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6章 擴張的抉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6章 擴張的抉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海外好評與雪片般飛來的新訂單,如同給錦繡製造廠注入了一劑強效興奮劑,讓整個企業都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然而,這種亢奮僅僅持續了不到兩天,就被一個冰冷而嚴峻的現實迅速冷卻——產能瓶頸,像一道無形的枷鎖,牢牢扼住了企業發展的咽喉,將巨大的市場機遇擋在了門外。

會議室裡,氣氛凝重得幾乎能滴出水來。牆上掛著新繪製的訂單彙總表,上麵代表不同客戶和訂單量的彩色線條急劇攀升,如同陡峭的山崖,而代表現有產能的那條紅線,卻像一條疲軟的緩坡,被遠遠拋在後麵,差距觸目驚心。

張師傅指著圖表,聲音沙啞,帶著一絲絕望:“蘇廠長,林廠長,你們都看到了!就算把咱們現在這條出口線往死裡用,工人不吃不喝不睡覺,一個月撐死也就做出四百件!可眼下光是確定要接的訂單,三個月內要交付的,就超過兩千五百件!這還不算那些正在詢價的!”

周誌剛工程師補充道:“這不僅僅是數量問題。新客戶的要求各有側重,有的強調防水效能,有的要求特殊扣具,我們需要重新打樣、測試、微調工藝。這些前期工作,同樣占用時間和精力。”

楊建華會計的算盤聲再次成為背景音,但他這次沒有立刻報出數字,而是抬起頭,鏡片後的目光充滿了憂慮:“蘇廠長,即便我們不考慮產能極限,單單是采購這批訂單所需的原材料和特種輔料,預付資金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的現金流,會被徹底抽乾,甚至需要再次巨額貸款。風險……太大了。”

他頓了頓,說出了最核心的擔憂:“而且,我們現有的廠房空間已經飽和,新裝置無處安放,新工人無處安置。擴大產能,首先需要的是空間和基礎設施,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沉沒性的投資。”

問題**裸地擺在了桌麵上:訂單有了,市場和口碑有了,但生產能力沒有。如何擴大產能?成為了決定錦繡製造廠能否抓住這次曆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抉擇。

蘇晚靜靜地聽著每個人的發言,手指無意識地轉動著鋼筆。她的目光掃過牆上那令人焦慮的圖表,掃過在座每一張寫滿憂慮的臉,最終,落在了身旁一直沉默不語的林長河身上。他微蹙著眉頭,目光定定地看著窗外正在運轉的廠區,似乎在丈量著每一寸土地,計算著每一種可能。

深吸一口氣,蘇晚清亮的聲音打破了會議室令人窒息的沉默:

“各位,我知道風險很大,困難很多。但機會就在眼前,如果我們因為懼怕風險和困難而不敢伸手,那麼‘錦繡’可能永遠都隻是現在這個規模的‘錦繡’。”她的語氣平穩,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我們必須擴大產能,這一點,沒有退路。”

她站起身,走到會議室前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筆,畫了兩個簡單的方框。

“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有兩條路。”她在第一個方框裡寫下“自建新廠”四個字,“第一,尋找地塊,投資建設一個全新的、規模更大的分廠。優點是完全自主,管理方便,利於長遠發展。”

然後,她在第二個方框裡寫下“建立加工點”幾個字。

“第二,”她的粉筆點在第二個方框上,目光掃過眾人,“不走重資產建廠的路子,而是利用我們現有的管理、技術和訂單優勢,在城郊或者周邊勞動力豐富的區域,尋找合適的閒置廠房或者倉庫,建立專門的外貿產品加工小作坊。由我們統一提供訂單、技術標準、核心麵料和質量管理,吸納當地閒散勞動力,按件計酬。”

這個想法,並非蘇晚憑空而來。她想起了當初在村裡帶動趙嬸子她們做針線活的日子,想起了管理培訓班上聽到的關於“社會化生產協作”的模糊概念。與其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背負巨大的建廠債務和管理壓力,不如化整為零,用標準和製度去控製和賦能外部產能。

“我傾向於第二條路,先建立加工點,也就是小作坊的模式。”蘇晚明確了自己的觀點。

話音剛落,質疑聲便立刻響起。

“蘇廠長,這太冒險了!”楊建華會計第一個反對,他習慣性地推了推眼鏡,語氣急切,“將核心的生產環節外包出去?質量如何保證?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技術標準和口碑,一旦在加工點那裡失控,後果不堪設想!而且,財務覈算、物料管理、工費結算都會變得異常複雜,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周誌剛工程師也緊鎖眉頭:“我同意楊會計的看法。技術擴散的風險極高。我們的核心工藝,特彆是那刺繡和一些特殊的縫製技巧,如果被輕易學去,很快就會出現仿冒和競爭者。質量控製更是難題,我們不可能像在總廠這樣,時刻盯著每一個工位。”

張師傅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擔憂:“找外人來做?那能放心嗎?人心隔肚皮,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糊弄?到時候交不上貨,或者貨不對板,擦屁股的還是咱們總廠!”

