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七零錦繡小農媳 > 第9章 技術革新迫在眉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七零錦繡小農媳 第9章 技術革新迫在眉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第一加工點的成功運轉,如同為錦繡製造廠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加掛上了一節動力車廂,暫時緩解了產能不足的燃眉之急。訂單被有序地分解到總廠和加工點,機器晝夜不息,工人們乾勁十足,外彙收入持續流入,一切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

然而,站在生產一線最前沿的林長河,以及掌控著全盤資料的蘇晚,卻幾乎同時敏銳地察覺到,在這片繁榮之下,潛藏著新的、更深層次的危機。

危機的根源,依舊在於“人”。

在總廠,為了確保出口訂單萬無一失,林長河不得不將最有經驗的老師傅和最好的裝置都集中在出口生產線上。這使得內銷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開始承受巨大的壓力。張師傅疲於奔命地在兩條生產線之間協調,嗓門比以前更沙啞,眉頭也鎖得更緊。

而在加工點,問題則以另一種形式顯現。儘管林長河用鐵腕建立了秩序,蘇晚用溫情凝聚了人心,但“零基礎”的工人們成長需要時間。她們可以通過嚴格的培訓和紀律,達到合格的標準,但想要達到總廠老師傅那種舉重若輕、效率與質量並存的熟練程度,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加工點的產量雖然上來了,但單位產品的工時消耗遠高於總廠,整體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海戰術”——不斷增加工人數量,三班倒連軸轉。

這種模式的弊端很快顯現:

一是效率瓶頸。縫紉、鎖眼、釘扣等核心工序,依然嚴重依賴工人的手眼配合和熟練度。一個工人一天能縫製的衣物數量是有上限的,訂單持續增加,就意味著需要不斷招募和培訓新工人,管理成本和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

二是質量波動。即使有嚴格的標準和檢驗,不同工人之間,甚至同一工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做出的產品依然存在微小的、難以徹底消除的個體差異。對於追求極致統一和標準化的高階訂單而言,這種波動是潛在的隱患。

三是成本攀升。不斷上漲的工人工資、龐大的管理團隊、以及因效率不高而隱形成本,正在逐步侵蝕著出口訂單帶來的利潤。楊建華會計的報表上,雖然總收入在快速增長,但利潤率卻出現了增長放緩甚至輕微下滑的苗頭。

矛盾在一個週五的下午集中爆發。一批發往法國的新款襯衫,在最終質檢時,周誌剛工程師發現,由於不同工人鎖眼力度有細微差彆,導致部分襯衫的釦眼呈現出不易察覺的鬆緊不一。問題不算嚴重,大多數內銷客戶可能根本不會注意,但這批貨是出口的高階係列。

“必須返工!”周工態度堅決,“這種不一致,不符合高階品牌的定位。”

張師傅看著那幾百件需要返工的襯衫,幾乎要跳起來:“老周!這得返到什麼時候去?後麵還有一大堆貨等著呢!工人們已經連軸轉了好幾天了!”

負責鎖眼工序的幾個女工委屈地低下頭。

站在一旁的林長河沒有說話,他拿起一件合格品和一件需要返工的產品,拇指反複摩挲著那兩個看似一模一樣的釦眼。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鬆緊的細微差異,更是人力極限所帶來的那種無法根除的、令人無力的不確定性。

當晚,在新家的書房裡,蘇晚麵前攤開的不是財務報表,而是幾本托人從香港帶回來的、印刷精美的國外服裝產業雜誌和產品樣本冊。上麵的圖片清晰展示了國外現代化服裝工廠的景象——寬闊明亮的車間裡,自動化裁剪機如同精準的繪圖儀,一次就能裁剪出上百層布料;專業的鎖眼機、釘扣機效率極高,且每個釦眼、每顆紐扣都如同複製般一模一樣。

她指著圖片上的裝置,對坐在對麵、正對著加工點產能資料皺眉的林長河說:“長河哥,你看。國外早就不是我們這樣,完全靠手工和普通縫紉機了。他們靠的是這個——自動化裝置。”

林長河抬起頭,目光落在那些冰冷的鋼鐵巨獸上。他沒有立刻回應,而是拿過蘇晚手中的一份關於自動化裁剪機的簡要介紹資料,上麵提到了節省布料、提高精度和效率的資料。

“人,會累,會分心,手藝有高低。”蘇晚的聲音帶著一種看清方向的冷靜,“機器不會。隻要除錯好,它就能一直保持最高的精度和穩定性。我們要想真正站穩國際市場,保證大規模生產下的絕對質量統一,光靠增加人手,不行了。”

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需要引進更先進的裝置,比如自動裁剪機,比如專業的鎖眼機、釘扣機。先從最關鍵、對質量一致性要求最高的工序開始。”

這個想法,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在接下來的管理層會議上,激起了比之前討論建立加工點時更為激烈的爭論。

“我反對!”楊建華會計第一個站出來,語氣前所未有的強烈,“蘇廠長,您知道這一台進口的自動裁剪機要多少錢嗎?還有那些特種縫紉裝置?這幾乎要耗光我們今年大部分利潤!甚至是需要再次大額貸款!風險太大了!我們現在靠人工不是也能完成訂單嗎?為什麼非要冒這個險?”

