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12章 “象牙塔”裡的陰謀
在南洋軍事情報和宏觀戰略分析之外,陳曉接觸到的情報五花八門,其中一份關於對美“輿論戰”的計劃引起了他的特彆注意。這份計劃由外務省某個特殊任務小組提出,旨在利用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和部分親日勢力,影響美國公眾輿論,延緩其對日開戰的步伐。
計劃有個文縐縐的名字,叫“知更鳥之聲”。計劃的核心之一,是秘密資助並引導美國西海岸某著名大學裡的幾位親日學者和智庫人士,通過發表學術文章、舉辦公共講座、接受主流媒體采訪等方式,係統地、隱蔽地大肆宣揚“日本無意與美國為敵”、“戰爭是軍火商和羅斯福政府的陰謀”、“保衛美國的第一步是避免捲入歐亞戰爭”等孤立主義論調,目標是毒化美國公眾輿論,削弱美國民眾對政府強硬政策的支援,延緩其對日開戰的步伐。
計劃書裡甚至附上了初步的資助金額預算、秘密聯係人代號,以及幾篇已經由槍手捉刀寫好的、準備以學者名義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發表的評論文章草稿。文章旁征博引,邏輯看似嚴謹,實則通篇都是精心包裝的謊言。
陳曉看著這份計劃書,眉頭緊鎖。這種軟刀子殺人、從內部瓦解對手意誌的手段,同樣陰險而有效。如果讓其得逞,確實可能在短期內迷惑一部分美國民眾和政客,甚至可能稍微拖延一下美國的備戰節奏——這與他內心加速推動日美走向徹底衝突的隱秘戰略是相悖的。
而且,從情感上,他極其厭惡這種操縱學術、毒化輿論、褻瀆知識殿堂的卑劣行徑。象牙塔本該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如今卻要被金錢和陰謀玷汙。
必須阻止它。但不能用直接破壞的方式,那樣會暴露自己。
他需要一個巧妙的方法,既能挫敗這個計劃,又不引火燒身。
他仔細研究了那幾位被鎖定的美國學者的背景和所在大學的情況。很快,一個主意浮上心頭。
他沒有選擇通過軍統渠道——這種文化輿論戰線的事情,軍統未必擅長,且容易牽扯到自己。他想到了青幫李爺那張錯綜複雜的海外關係網。李爺的生意做得很大,與海外華僑社團也有聯係,其中不乏一些在美國的華人精英團體。
他讓阿彪給李爺帶去一個極其隱晦的口信,措辭像是隨口一提的江湖訊息:“查一下美國x大學的xx教授和xx研究員,風聞他們與日本某些‘文化基金會’過往甚密,拿了不清不楚的錢,近期可能要發表些“不太合適”的親日言論。提醒那邊的朋友留個心眼,彆被帶了節奏。”
口信沒有提及任何具體計劃,隻是點出了人名和“親日”嫌疑,看起來就像是一則普通的、基於人際關係的提醒。李爺那邊心領神會,通過曲折的渠道,將這條“風聲”傳遞給了美國西海岸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堅決抗日的華人華僑社團。
這個社團對日本人的陰謀極其警惕,收到風聲後,立刻動用自身在學術圈和媒體的人脈資源,開始暗中調查那幾位學者。他們很快發現了一些這些學者與日本背景機構之間不正常的資金往來蛛絲馬跡——有些線索,甚至是陳曉通過其他非正式渠道,像不經意間遺漏的墨水點一樣,“無意”中讓華僑社團的人“偶然”發現的。
於是,就在日方資金即將通過秘密渠道彙出、那些精心炮製的親日文章即將付梓的前夕,幾封內容詳實、證據確鑿的匿名舉報信,被分彆寄送到了那幾所備受尊敬的大學的董事會、幾家秉持公正立場的主流媒體編輯部,以及聯邦調查局(fbi)駐當地的分支機構。
學術圈最忌諱的就是學術獨立被外部勢力和金錢收買。大學董事會對此高度重視,麵對確鑿證據,立刻啟動了嚴肅的內部調查程式,約談相關學者。fbi也聞風而動,開始密切關注這幾名學者及其資金來源。當地幾家媒體則暫時擱置了發表計劃,進行事實覈查。
一時間,風聲鶴唳。那幾名被點名的學者嚇得魂飛魄散,紛紛緊急取消預定的演講和訪談,手忙腳亂地撤回投稿,並極力通過各種渠道撇清與日本機構的關係,聲稱一切都是“正常的學術交流”。整個精心策劃的“知更鳥之聲”輿論操縱計劃,尚未正式鳴唱,就直接胎死腹中,連個泡泡都沒冒出來。
日本外務省那個特殊任務小組等了很久,發現大洋彼岸毫無動靜,預定的文章一篇未見報,聯係人也如驚弓之鳥般失聯(嚇得不敢再接觸),前期投入的活動經費和“潤筆費”也如同石沉大海。他們完全搞不懂是哪個環節出了致命的紕漏,最終隻能將此次失敗含糊地歸結為“美國國內環境複雜,敵對勢力警惕性高,導致行動意外暴露”,寫了一份語焉不詳的檢討報告,灰溜溜地歸檔了事。
陳曉在梅機關內部,偶爾聽到關於此次對美輿論戰計劃“意外受阻”的零星討論,大家都覺得有些可惜,但也沒太當回事,畢竟這種軟性手段的成功率本來就不高,失敗也屬正常。
沒有人會想到,遠在千裡之外的一場發生在大學象牙塔裡的、未遂的輿論陰謀的破產,竟然源頭是上海梅機關內部一位深受信任的“南洋情報大腦”,出於更宏觀的戰略攪局目的和一點點個人的厭惡,而隨手佈下的一顆小棋子。
陳曉麵無表情地處理著其他檔案,彷彿這件事從未發生過。
在不同的戰場上,用不同的方式,他始終在進行著自己的戰鬥。
隻是,他剛剛掐滅了一處小火苗,更大的地獄之火,正在他的推動下,即將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