竅攘諳儀mm8V渙倉 228
古風庭院蓋瓦啦
日子就這麼又過去了十天!!!
這十天裡,各方事務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彷彿一輛上了軌道的馬車,穩健地向前奔跑。
雲槐縣,四海奇珍坊。
店鋪的運營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在謝文返回縣城的第二日,萬界貨船再次準時地將貨物運抵了碼頭。
何道此人重義守諾,並沒有因為謝文年紀尚輕而有絲毫怠慢,他帶著手下弟兄們,手腳麻利、熟門熟路地將一箱箱貼著奇異封條的貨物從碼頭運往四海奇珍坊的後院。
這已經是他們和四海奇珍坊的第三次合作,那默契熟練的程度,不知情的人看了,還以為是與奇珍坊合作了多年的老夥伴。
後院中,負責倉庫的兩名夥計早已準備就緒,熟練地進行開箱、查驗、登記入庫。
謝大虎則拿著貨單,指揮著店員將新到的貨品分類整理,部分補充貨架,部分存入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一切流程井然有序,效率極高。
目前店鋪的營業額穩定在每日二百兩左右,這在整個雲槐縣的商鋪中,已經是頂尖的存在,將其他老字號商鋪遠遠甩在身後。
就連如今備受四大學院學子追捧、專賣高階文房的鬆墨齋,每日營業額也不過八十兩上下。
四海奇珍坊以其獨特的海外奇珍、新穎的設計和良好的口碑,已經深深紮根於雲槐縣,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與此同時,一河之隔的桃溪村,也在謝廣福的規劃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趙老七和新選出的幾位理事的組織下,村中的壯勞力們分頭行動。
一部分人按照謝廣福劃定的區域,開始挖掘魚塘,雖然隻是初具雛形,但已經能想象未來魚蝦滿塘的景象。
河灘上,適合種植蔬菜的土地被一塊塊精心翻整出來,隻待時節一到,便可播種。
而那些之前跟著謝鋒學習過丈量田畝的村民,則帶著工具和繩尺,前往河岸緩坡地帶,開始仔細丈量規劃中的果園麵積。
桃溪村的村民們,臉上少了往日的迷茫和焦慮,多了幾分目標明確的乾勁兒,彷彿終於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整個村子都透著一股向上的朝氣。
而桃源村本身的變化,更是堪稱“日新月異”。
謝長河負責的兩大重點專案,在這十天內都取得了質的飛躍:
連線兩岸的清川橋,已經完成了最關鍵的砌築橋拱和安裝護欄的工作。
一座古樸而堅固的單孔石拱橋雛形已然屹立在青川河上,引得兩岸村民頻頻駐足觀望。
此刻,橋體正在進行最後的養護工作——用黑金炭產生的均勻熱量進行長時間低溫烘乾,以防止橋體乾裂,確保橋身堅固耐久。
這項烘乾工作需要持續五日,因此大部分桃溪村前來幫忙的漢子已經返回本村忙活自己的專案,留守進行烘乾看護工作的主要是桃源村的村民。
清川橋附近的空氣中總是彌漫著淡淡的炭火氣,預示著這座連線兩村的大橋即將正式竣工。
村頭大榕樹旁的牛馬車站,在謝長河的高效推進和王老五一家的全力投入下,已初具規模。
最主要的牛棚已經搭建完畢,頂棚高聳,結構牢固,內裡用木欄隔出一個個寬敞的牛欄。
王老五和他的三個兒子——王耿、王川、王也,幾乎是懷著感恩和虔誠的心在對待這份工作。
他們一家曾是村裡最底層的破落戶,跛腳的老爹帶著三個年過十六卻因家貧遲遲未能娶親的兒子艱難度日。
過去幾個月,三兄弟靠著在村裡各項工程中拚命乾活,終於攢下了三兩銀子,日子也開始有了些奔頭。
如今,這份穩定且體麵的工作更是讓他們四人乾勁十足,像螞蟻搬家一樣,小心翼翼地將村裡新購置的牛車陸續轉移到新的牛馬車站安頓。
以後,這裡不僅是牛馬的“家”,也是桃源村連線外界的交通樞紐。
割草喂牛、清理牛棚、收集牛糞、車輛維護、外借登記……
王老五一家將這裡打理得井井有條。
大榕樹下,一個簡單的候車棚和幾條長凳也已搭好,隻待掛上匾額,這個集實用與前瞻性於一體的“牛馬車站”就將正式投入使用。
然而,這十天最吸引村民目光的,還是謝廣福家那座即將完工的古風庭院。
經過緊鑼密鼓的施工,宅基地上早已不是昔日劃線的模樣。
青磚砌築的牆體已經高高立起,門窗框架也請了張林木上門測量定製,宅子的大門口展現出清晰的“幾進幾跨”格局,飛簷翹角,氣派初顯。
如今,工人們正在屋頂上進行最後一道,也是最畫龍點睛的工序——疊瓦。
幫工們小心地將一片片青黑色的瓦片按照嚴謹的次序鋪疊在屋麵上,形成優美流暢的曲線。
眼看著一座毛坯狀態的古風庭院即將完整地呈現在眼前,那種恢弘與雅緻並存的氣度,讓所有前來圍觀的村民都驚歎不已。
這天,不少村民自發地聚攏過來,指著那日漸成形的院落議論紛紛,語氣中充滿了羨慕和讚歎。
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謝彪一家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