次是兩個人。她迅速將剩餘資料刻進微型sd卡,貼在錄音筆電池背麵,再用膠布纏緊。雲盤那邊,她設定了自動觸發機製:如果她72小時內不手動登入解除,這份檔案會自動轉發到三個國際環保組織的公開郵箱。
做完這些,她關掉筆記本,把報廢機器塞回抽屜。正要起身,手機又震了一下。小王的訊息:“他們調了保潔記錄,說你昨晚進過b3。”
她盯著螢幕,手指在回複框停了兩秒,刪掉所有字,隻回了一個“好”。
腳步聲在走廊拐角停下。她順手抓起桌上的技術手冊翻了幾頁,裝作剛結束加班的樣子。兩名安保出現在門口,其中一個拿著登記表。
“林記者,技術部裝置清查,需要暫扣你工位上的所有電子裝置。”
她合上手冊,指了指牆上的通知:“我知道有這規定。但那台測試機是公共裝置,你們找技術主管交接就行。”
“台長特彆交代,所有參與‘汙染地圖’專案的終端都要封存。”
她沒爭辯,起身讓開位置。兩人把顯示器、主機、鍵盤都裝進封條箱,臨走前還拍了照片。她站在一旁,看著他們貼上封條,心裡清楚——他們真正想找的,從來不是這些明麵上的東西。
人一走,她立刻回到座位。燈光恢複,伺服器指示燈依舊在閃。她開啟手機熱點,連上一個匿名網路通道。這是顧明遠之前教她的應急聯絡方式,用一組數字作為驗證金鑰,隻能維持十分鐘連線。
她把sd卡裡的資料上傳,路徑繞過常規節點,直通暗網的一個臨時中轉站。上傳進度條緩慢爬升,八分鐘後,完成。
幾乎同時,收件箱跳出一封新郵件。沒有標題,附件是一個程式檔案,署名處浮現出一個淡藍色水印——“海東”。
她愣住。這個標識她見過,在父親遺留的調查資料夾頁裡。不是公司logo,也不是官方印章,而是一組內部加密標記,隻有當年參與“江口排汙案”的少數人知道。
她點開附件,程式自動執行,生成一段防火牆穿透指令,附帶一串動態跳頻的中繼地址。這意味著,隻要她接入,就能繞過電視台的監控係統,直接對外傳送加密資訊。
她沒立刻使用。而是把整個過程記在本子上,連同台長終端的ip、攻擊時間、資金流向、水印特征,全部整理成一份純文字日誌。然後存進另一個加密分割槽,藏在電視台內部一個廢棄的天氣預報資料庫裡——那是她去年做民生專題時留下的後門。
淩晨兩點,技術部隻剩她一個人。她把錄音筆放進包裡,關掉所有裝置電源。正準備離開,手機又響了。
是一條加密訊息,來自顧明遠預留的離線郵箱。內容隻有一行字:“資料收到。彆用常用路徑聯係。”
她回:“有新通道,但不安全。”
對方沉默了幾分鐘,再回複:“用‘海東’水印驗證,接通後等三聲提示音。”
她盯著那行字,手指懸在傳送鍵上。窗外,城市依舊亮著,遠處高架橋上的車燈連成一條流動的線。她沒關燈,也沒起身,隻是把包拉鏈拉開一條縫,確認錄音筆還在裡麵。
螢幕上的命令列界麵還開著,遊標在最後一行閃爍。她輸入指令,啟動中繼程式。連線狀態從“待命”變成“握手中”。
三聲提示音響起。
她按下回車。
連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