竅攘諳儀mm8V渙倉 233
種子、清川橋、牛馬車站
於是,在忙著用畫筆“幻想裝修”自家庭院的同時,她又多了一項任務——鑽進空間的電腦前,仔細查閱各種蔬菜瓜果和北方果樹的種植資料。她需要對比不同品種的適應性、生長期、抗病性以及最終的口感和產量。
好在,稻種這種關乎主食的大事有謝廣福定奪,她主要負責的是豐富村民餐桌的菜種和改善長遠生活的果樹。
網路世界的便利在此刻展現無遺,各種蔬菜種子琳琅滿目,價格便宜量又足。
謝秋芝精心挑選了一番:
葉菜類的大白菜、根莖類的蘿卜、果菜類的黃瓜、番茄、和辣椒。
豆類的油豆角和黃豆,還搭配了耐儲存的南瓜、西葫蘆、以及蔥、蒜、韭菜等常用調味菜種。
至於果樹,她考慮到北方氣候,選擇了適合嫁接或扡插的枝條:
棗樹選了果實大、甜度高的枝條品種。柿子樹選了甜脆可口的枝條品種。山楂樹選了果大色紅的枝條品種。石榴樹選了抗寒性稍好的枝條品種,這幾樣不僅能滿足果園的嫁接工作,還都能種在自家的庭院裡,既有觀賞性還能食用,寓意還很不錯。
當然北地常見的蘋果和杏子樹,也都安排了現代改良好的優質品種,不僅個頭比這個時代的果子大,甜度高,最主要的是大大的降低了病蟲害的侵蝕,到時候果園裡的果子到了收獲季,將是整個京城最暢銷的水果。
第二日,所有種子和枝條都通過空間“到貨”了。
然而,看著那一大包動輒成千上萬粒的蔬菜種子,謝秋芝犯了難——這量實在太大了,直接給村民根本用不完。
想起了之前去鬆墨齋買書時,掌櫃額外贈送他們的那一刀上好的宣紙此時正好派上用場。
她將所有的種子和那刀紙都搬到了竹樓茶室的長條桌。
但這分裝、包裝的細致活,工作量巨大,一個人做實在太無聊,謝秋芝邀請張圖圖和謝小花一起幫忙,張圖圖和謝小花自然是爽快答應。
三個姑娘就窩在溫暖的茶室裡,一邊將種子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分裝到裁切好的小紙包裡,一邊閒聊著村裡的趣事。
張圖圖本就手巧,折紙包又快又整齊,讓謝秋芝省力不少。
謝小花過完年也八歲了,平時沒少幫謝裡正做家務,所以手腳也算麻利。
這些分裝好的小包種子,謝秋芝打算都上架到“四海奇珍坊”,明碼標價,但價格定得非常實惠,到時候讓兩個村子負責采買的人根據需要自行購買,這樣既方便又公平。
種子分裝好了,但還有一個問題:這個時代沒有這些蔬菜品種,村民們不知道如何種植。
謝秋芝能看懂這個時代的字,但讓她用筆寫大段的說明還是有點吃力。
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了還在學院念書的謝文身上。
於是,每天晚上回到空間,謝文就多了一項工作:用工整的小楷編寫種子說明書,詳細寫上種子名稱、適宜播種時間、種植方法、間距、水肥管理以及注意事項等。
隔日,種子就被謝文悄悄轉移到了雲槐縣的碼頭倉庫,這個倉庫是謝文另外租的中轉站,不然每次貨物直接憑空出現在奇珍坊的倉庫,總不是長久的辦法,不如就租下碼頭的一個小倉庫,方便平時轉移空間的貨物,他去喊了何道一行人過來轉運到奇珍坊的後院倉庫,這樣就形成了桃源村至雲槐縣貨物的完美閉環,也不用假意拜托村裡送炭的牛車幫忙帶貨了。
謝大虎看著一籮筐一籮筐已經分裝好的種子,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村裡的耕種大事,終於是有了眉目,他回村的時候就聽謝裡正說起,今年的稻種都用他們奇珍坊的新稻種,他還納悶呢,奇珍坊的新稻種?他怎麼不曉得有這樣的好品種,今日果然是見到了傳說中的“百日收”。
立馬安排夥計們火速上架,忙完種子的大事,謝家的青磚庭院也迎來了最後的工序。
屋頂用特製的“皮漿”仔細澆灌了一遍,封閉瓦片的微小孔隙,這樣不僅不易長青苔,還能讓青磚的顏色更快地“返青”,呈現出更古樸雅緻的韻味。
內外牆也完成了抹灰和刷漿的工序,牆麵光潔平整,整個建築的硬裝部分徹底完工,就剩下庭院綠化和室內外軟裝進場了。
而這,正是李月蘭和謝秋芝可以大顯身手的領域!
庭院裡,早就規劃好的地栽區域,石榴、山楂、柿子樹苗已經種下,花圃裡也撒下了花種,隻待春風春雨的滋潤。
謝秋芝每天“清空”一點購物車,新家裡就相應地多出一些物件:堂屋的桌椅、臥室的箱櫃、仿現代半開放式廚房的碗碟、窗前的竹簾……
看著空蕩蕩的房子被一點點填滿,逐漸變成理想中溫暖舒適的家,這種親手佈置的感覺,讓母女二人每天都充滿了乾勁兒和喜悅。
與此同時,連線桃源村和桃溪村的清川橋也徹底完工。
橋身堅固,橋麵平整。
當初因為要引進清川河的河水而答應桃溪村的事情完成了,謝裡正心裡的大石頭也落地了,高興地撥了公賬,在橋頭擺了五桌簡單的竣工宴,請所有參與建橋的兩個村的漢子們痛快地吃了一頓,共同慶祝這項惠及兩岸村民的工程順利落成。
春意漸濃,桃源村和桃溪村的各項建設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清川橋竣工、種子備齊上架到奇珍坊、謝家的新家在進行軟裝的期間,另一件關乎村民日常出行便利的大事也正式落地實行——由王老五家負責運營的“牛馬車站”開始正式執行了。
王老五是個實誠人,也是個有想法的。
他帶著幾個兒子,將趕集的馬車車架進行了精心改裝,在車架兩側釘上了兩排結實的木板當作座位,車中間還能留出一塊地方用來堆放貨物。
這樣一番改造下來,這輛“公交牛車”擠一擠,竟然能坐下八個人,還能額外搭載三百斤左右的貨物。
最關鍵的是車資。
每人每次隻要兩文錢!若是攜帶少量貨物,也不再額外加錢。
這個價格,簡直就是純純的桃源村村民福利,相比於徒步半天去鎮上的辛苦,這個價格簡直是良心虧本價。
牛馬車站營業的第一天,在村子裡引起了轟動,正逢趕集日,天還沒亮,村口大榕樹下的站台就圍滿了準備去鎮上的村民,大家提著籃子、背著背簍,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老王,這車真能坐八個人?才兩文錢?你可彆虧本啊!”有村民笑著打趣。
王老五憨厚地笑著,一邊檢查韁繩一邊說:“虧不了,虧不了!這是裡正的意思,他說了,這是村裡公賬補貼的惠民福利,大夥兒趕集方便就行!都排好隊,按先來後到上車啊!”
然而,問題很快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