竅攘諳儀mm8V渙倉 215
授業有恩師
下午,貼完招工啟事的謝三河隨便吃了點東西就到竹樓報道了。
謝廣福這人做事,要麼不做,要麼開頭之後就一刻不想等,之前覺得不怎麼著急的青磚房,在定下日子之後就顯得格外的急切起來。
見謝三河來了,把準備好的一捆麻繩挽在左手,右手提著小鐵盆,盆裡裝著白灰麵。
“跟我走。”謝廣福聲音沉穩,“今天教你的第一課,就是劃線定畝。咱家這宅基地足足有一畝那麼大。怎麼把這畝地規劃得明明白白,線劃得筆直精準,是建房的根基。你看仔細,記在腦子裡,以後給彆人家劃地,也是這個理。”
謝三河認真聽著,謝廣福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至理名言般刻進腦子裡。
謝廣福說完,也沒等他回答,抬腳就邁進了那片空曠的宅基地。
謝三河趕緊跟上,心裡像揣了個小兔子,砰砰直跳:師父上來就教這麼關鍵的活計,他怕自己手笨,一出手就把線畫歪了。
“彆愣著。”
謝廣福把麻繩的一頭塞到謝三河手裡,“先拉南北向的線,再拉東西向的,兩條線的交叉點,就是整個院子的中心,叫‘院心’。記住,繩子要拉直,但不能繃得太死,要留出點自然的弧度,不然反而容易偏。”
謝三河用力點頭,學著師父的樣子,用腳尖緊緊壓住繩子的一端。謝廣福固定好繩子之後就端著鐵盆,沿著繩子確定的防線,一邊穩步前行,一邊有節奏地輕輕抖動鐵盆,細膩的白灰麵如同春雨般均勻灑落,在褐色的土地上,留下一條筆直而清晰的白線。
“看清楚,線要是畫歪了一寸,”謝廣福的聲音在空曠的場地上顯得格外清晰,“後麵的牆基、牆體,全都會跟著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所以,建房的第一步,不是急著挖土搬磚,而是先把這個‘準’字,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寫在地上!”
謝三河心裡重重地默唸:“準!”
他深吸一口氣,學著師父的樣子,拉直另一根繩子,定好東西走向。
兩條白線交叉,一個清晰的“十”字出現在宅基地上。
謝廣福拿出那把四海奇珍坊出品的仿古鋼捲尺,貼著地麵仔細量了量交叉點的角度和距離,點了點頭:
“成,誤差不超過一指寬,可以定界了。”
就在這時,竹樓門開啟,李月蘭、謝鋒和謝秋芝三人走了出來,他們之前在空間裡休息,知道下午要劃線,都想出來看看能不能幫上忙。
一出來,就看到謝廣福已經在指導謝三河了,地上已經畫好了清晰的十字線。
“呀!已經畫上啦!”李月蘭笑道,“我們還說來搭把手呢!”
謝秋芝雀躍地跑下來:“爹,三河哥,要我們幫忙拉繩子嗎?”
謝鋒話不多,也默默走了過來,準備出力。
謝廣福見他們都來了,笑了笑:“來得正好,正要畫‘九宮格’,需要人幫忙拉輔助線。”
接下來就是更精細的“九宮格”劃分。
謝廣福將十字線分彆分成三等份,然後拉出縱橫的輔助線,將一畝地劃分成九個大小相等的方格。
每拉一條線,他都讓謝三河負責讀取鋼捲尺上的數字,以求讓他加深記憶。
“看清楚,捲尺的起點要對齊白線,眼睛平視刻度,不能靠感覺估摸,要精確到分毫。”謝廣福嚴格要求。
謝三河緊張得額頭冒汗,有一次讀錯了數字,謝廣福立刻叫停,讓他重新測量,直到準確無誤。
這期間謝三河甚至不敢抬手擦汗,生怕手一鬆,繩子就移位了。
有了李月蘭三人幫忙固定繩頭,拉線的工作順利了很多。
九宮格很快畫完,整個宅基地被清晰地劃分開來,謝廣福用腳尖在幾個關鍵的格子裡做了記號,解釋道:
“主房占中間一排的上三格,坐北朝南。前院占中間一排的下兩格,寬敞大氣。後院連著現在的竹樓,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清修隱私區域。”
李月蘭看著地上巨大的格子,驚訝道:“咱們這庭院規劃得這麼大?”
謝廣福笑著看向她:“一畝地呢,當然要好好規劃。你不是想要個有詩意、有禪意的古風庭院嗎?不弄大點,怎麼給你種花種草,怎麼引竹林溪水進來?等建好了,你就不會嫌它大了,那才叫頂級的享受!”
李月蘭噗嗤笑了:“我隻說要古風庭院,什麼詩意、禪意,是你自己加戲!”
謝廣福略帶得意:“咱們又不是沒見過世麵,普通的院子哪能入眼?既然要建,就一次性做到位,讓你們以後在家待著都不想出門,讓芝芝在家裡就能找到畫畫的感覺,一步就是一景!”
謝秋芝聽得滿眼期待:“爹你說得我都等不及了!快點畫線,我要住新家!”
又忙碌了一陣,這才把所有的小基準線都畫完了。
幾人拉著繩頭回到起點,謝廣福將鐵盆裡最後一點白灰麵,在十字交叉的中心點,撒成一個明顯的圓點。
“三河,你看,這就是‘院心’。”
謝廣福指著圓點說,“以後,影壁、月洞門、甚至是竹樓的位置,都要圍繞著它來設計。你站上去,閉上眼睛轉三圈,再睜開眼。要能一眼就看到未來主房的大門、竹樓的窗戶、以及通往前院的小路,這樣的格局纔算順暢,住著才舒服。”
謝三河依言站上圓點,閉眼,慢慢轉了三圈。睜開眼的瞬間,冬日的陽光恰好照著他的影子投射在地麵的九宮格的線條上,他忽然覺得心裡一下子踏實了:原來,建造一個房子,最開始的根基,不是泥土,不是磚石,而是這一根繩、一把尺、一點灰所定下的“規矩”和“準頭”。
“好,收工。”
謝廣福開始一圈圈纏繞麻繩,“今天不早了,咱就隻乾這一件事。線定好了,心就定了。後麵的所有活兒,才能一層一層,穩穩當當地往上疊加。”
李月蘭三人早就被冬日寒風凍得夠嗆,一聽收工,立刻小跑著回竹樓取暖去了。
現在纔是正月中旬,京畿道的冬天,在戶外站久了實在是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