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妹妹被賣,我轉身打敗極品奶奶 388
賬本暖了民心,民宿聚了合力
太陽落山了,在東順狀元鎮西南邊。
張浩的布鞋已經沾了厚厚一層塵土,手裡拿著賬本,他還是在忙碌著。
這是他走訪村民的第十五天,村裡最後三戶持觀望態度的人家,成了推進“土地入股
宅院民宿”方案的關鍵。
“王大叔,您再看看這賬本,”
張浩坐在王家堂屋的板凳上,把密密麻麻記著賬的本子推到王老漢麵前,
“李四丫妹子算得明明白白,您家三畝地入股合作社,年底保底分紅就有三十兩,要是民宿生意好,還能按利潤分成。您那老宅院閒置多年,簡單修整下做民宿,單房月租就不少於八百文,這可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王老漢抽著旱煙,眉頭緊鎖,目光在賬本上掃來掃去:
“張浩,不是俺不信你,隻是這土地是莊稼人的根,宅院是祖上傳下的念想,真要入股了,後續要是出了岔子,俺們一家老小靠啥?”
旁邊的李嬸也跟著點頭:
“就是啊,俺們沒做過生意,客商來了招呼不好咋辦?萬一賠了,地和宅子還能要回來不?”
張浩早有準備,他翻開賬本的另一頁,指著上麵的條目耐心解釋:
“您放心,合作社章程裡寫得清清楚楚,土地入股後經營權歸合作社,但所有權還是您的,要是後續想退出,提前半年申請就行。李四丫妹子說了,她負責民宿的運營管理,還會請人培訓服務禮儀、客房清潔,咱們隻需要出閒置的資源,不用操心經營的事。”
他頓了頓,又說起村裡的變化:“您看村東頭的老張家,前陣子已經簽了協議,他家的宅院正在修整,聽說圖紙都設計好了,主打農家特色,到時候來往的客商住下來,還能帶動村裡的土特產銷售,您家的核桃、花椒,往後就不愁賣了。”
這時,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李四丫提著一籃剛摘的鮮桃走了進來:
“王大叔、李嬸,我剛從山上回來,給您帶了點果子嘗嘗。”
她挨著張浩坐下,接過話茬,
“我知道大家心裡有顧慮,其實我這方案也是琢磨了大半年才提出來的。
咱們村山清水秀,離景區就十裡路,每年來遊玩的客商不少,卻沒地方住宿,這可是天大的商機。”
李四丫說著,從包裡掏出民宿設計圖:“您看,宅院不用大改,保留原來的農家風貌,再添點現代化的設施,客人住得舒服,咱們也省心。
而且合作社是大家的,每個入股的村民都能參與監督,賬目每月公開,絕不會有貓膩。”
王老漢看著圖紙上古色古香的院落,又看了看賬本上實實在在的數字,煙杆在鞋底磕了磕:
“俺們就怕忙活一場落不著好。”
“大叔,我以我家的名聲擔保!”
張浩站起身,語氣堅定,
“這些天我挨家挨戶走訪,就是想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您要是還不放心,我把我家的地和宅院也一並入股,跟大家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這話像一顆定心丸,讓王老漢和李嬸對視一眼,神色漸漸鬆動。
李嬸拿起賬本,細細算了一遍,又問:“那要是民宿生意不好,分紅不夠咋辦?”
“我已經聯係好了鎮上的旅遊公司,他們會幫咱們宣傳推廣,保證客源。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年生意一般,保底分紅也能覆蓋土地的收益,絕不會讓大家吃虧。”李四丫笑著說。
夜幕降臨時,王老漢終於鬆了口:“行,俺信你們一回,這字俺簽了!”
他拿起筆,在入股協議上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緊接著,李嬸和另一戶村民也相繼簽了字。
訊息傳開,村裡頓時熱鬨起來。村民們自發聚集到村頭的老槐樹下,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民宿合作社的事。
沒想到,平日裡威望最高的老支書主動站了出來:
“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這合作社就由我來牽頭,咱們儘快成立籌備組,修整宅院、招聘人員,爭取早日開業!”
接下來的日子裡,村裡一片熱火朝天。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老宅院被修葺得煥然一新,青磚黛瓦、木窗雕花,處處透著濃鬱的農家氣息。
合作社還統一培訓了服務人員,製定了規範的管理製度。
三個月後,“青山民宿合作社”正式開業。古樸雅緻的院落、地道的農家飯菜、熱情周到的服務,吸引了大批往來客商。
每到週末和傳統節假日,民宿更是一房難求,客人絡繹不絕。
賬本上的數字越來越好看,村民們的臉上也樂開了花。
王老漢拿著分紅款,笑得合不攏嘴:“當初多虧了張浩和李四丫,還有老支書牽頭,不然俺們哪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張浩站在民宿的院子裡,看著來來往往的客人和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心裡滿是欣慰。
他知道,這賬本不僅記著賬目,更記著民心;這民宿不僅聚了人氣,更聚了全村人的合力。
往後的日子,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
他!這個狀元鎮的鎮長,有決心和信心,把狀元鎮建設更好,更完善,讓客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