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妹妹被賣,我轉身打敗極品奶奶 372
京都禦使巡防
京都,禦膳房裡,皇帝正在用膳,紅薯粉條燉五花肉,這粉條絲絲滑滑,香味入口,軟糯。
“好吃!”皇帝叫了聲。
“小卓子,這粉條是誰家生產的?”
“回皇上,這是東順新成立的狀元鎮,聽說那裡不隻有紅薯粉。
還開了幾家有水泥,磚,玻璃,這些都是用來蓋房子的。
還有吃的,獨家秘方的鹵肉,真是一絕呀,還有火鍋,聽說纔是酒館的招牌菜。”
聽說這個鎮子,地鄰居幾個鎮子都帶動起來了,
家家有存銀,村民都誇當今聖上是明君,領導的好。”
皇上一聽,臉色大喜,真的有這樣的事?
明日派禦使去狀元鎮看看去。
如真像所說那樣,這個鎮長,一定要重用。”
朝廷要派禦使來狀元鎮考察的訊息,像一陣風似的傳遍了整個片區。
那日張浩剛接到府城傳來的文書,手都有些發顫——文書上寫得明明白白,禦使是奉了皇帝旨意,專為考察“粉條富民”之事而來,還要親眼看看前河村的作坊與周邊鎮的產業聯盟。
張浩心裡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上麵重視他的狀元鎮,擔心的事,人多嘴雜,有不良之人在禦使麵前歪歪嘴,自己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唉!他心裡有點沒底。
他第一時間就去了老丈人家找嶽父李三牛家。
李三牛正坐在院子裡編竹筐,聽了這話,手裡的竹條頓了頓,隨即沉聲道:
“浩子,彆慌。咱做的都是實在事,沒摻半分假,禦使來了,咱就說實話、講實情,讓他看看咱狀元鎮是咋靠粉條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
聽到老丈人的話,他的心裡亮堂起來,就是呀,咱們就是實事求是,有什麼說什麼,一點假也沒有。
接下來的幾日,狀元鎮上下都動了起來。
張浩讓人把鎮裡的主乾道再掃一遍,把“粉條產業聯盟”的賬本理得清清楚楚,連每個分作坊的產量、農戶的增收記錄都一一列明。
又把街道上不規整的,放著雜亂的物品收拾乾淨,擺放整齊。
李三牛則去了前河村,跟著李四丫一起檢查作坊——他特意叮囑夥計們,禦使來的時候不用刻意擺盤,該怎麼磨漿、怎麼漏粉,就怎麼乾,要的就是個“真”字。
禦使到的那天,天剛放晴。
張浩和李三牛領著鎮裡的鄉紳、作坊的代表,在鎮口的老槐樹下迎接。
隻見一隊人馬從官道上過來,為首的禦使穿著藏青色官袍,麵容清瘦,眼神卻格外銳利。
他剛下馬車,就擺了擺手:
“不必多禮,本官此番來,是看實情的,不是來受禮的。先帶本官去前河村的作坊看看吧。”
一行人往前河村走,剛進作坊院子,就聞到了濃鬱的紅薯香。
禦使站在石磨旁,看著夥計們將紅薯倒進磨盤,雪白的漿水順著石槽流進木桶,忍不住問:
“這紅薯從農戶手裡收多少錢一斤?一戶農戶種十畝紅薯,能多賺多少銀子?”
張浩上前一步,聲音洪亮地回話:
“回禦使大人,咱按比市價高兩成的價收紅薯,一斤能給到八文錢。
一戶種十畝,除去本錢,一年能多賺三十兩——這可是以前種糧食的兩倍還多!”
他一邊說,一邊遞上農戶的增收賬本,“大人您看,這是去年的記錄,每個村、每戶都記著呢。”
禦使翻著賬本,又走到漏粉的灶台前。
李四丫正握著漏瓢晃粉條,雪白的銀絲落進滾水裡,瞬間就浮了起來。
禦使指著漏瓢問:
“這粉條往京都、外埠運,能存多久?路上會不會壞?”
李四丫停下手裡的活,指著旁邊的木箱回道:
“回大人,我們用油紙裹粉、桐油布封箱,漕運能存二十日,陸路能存十五日,到了京都還是完好的。
上個月往宮裡送的一百箱,裕豐號的采買說,貴人嘗了都誇新鮮。”
禦使點點頭,又去了東崗,永要的分作坊。
看著曬場上掛滿的粉條,聽潘小東說“東崗鎮現在有五十戶農戶靠種紅薯、在作坊做工脫了貧”,
他臉上終於露出了笑意。
到了傍晚,一行人回到狀元鎮的鎮公所,禦使看著桌上擺的粉條、狀元糕,還有產業聯盟的章程,對張浩和李三牛道:
“本官走了這麼多地方,像狀元鎮這樣,靠一個產業帶動周邊、讓百姓真真切切增收的,不多見。
你們沒搞花架子,沒貪墨銀子,是真真正正的‘富民’好事。”
臨走前,禦使特意寫了封奏摺,讓人快馬送回京都。
沒過多久,朝廷的旨意就下來了——不僅封狀元鎮為“富民示範鎮”,還賞了張浩一塊“勤政富民”的匾額,賞了李三牛一匹綢緞,連前河村的粉條作坊都得了“禦薦特產”的名號。
訊息傳到狀元鎮,全鎮都沸騰了。
百姓們圍著匾額歡呼,李三牛摸著綢緞,對張浩笑道:
“這都是托了粉條的福,托了咱鎮百姓齊心的福。
以後啊,咱更得好好乾,不能辜負了陛下的賞賜。”
“對!咱們靠這個粉條,娶媳婦呢,養娃,還要供娃們去學堂讀書!”
“就是呀!今年,我家三個兒子都要娶媳婦了。
姑孃家一聽說我們是永安村的,都不要聘禮,問我們家,這村裡還能落戶,買房子不?人家姑娘全家都要搬來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