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 第273章 上焦火燎燎,下焦空蕩蕩,一劑良方定乾坤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岐大夫的懸壺故事 第273章 上焦火燎燎,下焦空蕩蕩,一劑良方定乾坤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初夏的午後,陽光透過岐仁堂的雕花木窗,在青石板地上灑下細碎的光斑。堂屋裡瀰漫著當歸、麥冬混著陳年宣紙的味道,60歲的岐大夫正坐在案前,手指撚著一本泛黃的《金匱要略》,老花鏡滑到鼻尖上也冇在意。

\"吱呀\"一聲,木門被推開,帶進一股熱烘烘的風。進來的是個40出頭的女人,穿著一身挺括的真絲襯衫,頭髮梳得一絲不苟,可臉色卻透著股不正常的潮紅,眼下烏青像掛了兩個淡淡的墨團。

\"岐大夫,您救救我吧。\"女人聲音發啞,剛坐下就掏出紙巾擦了擦嘴角,\"這大半年,我快被自己熬死了。\"

岐大夫放下書,抬眼打量她:\"姑娘彆急,先喝口麥冬茶潤潤喉。\"他推過一杯溫熱的茶水,杯壁上還沾著幾片麥冬,\"我姓岐,叫我岐大夫就好。你這是......\"

\"我叫林慧,在隔壁寫字樓做行政總監。\"女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又趕緊放下,眉頭皺得更緊,\"您看我這嘴,乾得像被砂紙磨過,剛喝進去的水,冇半分鐘就想吐粘痰,白乎乎的,粘在喉嚨裡咳不出來,咽不下去,難受得要命。\"

她伸手抹了把額頭:\"還有啊,夜裡就更彆提了。彆人睡得正香,我瞪著天花板到天亮,頂多眯瞪兩三個小時。心裡頭像揣著個小火爐,燒得慌,胸口也悶,總覺得有股氣堵著,吃啥都冇胃口,稍微吃點就犯噁心。\"

岐大夫點點頭,示意她伸手:\"把手腕伸出來,我看看脈。\"

林慧依言伸出左手,手腕下墊著脈枕。岐大夫三根手指搭上她的寸關尺,指尖微微用力,眼睛半眯著,像是在聽什麼細微的聲響。片刻後,他換了右手,又診了半晌,才緩緩收回手。

\"你這舌頭,伸出來我瞧瞧。\"

林慧張開嘴,伸出舌頭。隻見舌尖紅得發亮,舌麵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苔,邊緣帶點黑,像撒了層焦屑。

\"岐大夫,我這到底是咋了?\"林慧縮回舌頭,急著問,\"西醫查了個遍,抽血、做胃鏡,啥毛病冇有,就說我神經衰弱,開了點安眠藥,吃了更難受,頭沉得像灌了鉛,還是睡不著。\"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紫砂壺,給她續了點水:\"西醫的說法咱不懂,但按老祖宗的理兒,你這是'上盛下虛',外加血虛氣鬱帶了火。\"

\"上盛下虛?\"林慧愣了愣,\"是說我上麵火力太壯,下麵冇勁兒?\"

\"差不多這個意思。\"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案頭的毛筆,在宣紙上寫下\"上盛下虛\"四個字,\"你看啊,你夜裡睡不著,是心火太旺,把心神給攪亂了。《黃帝內經》裡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不安穩,人咋能睡踏實?\"

他指著林慧的舌頭:\"舌尖紅、口乾、吐粘痰,都是火的事兒。你這火不是憑空來的,是氣鬱出來的。你做總監,天天操不完的心,下屬的錯要擔,領導的話要聽,氣兒憋在心裡散不出去,就像柴火堆在灶膛裡,時間長了自然就燒起來了。\"

林慧連連點頭:\"可不是嘛!上個月部門出了個紕漏,我連著三天冇閤眼,打那以後,覺就徹底亂了。\"

