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28章 回報鄉裡
深秋的省城,空氣中彌漫著清冷與收獲交織的氣息。錦繡製造廠在新管理團隊的運作下,如同上了潤滑油的精密機器,穩健而高效地運轉著。新產品的利潤持續注入,銀行的貸款按計劃償還,購置新廠房帶來的資金壓力已大大緩解。坐在寬敞明亮的廠長辦公室裡,蘇晚看著楊建華會計送來的最新季度財務報表,上麵那些代表著盈利和積累的數字,不再僅僅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沉甸甸的、可以撬動更多可能的力量。
一種超越了個人成就感和物質積累的思緒,開始在她心中悄然萌發,並日益清晰。這思緒的源頭,指向南方那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一天傍晚,蘇晚和林長河在新家的陽台上,看著樓下大院裡的孩子們追逐玩耍。那些無憂無慮的笑臉,讓她想起了村口那所低矮破舊的小學,想起了泥濘不堪、每逢雨雪便幾乎與世隔絕的鄉村土路,想起了鐵蛋、桂芳那些跟著他們來到省城的鄉親,在提起家鄉時,眼中那份混合著思念與無奈的複雜神情。
“長河哥,”蘇晚靠在刷著綠漆的鐵藝欄杆上,聲音輕柔卻帶著一種堅定的力量,“我們現在,算是稍微站穩腳跟了。”
林長河正在給陽台上的幾盆月季修剪殘枝,聞言,停下了手中的動作,轉頭看向她。他看到了她眼中閃爍的、不同於談論商業計劃時的光芒,那是一種更溫暖、更厚重的情感。
“嗯。”他應了一聲,等待著她後麵的話。
“我在想,”蘇晚的目光望向南方,彷彿能穿透城市的樓宇,看到那個熟悉的村莊,“我們能不能為村裡做點什麼?當初要不是鄉親們幫襯,要不是趙嬸子、張梅姐她們跟著咱們一起吃苦,要不是村裡把最踏實能乾的勞動力交給咱們,咱們也走不到今天。”
她頓了頓,具體地說道:“村裡那條通往外界的路,一下雨就成了泥塘,孩子們上學難,鄉親們出去賣點山貨也難。還有村小學,窗戶漏風,桌椅破爛……咱們能不能出錢,把路修一修,把學校翻新一下?”
這不是一時衝動的施捨,而是深植於血脈中的“飲水思源”和“反哺報恩”的情懷。她的成功,離不開那片土地的滋養和那些樸實鄉親的支援。如今,她有能力了,便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責任。
林長河安靜地聽著,臉上沒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放下剪刀,走到蘇晚身邊,與她並肩望向南方。他的童年、少年,他守護過的土地,他背著她走過的風雪路,都在那裡。
“應該的。”他沒有絲毫猶豫,聲音低沉而肯定,“你定,我去辦。”
依舊是那般明確的分工和毫無保留的支援。但這一次,與以往任何一次商業決策都不同,這不是為了利潤,不是為了擴張,甚至不完全是為了名聲,而是源於夫妻二人內心深處共同的情感認同和價值選擇。在這一刻,他們的心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契合,無需過多言語,便對“回報鄉裡”這件事,達成了最堅實的共識。
決定一旦做出,行動便雷厲風行。蘇晚負責與村裡、鄉裡溝通接洽,確定修路和建校的具體方案和預算。林長河則負責排程資金,聯係可靠的施工隊伍,並準備親自回去監督初期工程的啟動,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訊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先於他們本人,飛回了那個偏遠的山村。
當蘇晚和林長河再次乘坐吉普車,顛簸在回鄉的路上時,他們驚訝地發現,距離村口還有好幾裡地,道路兩旁就已經聚集了許多聞訊趕來的鄉親。孩子們穿著過年才捨得穿的衣服,手裡拿著野花;老人們拄著柺杖,翹首以盼;趙嬸子、桂芳等在廠裡做工的鄉親們的家人,更是擠在最前麵,臉上洋溢著激動與自豪。
車子在村口那棵熟悉的老槐樹下停穩,蘇晚和林長河剛一下車,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便劈裡啪啦地響了起來,紅色的紙屑漫天飛舞,如同下了一場喜悅的雨。老村長帶著全體村乾部迎上前來,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激動得老淚縱橫:
“晚晚!長河!你們……你們真是給咱們村立了大功了!修路!建學校!這可是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啊!”
鄉親們圍攏上來,七嘴八舌地表達著感激和喜悅。
“晚晚出息了!沒忘了咱鄉親!”
“長河是好樣的!帶著咱們村的人出去,還回來給咱修路!”
“以後娃們上學可不用遭罪了!”
