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鱗1937:我在敵營當大佬 第126章 新的任務:“南方”
珍珠港的慶功宴殘酒還沒完全揮發乾淨,梅機關走廊裡的地毯都還殘留著幾處不慎灑落的清酒漬,但新的戰爭齒輪已經轟然轉動。
日本戰爭機器的巨大慣性已經全力轉向南方。如同決堤的洪水,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勢。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盟軍防線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節節敗退。
陳曉這個剛剛加冕的“戰略預言家”,自然被賦予了更核心的任務。他辦公桌上那份鑲著金邊的“赤誠級許可權”任命書墨跡未乾,另一波更加洶湧的情報洪流就劈頭蓋臉地砸了下來。
小林弘樹衝進他辦公室的樣子,活像剛嗑了軍用藥丸,眼睛赤紅,亢奮得手指都在發抖,抱來的檔案堆在陳曉桌上發出“咚”的一聲悶響。
“高橋君!南方!帝國的下一個舞台!”小林嗓門大得能震碎玻璃,“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帝國戰車所向披靡!但盟軍那些白皮豬絕不會坐以待斃!你的新任務——”
陳曉麵上肅穆,內心白眼翻上了天:又來?剛演完“珍珠港預言家”,現在又要當“南方戰況解說員”?這戲碼沒完沒了。
小林可聽不見他吐槽,巴掌拍在檔案山上,唾沫橫飛:“——整合所有南方戰區情報!重點是:
第一,盟軍兵力調動和防禦部署:分析美、英、荷、澳等盟軍在菲律賓、馬來亞、緬甸等地的兵力變化、防禦工事加固情況、以及可能的戰略撤退路線;
推測他們可能往哪兒增兵,在哪兒修工事,打算怎麼跑!
第二,當地抵抗力量與民心向背:評估東南亞各地土著對日軍的態度,以及當地抗日遊擊隊的活動情況;
那幫南洋猴子到底站哪邊?是簞食壺漿歡迎王師,還是準備在叢林裡打黑槍?
第三,後勤補給與氣候影響:分析熱帶雨林、季風氣候對日軍作戰和後勤補給的影響,為前線部隊提供建議。
那鬼天氣!熱帶雨林、季風!對咱們的補給線是致命傷!
第四,盟軍戰略意圖研判:根據各方資訊,推斷盟軍是否會在澳大利亞建立反攻基地,美國需要多久能初步恢複太平洋艦隊戰力並進行反擊。
這也是最關鍵的——美國人戰力回複情況!”
他每說一條,手指就重重戳一下桌麵,彷彿那不是木頭,而是盟軍司令的腦門。
“高橋君!”小林用力拍著陳曉的肩膀,力道大得能拍斷骨頭,眼神充滿對戰爭的狂熱,“這是決定帝國命運的決戰!你的分析,你的判斷,將直接關係到無數前線將士的生死和戰役的成敗!帝國,再一次需要你的大腦!”
陳曉微微鞠躬,麵色凝重地接過任務:“屬下明白,定當竭儘全力,不負帝國厚望。”心裡卻在冷笑:需要我的大腦?讓我幫你們把屠刀磨得更鋒利些,也斷得更快些吧。
送走激動得同手同腳的小林,陳曉坐回椅子,看著那摞幾乎擋住窗外光線的檔案。他隨手拿起最上麵一份,是關於菲律賓美軍在巴丹半島構築第二道防線的零星報告。大腦自動開始運轉,分析其防禦薄弱點,評估日軍穿插可能性……一份《巴丹半島迂迴攻擊路線建議》的腹稿瞬間成型。
他放下檔案,揉了揉眉心。這感覺真他媽荒謬。他,陳曉,靈魂深處的中國人,此刻正坐在日本特務機關的心臟裡,兢兢業業地幫侵略者規劃如何更高效地屠殺未來的盟軍。這算什麼?跨國界、跨陣營的“職業精神”?