\"這就對了。\"岐大夫繼續說,\"肝屬木,主疏泄,你這氣鬱,最先累著的是肝。肝木能生心火,肝火一旺,心火跟著燒,就成了'肝火擾心'。你那胸悶、冇胃口,是肝氣不順,欺負到脾胃了。肝木克脾土,脾胃受了委屈,吃不下飯,氣血就跟不上,這就是'血虛'。\"

他又提起脈象:\"剛纔摸你的脈,寸脈跳得又快又有力,像鍋裡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往上冒——這是上焦有火;可尺脈呢,弱得很,時斷時續,像風中的燭火,搖搖晃晃——這是下焦虛了。\"

\"下焦虛是啥意思?\"林慧追問。

\"下焦主要是腎。\"岐大夫解釋道,\"腎就像樹的根,得紮根深、吸足水,樹才能長得旺。你這根有點枯了,上麵的枝葉卻被火烤著,可不就出問題了?《傷寒論》裡說'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你這尺脈帶點'代',不光是腎虛,心也跟著受累,有點'心腎不交'的意思——心火往上飄,腎水補不上,上下脫了節。\"

林慧聽得入了神:\"那您說的'上盛下虛、血虛氣鬱有火',就是這一堆毛病纏在一起了?\"

\"正是。\"岐大夫點點頭,\"火在上頭燒,虛在底下藏,血不夠用,氣還堵著,得一步一步來調。\"

他走到藥櫃前,拉開抽屜,抓出幾味藥放在戥子上稱:\"先得把上頭的火壓一壓,把氣血補一補,讓氣順過來。我給你開個方子,先吃幾劑試試。\"

說著,他提筆在處方箋上寫下:\"四物湯加生地黃、黃連、麥門冬、知母、貝母、天花粉、玄蔘、梔子、桔梗、枳實、青皮、甘草。\"

寫完遞給林慧:\"你看這方子,四物湯是打底的,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都是補陰血的,就像給你身體的'油箱'添點油。再加一味生地黃,滋陰的勁兒更足,《神農本草經》說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能把你虧的陰血好好補補。\"

\"那火咋降呢?\"林慧指著方子上的黃連、梔子。

\"黃連、梔子是清心火的能手。\"岐大夫說,\"黃連像把小瓢,能舀去心鍋裡的沸水;梔子像把小扇,能扇散上焦的火氣。你不是口乾、有粘痰嗎?麥門冬、知母、玄蔘是滋陰潤燥的,像給乾渴的土地澆點水;貝母、天花粉能化掉你喉嚨裡的粘痰,就像用小刷子把痰刷下來。\"

他又指著桔梗、枳實、青皮:\"這幾味是理氣的,桔梗能往上提氣,枳實、青皮能往下順氣,一升一降,把你堵在胸口的氣理順了,胸悶、噁心的毛病就好了。\"

林慧聽得連連點頭,把處方箋摺好放進包裡:\"那這藥喝多久能見效?\"

\"先吃五劑,一天一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岐大夫叮囑道,\"吃藥期間彆吃辛辣、油膩的,少熬夜,遇事彆鑽牛角尖,讓氣兒順順。\"

林慧謝過岐大夫,拿著方子去抓藥。看著她的背影,岐大夫拿起那本《傷寒論》,輕輕歎了口氣:\"現在的人啊,看著光鮮,內裡的火氣、鬱氣,比老輩人多太多了。\"

五天後,林慧又來到岐仁堂。這次她的臉色好看了些,眼下的烏青淡了不少,說話的聲音也亮堂了。

\"岐大夫,您這藥真神!\"剛坐下,林慧就高興地說,\"喝到第三劑,夜裡就能睡四五個小時了,雖然還是會醒,但不像以前那樣翻來覆去烙餅了。口乾也輕了,粘痰少了,胸口冇那麼悶了,昨天還能吃下一小碗米飯呢!\"

岐大夫笑著點點頭,又給她把了脈:\"嗯,寸脈的火氣下去不少,冇那麼躁了。但尺脈還是弱,這'下虛'的根子還冇補上呢。\"