支援蘇晚的,似乎隻有牆上的訂單表和那迫在眉睫的交貨壓力。

會議室裡再次陷入了激烈的爭論。建新廠派認為雖然投入大,但穩妥可靠;加工點派(目前隻有蘇晚)則認為靈活快速,能解燃眉之急。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蘇晚沒有急於反駁,她隻是靜靜地聽著,消化著每一個反對意見。她知道,這些擔憂都非常現實。她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林長河。他不知何時已經收回瞭望向窗外的目光,正低著頭,在一張廢紙上快速地畫著什麼,像是一幅簡易的佈局圖。

終於,在爭論的聲浪稍稍平息時,林長河放下了手中的筆。他沒有看其他人,而是直接看向蘇晚,沉聲開口,問了一個關鍵問題:

“作坊,誰管?”

他沒有問該不該建,而是直接跳到了執行層麵,問誰去負責管理。這本身,就是一種態度的傾向。

蘇晚心中一動,迎上他的目光:“需要一個絕對可靠,懂生產,能鎮得住場子,又能嚴格執行我們標準的人。”

林長河點了點頭,目光掃過在場眾人,最後重新落回蘇晚臉上,語氣平靜卻帶著千鈞之力:

“風險,有。但機會,難得。”他肯定了蘇晚對機遇的判斷,然後,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表態,“作坊,我去管。”

會議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驚訝地看向林長河。讓他這個總廠的定海神針、實際上的生產總負責人,去負責一個前途未卜、風險未知的加工點?

林長河彷彿沒有看到眾人的驚訝,繼續用他那特有的、條理清晰的方式闡述:“基建,找地方,改造,招人,立規矩,我來。質量,”他看向周工,“周工定標準,我盯著執行,差一點,都不行。”

他頓了頓,看向楊會計:“賬,分開算。作坊獨立覈算,用料、工費,清清楚楚。楊會計你派人監督。”

最後,他看向蘇晚,眼神沉靜而堅定:“你管總廠,盯大局,接訂單。外麵這一攤,我來。”

他的話,如同一錘定音。

沒有長篇大論的分析,沒有空泛的鼓勵,隻有最務實的分工和最沉甸甸的承諾。他主動請纓,去扛起那最具風險、最繁瑣、也最前線的一攤事情。這意味著他將離開已經運轉順暢的總廠,去一個全新的、從零開始的地方,麵對未知的挑戰和複雜的人事。

但他願意去。因為這是蘇晚認為對的方向,因為這是企業突破瓶頸必須走的一步。

蘇晚望著他,心中百感交集。有感動,有心疼,更有一種被全然信任和支援的巨大力量。他總是這樣,在她提出看似冒險的計劃時,不是簡單地讚同或反對,而是用行動告訴她——你去想,我去做;你負責開拓,我負責堅守;你指向哪裡,我就打向哪裡。

這一次,他們甚至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交流,便再次達成了最堅實的共識。

“好!”蘇晚的聲音斬釘截鐵,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就按長河哥說的辦!總廠這邊,我和周工、楊會計、張師傅穩住基本盤,確保現有訂單質量和內銷市場。新的外貿加工點,由林廠長全權負責籌建和管理!”

她目光銳利地掃過剛才持反對意見的楊會計和周工:“楊會計,請你儘快拿出加工點的獨立覈算和財務監督方案!周工,請你將出口產品的技術標準和質檢流程,細化為可以對外培訓和嚴格執行的手冊!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發包,而是將我們的管理模式和質量標準,進行複製和輸出!”

夫妻二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個把握戰略方向,一個攻堅戰術執行。他們的再次聯手,目標明確——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遇,撬動更大的產能,將“錦繡”的品牌,推向更廣闊的世界。

擴張的抉擇已然落下。前路註定不會平坦,加工點的籌建和管理必將麵臨重重困難。但此刻,決策已定,方向已明,錦繡製造廠這艘航船,再次調整航向,鼓起風帆,準備駛向那片名為“規模化擴張”的、充滿風浪與機遇的新海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