那種發自內心的、毫無保留的熱情和讚譽,如同暖流,將蘇晚和林長河緊緊包裹。此情此景,遠比在省城獲得任何榮譽、簽訂任何大單,都更讓他們感到心靈的震撼和滿足。這不再是衣錦還鄉的虛榮,而是一種被故鄉真正接納、認可的深沉幸福。
簡單的歡迎儀式後,蘇晚和林長河在村長和長輩的陪同下,實地檢視了需要修繕的道路和破舊的村小學。
那條通往鎮上的主乾道,坑窪不平,馬車輪子陷進去都難以拔出,更彆提汽車了。而村小學更是觸目驚心,幾間土坯房牆體開裂,窗戶用塑料布堵著,教室裡光線昏暗,孩子們用的桌椅歪歪扭扭,黑板斑駁不清。
看著眼前的情景,蘇晚的眼眶濕潤了。她更加確信,他們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村裡召開的現場會上,蘇晚代表錦繡製造廠,正式宣佈了捐資修路和重建村小學的決定。她站在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看著台下那一張張飽經風霜卻充滿期盼的臉龐,聲音清晰而有力:
“各位叔伯嬸娘!我和長河,是從咱們村走出去的。我們的根在這裡!沒有鄉親們當年的幫助,沒有這片土地的養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現在,我們有能力了,回報鄉裡,是我們應該做的!”
她宣佈,將全額出資,將村裡通往鎮上的主乾道修建成一條可供汽車通行的砂石路;同時,在原址上,為村小學重建六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教室,配備全新的桌椅和黑板,並設立一個“錦繡助學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繼續求學。
話音剛落,現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許多老人一邊鼓掌,一邊用粗糙的手掌抹著眼淚。
林長河的話不多,他隻是站在蘇晚身邊,用行動表明著他的支援。他當場將第一筆工程款,鄭重地交到了老村長手中。並且表示,施工期間,他會安排廠裡信得過的老師傅過來監工,確保工程質量。
接下來的日子,小小的村莊彷彿迎來了一個盛大的節日。修路的工程隊率先開了進來,推土機、壓路機的轟鳴聲,打破了鄉村以往的寧靜,卻帶來了無限的希望。鄉親們自發地組織起來,為工人們送水送飯,力所能及地幫忙清理路基。孩子們則每天放學後,都會跑到工地邊,好奇而興奮地看著那些“鐵牛”如何將崎嶇變為平坦。
林長河在村裡待了幾天,親自盯著路基的鋪設,和施工隊長反複確認材料的標號和施工的規範。他那份嚴謹和可靠,讓村裡人和施工隊都心生敬意,都知道這筆捐款,絕不會被浪費一分一毫。
與此同時,村小學的重建也提上了日程。蘇晚親自參與了新校舍的設計,要求采光要好,門窗要牢固,還在規劃中預留了一個小小的圖書角。她將“錦繡助學基金”的管理細則,委托給老村長和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共同負責,確保公平公正。
忙碌的間隙,蘇晚和林長河回到自家老屋看望父母。父親蘇大山看著女兒女婿,渾濁的眼睛裡滿是驕傲的光彩,他拍著林長河的肩膀,反複隻說一句話:“好!好!做得對!”母親則拉著蘇晚的手,絮絮叨叨地說著村裡人這些天是如何誇讚他們,說他們是全村人的驕傲。
離開村子回省城的那天,送行的場麵比來時更加熱烈。新修的路基已經初具雛形,平坦地向遠方延伸。鄉親們一直將他們送到村外,久久不願散去。
回程的車上,蘇晚靠在座椅上,雖然身體疲憊,心中卻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平靜和喜悅。她看著窗外飛速掠過的田野,輕聲對開車的林長河說:“長河哥,我覺得,這比我們賺多少錢,買多大的廠房,都更讓人高興。”
林長河專注地看著前方的路,聞言,微微點了點頭。他沉默了一會兒,才低沉地開口,說了一句發自肺腑的話:
“值。”
是啊,值。看到鄉親們臉上由衷的笑容,看到孩子們未來有了更好的求學環境,看到家鄉因為他們的努力而煥發新的生機,這一切的付出,都無比值得。
這次回報鄉裡的行動,經縣裡報道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錦繡製造廠和蘇晚、林長河的名字,不再僅僅與商業成功掛鉤,更與“情係桑梓”、“致富不忘本”的社會責任感聯係在一起,贏得了來自政府和民眾的更廣泛讚譽。這種無形的聲譽,為企業未來的發展,鋪就了更加堅實和溫暖的道路。
但對於蘇晚和林長河而言,最大的收獲,並非外界的讚譽,而是在共同做出這個決定、並親眼見證其開花結果的過程中,那種心靈相通的契合感與充盈內心的幸福感。他們不僅在城市紮下了事業的根,也在故鄉紮下了情感的根,這份根脈,將滋養著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行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