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妹妹被賣,我轉身打敗極品奶奶 364
紅薯粉條火了!前河村的男人也火了!
前河村的紅薯粉條生意做得紅火,曬場上,每天都掛滿晶瑩剔透的粉條。
前河村因這紅薯粉條出名了,村子裡多年的光棍也有媒人上門提親了,反正隻要是前河村的人,外村人都是仰望的眼神。
這不,前兩天還有人打聽,要在前河村給自家的獨女來找物件。
巧的是,正打聽到盧家老太太的身上,她心裡想著,我家兩個兒子都沒有媳婦呢。
真是久逢乾旱遇泉水,心裡想著怎麼忽悠眼前的這樣婦人。
如果這次成忽悠成了,大兒子就不會天天對自己冷著臉,把他的一雙兒女叫到西屋,不讓與她在一塊,怕和她學壞。
聽聽,這是人說的話嗎?我怎麼壞了?
我再壞,能壞自家人?還彆說,自己真的有賣孫女的打算,這不沒有機會下手嗎?
盧老太太熱情的拽著,那個前來打聽要給女兒找婆家的婦人:
“大妹子,你找我問可是太對了,現在的媒婆都不說真話,瞧我家兩個兒子,就是寧可自己去彆的村子裡去找,也不讓媒婆上門。”
那婦人一聽,這家有兩個兒子呢,那為什麼,她家鄰居說前河村的男人,隻剩下老頭和十歲以下的男娃了,年輕一點的早就訂出去了。
看來鄰居也不想你家過得好呀。看看,自己來不就對了嗎?聽彆人說的就是謠言,眼見為實嗎。
這婦人看見盧太太順眼多了,拉著盧老太太的手:
“大姐!你家兩個兒子多大了?想挑什麼樣姑娘做你的兒媳婦?”
盧老太太心裡忽然感覺太美了,這媳婦不就來了嗎。
“大妹子,我們是正經過日子的人家,娶媳婦,當然人好,能乾活,有孝心,我大兒子命苦呀。
原來那媳婦生小孩大出血沒有了,留下的一雙兒女,我就說再給他說一門媳婦,可大兒子不願意呀,非說他和那媳婦好,忘了那個媳婦,心裡裝不下彆人了。
你知道的,我們村這紅薯粉條作坊那個管事的李秀蘭,都相中我這大兒子了,你說我這兒子能差嗎?”
這婦人一聽,確實有一個叫李秀蘭的,在這個村做紅薯粉條,家裡親戚都是有權有勢的。
這麼說來,自己女兒要撿到寶了,人好,還有良心,將來自己老了,也能和女兒在一起住。
隻是有兩個孩子,不知道女兒願意不願意。
對了,她不是說有兩個兒子嗎。
“大姐,你那小兒子多大了,為什麼沒有娶媳婦呢?”
“大妹子,我這小兒子,今年19歲,可忙了,人家在外麵做買賣,時常不著家。
這不又跑外地去了,走時告訴我,這次最少得二十天後才能回來。”
盧老太太說起謊話真的一套一套的。把這個婦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大姐,那我家女兒就訂你家這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吧。我在回家問問她,選哪個。”
“那行,不急,讓姑娘好好選一個,這可是一輩子的大事。”
盧老太太轉動她那賊溜溜的雙眼,又趕緊說:
“這樣吧,你明天還是這個時辰來,還是這個地方,我們見麵。不要讓彆人看見。
你不知道,村子裡有兩戶人家也看上我大兒子了,可我大兒子就是不鬆口,要是讓她們知道我兒子相親,不得都跑到我家裡鬨?”
“這樣啊!那好,我明天把閨女帶過來,如果看好了,就不走了,省得彆人惦記你兒子。”
夫人感覺這樣的話保險點。
於是兩個就這樣把兒女親事定了下來。
盧老太太感覺自己太偉大了,大兒媳婦這不就要來了嗎?
再說這紅薯粉條的生意,李四丫想著,
南邊的揚州府,都是商旅往來的熱鬨地。
要送粉條去這些地方,首先得解決“運”的難題——粉條怕潮怕壓,尋常的麻袋裹著,走不了幾日就會碎成渣。
李四丫思來想去,想起上一世見過的防潮包裝,便讓人找來厚實的油紙,裁成方片,將晾透的粉條按斤分包,再外層裹上塗了桐油的粗布,最後裝進帶夾層的木箱,既防壓又防潮。
包裝剛弄好,就有機會送上門來。
這日,鎮上最大的糧行老闆趙掌櫃親自找來,搓著手笑道:
“李老闆,我有個老主顧,是京都‘裕豐號’的采買,專收各地特產往宮裡送。
聽聞你這粉條筋道,想先訂五十箱,若是京都那邊認,以後還會常要。”
李四丫眼睛一亮,當即應下。
可五十箱粉條,足足有兩千斤,靠村裡的牛車運到府城碼頭,再轉乘漕船往京都,得走半個多月。
她特意讓王化實跟著押貨,反複叮囑:“到了碼頭要盯著裝船,彆讓工人扔得太狠;漕船上要常檢視,若是遇著雨天,趕緊把箱子往艙裡挪。”
王化實拍著胸脯保證:“李老闆放心,我就算不睡覺,也得把粉條完完整整地送到!”
送走王化實的船隊,李四丫又盯上了外埠的生意。
她托趙掌櫃牽線,給青州府的“和記商行”寄去兩箱樣品,附了張紙條,寫著“前河村紅薯粉條,久煮不爛,清甜無渣,若商行願售,可按進價讓利一成”。
沒過十日,青州府就回信了,不僅訂了三十箱,還說要長期合作,讓後續的貨直接走陸路送過去。
最讓人激動的,是京都的回信。
半個月後,王化實風塵仆仆地趕回來,一進門就舉著個信封大喊:
“四姑娘!京都那邊回信了!裕豐號的采買說,宮裡的貴人嘗了咱的粉條,誇比江南的藕粉還爽口,讓咱每月固定送一百箱!”
這話一傳開,前河村徹底沸騰了。
天啊,這也太好了我們村徹底火了,
村民們興高采烈的笑著:
“咱村的粉條,竟能送到皇上跟前!”
“以後咱前河村的名字,能讓京都人記住了,我們的紅薯粉條在京都打響了。”
怕是連外埠的人都知道了!我們的紅薯粉條了。也記得東順,狀元鎮,有一個前河村,李家村產紅薯粉條了。
李四丫也笑著,心裡卻更踏實——這粉條不僅撐起了前河村的日子,也讓她在這裡,有了用武之地。
往後的日子裡,載著紅薯粉條的牛車、漕船,源源不斷地從後河村出發,往青州府、揚州府去,往京都去。
那雪白的粉條,順著官道與河道,將前河村的名字,刻在了外埠與京都的市集上。
隻是,明天那個婦人和她女兒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