“高橋副組長,”手下中村探進頭來,遞上一份電文,“海軍那邊轉來的,關於緬甸仰光港英軍物資囤積的最新航拍照片分析請求。”
陳曉接過,掃了一眼:“放那兒吧。告訴海軍,彆光盯著港口,注意一下通往曼德勒的鐵路線運力,那纔是英國人往北邊(指中國)輸血的關鍵。還有,讓他們評估一下雨季提前對緬北道路的影響。”
中村記錄的手頓了頓,眼中閃過佩服:“是!高橋先生考慮得真周全。”
周全?陳曉內心毫無波瀾。他隻是比這幫鬼子多了幾十年的曆史答案和上帝視角。他知道緬甸這條線對中國多重要,也知道雨季會是日軍的噩夢。他現在做的,就是一邊“幫”日軍推進,一邊把這些未來會讓他們頭疼的隱患,提前以“專業建議”的形式埋進報告裡。
這工作,乾得他快精神分裂了。
他埋首於浩瀚的情報海洋中,像一台高效而無情的處理器。各地的戰報、偵察機照片、破譯的零星電文、線人傳來的混亂訊息……雪片般飛來。他需要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編織成邏輯清晰的分析報告。
他看到日軍在馬來亞叢林中快速推進,但也從零星的抵抗報告中嗅到了未來遊擊戰的隱患;他分析著美軍在菲律賓科雷希多島的頑強抵抗,推斷著其戰略拖延的意圖;他評估著緬甸公路對於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意識到這裡必將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他的報告依舊“精準”、“犀利”得讓高層拍案叫絕。他甚至“預見”性地指出,盟軍很可能以澳大利亞為跳板,利用其廣闊的縱深和英美支援,逐步積蓄力量反攻,建議日軍及早謀劃,或進行戰略轟炸,或扶持當地獨立勢力進行牽製。
這建議陰損而老辣,聽得佐藤都微微頷首。
日特高層對他的依賴與日俱增。
權力和影響力在無形中進一步膨脹。他坐在上海的辦公室裡,運籌帷幄,手指所及,便是千裡之外的血火硝煙。
這種感覺,帶著一種掌控命運的、令人作嘔的虛榮感,也伴隨著更深沉的負罪感。他知道,自己輸出的每一份“卓越”分析,都可能讓某個菲律賓村莊多挨幾發炮彈,讓某個緬甸小鎮多經曆一場洗劫。
唯一的、微弱的、近乎自欺欺人的安慰是:他也在藉此機會,深入瞭解日軍南方軍的作戰模式、後勤短板、指揮係統的僵化之處,以及……他們未來必然會在廣袤的東南亞叢林和島嶼中陷入的泥潭。這些,或許將來能換成有價值的籌碼。
“高橋桑,”另一個手下拿著檔案過來請示,“這份關於法屬印度支那(越南)邊境巡邏隊與當地武裝發生摩擦的報告,需要標注緊急程度嗎?”
陳曉快速瀏覽了一下:“標注‘關注級’。摩擦規模不大,但注意收集當地民族主義情緒的動向。有時候,小火星能燎原。”他頓了頓,補充道,“尤其是……注意是否有外部勢力,如重慶或盟軍在背後煽動的跡象。”
“是!”手下領命而去。
陳曉靠向椅背,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外部勢力……他自己不就是最大的“外部勢力”嗎?一個潛伏在敵人心臟裡,一邊幫敵人磨刀,一邊偷偷記錄刀身上每個鏽跡和裂紋的“外部勢力”。
這活兒真不是人乾的。
他甩甩頭,把那些紛亂的思緒強行壓下,重新聚焦於眼前的情報迷宮。南方戰局如同一盤剛剛展開的複雜棋局,他既是旁觀者,又是隱形的對弈者。
而在這盤棋裡,他剛剛落下的一子,關於澳大利亞的那份“預警”,就像一顆投入深水的石子。它會引起怎樣的連鎖反應?是會促使日軍采取更激進的行動,從而更快地暴露其力量的極限?還是會讓盟軍提前加強澳洲防務,讓未來的反攻更艱難?
他不知道。
他隻知道,自己這台“高橋牌”情報處理器,必須繼續高速運轉下去,直到……某個未知的終點。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沉,辦公室裡的燈亮了起來,將他的影子長長地投在牆壁上,與那幅巨大的南洋地圖重疊在一起。
新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他必須利用好這個機會,深入瞭解日軍的作戰模式、薄弱環節和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些資訊,或許在未來某個關鍵時刻,就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隻是,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看著地圖上那些被日軍旗標覆蓋的區域,他都彷彿能聽到無聲的哭泣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