\"那接下來該咋辦?\"林慧問。

\"治病像治水,先得堵缺口,再得修堤壩。\"岐大夫說,\"前幾劑藥是把上頭的火壓了壓,算'治標'。但要想除根,還得補下焦,這纔是'治本'。\"

他拿起筆,又開了個方子:\"這次給你用六味地黃丸加味。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陰的名方,像給腎這棵樹根施點肥、澆點水。\"

林慧看著方子上的藥:\"這裡麵也有生地黃、麥門冬、知母、黃連,跟上次差不多啊?\"

\"是有重複的,但主次不一樣了。\"岐大夫解釋道,\"上次是以四物湯為主,補氣血、降火氣;這次是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補腎陰、固根本。你看這方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補肝腎、益精血,像給樹根培土;茯苓、澤瀉、丹皮利水滲濕、清肝火,像給樹根除雜草。\"

他指著加進去的藥:\"再加生地黃、麥門冬、知母、玄蔘,是為了加強滋陰的力量,讓腎水更充足;貝母、天花粉接著化剩下的痰;五味子能收斂,像給腎加個蓋子,不讓補進去的陰液漏掉,《神農本草經》說它'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能補真精;黃連再清一清殘留的心火。\"

\"這就像給樹澆水,先得把枝葉上的火撲滅,再給樹根施肥澆水,根壯了,樹才能長得茂盛,以後就不容易著火了。\"岐大夫打了個比方。

林慧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您是說,我這毛病,不光要降火,還得把底下的'虛'補上,不然火還會再燒起來?\"

\"正是這個理兒。\"岐大夫點點頭,\"《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得平衡。你上焦火盛是'陽亢',下焦虧虛是'陰衰',隻有滋陰降火,讓陰陽重新平衡,病才能好利索。\"

他把方子遞給林慧:\"這藥叫'一料',按方抓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像梧桐子那麼大,一次吃九十丸,用溫水送服,一天兩次。把這一料丸藥吃完,應該就差不多了。\"

林慧接過方子,鄭重地說:\"謝謝您,岐大夫。我一定按您說的做,好好吃藥,調整作息。\"

\"嗯,三分藥,七分養。\"岐大夫叮囑道,\"平時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彆總悶在辦公室裡。氣順了,血足了,腎不虛了,啥毛病都冇了。\"

一個月後,林慧再次來到岐仁堂。這次她穿著一身休閒裝,臉上帶著輕鬆的笑容,氣色紅潤,跟第一次來判若兩人。

\"岐大夫,我來給您報喜!\"林慧遞上一小袋水果,\"那料丸藥吃完,我現在睡得香,吃得香,胸口不悶了,口乾、痰也冇了。上週公司體檢,各項指標都正常,連醫生都說我狀態好。\"

岐大夫笑著擺擺手,把水果推回去:\"心意領了,東西拿回去。你好起來,比啥都強。\"

他又給林慧把了脈,這次寸脈平和,尺脈沉穩有力,像春潮湧動,綿綿不絕。

\"脈象穩了,陰陽調和了。\"岐大夫收回手,\"以後注意保養,彆太勞累,少動氣,就不會再犯了。\"

林慧點點頭:\"我現在每天下班都去公園走一圈,週末跟朋友爬爬山,也學著放下些工作上的事兒,不跟自己較勁了。\"

\"這就對了。\"岐大夫說,\"人啊,就像一株植物,得有陽光雨露,也得有紮根的土壤。上焦彆太燥,下焦彆太虧,氣血順暢,陰陽平衡,自然百病不生。\"

林慧謝過岐大夫,走出岐仁堂。午後的陽光暖洋洋地灑在身上,她深吸一口氣,空氣中似乎還飄著淡淡的藥香。她抬頭看了看天,藍天白雲,心裡頭一片敞亮——原來那些糾纏不休的\"冰火\",真的能被一碗湯藥、一劑丸藥,調理得服服帖帖。

岐仁堂裡,岐大夫重新拿起那本《金匱要略》,指尖劃過\"上盛下虛\"的註解,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醫案上的墨字在陽光下泛著光,就像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在歲月裡靜靜流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安康。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