周誌剛工程師則從技術層麵表示擔憂:“自動化裝置操作複雜,維護要求高,我們完全沒有相關技術和人才儲備。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怎麼辦?難道還要花天價請外國工程師?萬一裝置水土不服,或者我們的人玩不轉,那投入的巨資就真的打水漂了!我認為,現階段鞏固現有的人工管理模式,提升人員技能,是更穩妥的選擇。”

張師傅更是直言不諱:“買了那些鐵疙瘩,是不是就不用這麼多工人了?那跟著咱們乾了這麼久的老夥計們怎麼辦?讓他們下崗嗎?這不行!咱們不能乾這種卸磨殺驢的事!”

以孫衛國為代表的一些年輕骨乾,雖然對新技術充滿好奇和嚮往,但在老成持重的反對聲麵前,也不敢輕易表態。

會議室內,革新派與保守派意見尖銳對立。蘇晚雖然堅信技術是未來的方向,但楊會計提出的財務風險,周工提到的技術門檻,以及張師傅擔憂的人員安置問題,每一個都是無法迴避的現實難題。

壓力再次集中到了蘇晚和林長河身上。

會議在僵持中結束。蘇晚回到辦公室,心情沉重。她理解大家的擔憂,巨額投入、技術風險、人事震蕩,每一條都足以讓任何決策者躊躇不前。

深夜,林長河沒有像往常一樣早早休息,而是坐在書桌前,麵前鋪滿了這幾個月總廠和加工點的生產報表、工時記錄、物料消耗清單以及殘次品統計。他拿著一支鉛筆,在一張白紙上,不停地寫寫畫畫,進行著複雜的演算。他的字跡依舊工整而略顯笨拙,但那些數字和符號,卻承載著他最務實的思考。

他計算著目前人工裁剪的布料利用率,與自動裁剪機理論上的節省率進行對比;他覈算著鎖眼、釘扣工序占用的人工成本和時間,與自動化裝置可能帶來的效率提升進行權衡;他甚至將可能因為質量更加穩定而減少的返工和索賠損失,也納入了考量範圍。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

第二天清晨,林長河將那張寫滿了密密麻麻數字和結論的紙,推到了蘇晚麵前。

蘇晚仔細地看著。上麵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冷冰冰的資料對比和基於資料的推斷。林長河的結論簡單而清晰:

一台自動裁剪機,理論上可以替代至少八個熟練裁剪工,並且能將布料利用率提升百分之五到八,長期來看,節省的布料成本相當可觀。

專業鎖眼機、釘扣機的效率是人工的十倍以上,且質量百分之百統一,能徹底解決目前的質量波動難題。

綜合考慮效率提升、質量穩定、物料節省和長期的人力成本上漲趨勢,雖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預計在兩年到三年內,可以通過產生的效益收回投資成本。

在紙張的最下方,他寫了一行字:“短期看,貴。長期看,值。人,可以培訓新崗位。”

這行字,解決了張師傅關於人員安置的擔憂——技術革新不是要淘汰人,而是要將人從重複、低效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技術操作、裝置維護、質量管控等附加值更高的新崗位。

蘇晚抬起頭,看向林長河。他的眼中帶著熬夜的血絲,但眼神卻異常清明和堅定。他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基於事實和資料的具體分析,給予了蘇晚戰略構想最堅實的支撐。

“你……”蘇晚的聲音有些哽咽。

“機會,不等人。”林長河沉聲道,“現在咬牙投入,是為了以後不被甩開。”

他的態度明確無誤。在是否進行重大技術革新的抉擇上,他再次毫無保留地站在了蘇晚身邊。他相信她的眼光,而他,負責為她掃清決策路上最現實的障礙——用資料證明其可行性。

有了林長河這份沉甸甸的測算和分析,蘇晚心中最後一絲猶豫也煙消雲散。

在再次召開的管理層會議上,蘇晚沒有空談未來,而是直接將林長河的測算資料展示給大家。她一條條地分析投入產出,解釋技術革新如何從長遠解決當前的質量、效率和成本困境,並鄭重承諾,絕不會因為引進裝置而讓任何一位老員工下崗,將通過培訓實現崗位的平穩轉換。

林長河的資料,像堅實的橋墩,支撐起了蘇晚描繪的宏偉藍圖。反對的聲音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已經失去了之前的力度。楊會計開始認真覈算貸款方案和投資回報週期,周工則開始著手研究裝置選型和前期技術資料準備。

“舉手錶決吧。”蘇晚環視會場。

她率先舉起手。林長河緊隨其後,動作堅定。接著,是孫衛國等年輕骨乾。周工沉吟片刻,也緩緩舉起了手。楊會計看著蘇晚和林長河,又看了看那份資料,最終,也艱難地舉起了手。張師傅看著大多數人都同意了,重重歎了口氣,最終還是把手舉了起來。

“全票通過。”蘇晚宣佈,聲音帶著破釜沉舟的決絕,“決議:正式啟動技術升級計劃!首批引進自動化裁剪機一台,專業鎖眼機、釘扣機各兩台!相關資金、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立即啟動!”

塵埃落定。

這是一個艱難卻至關重要的決定。它意味著錦繡製造廠將不再滿足於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管理優化來參與競爭,而是開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轉型,真正踏上依靠科技進步驅動發展的新征程。

技術革新的大門,就在這對夫妻的再次攜手與堅定共識下,被毅然推開。門後,是更高的效率,更穩定的質量,以及一條充滿挑戰卻也通往更廣闊天地的、屬於現代工業的康莊大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