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137章 林建軍的“技術傳承”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37章 林建軍的“技術傳承”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59年深秋的軋鋼廠,車間裡彌漫著機油與金屬的混合氣味。林建軍站在“箱式電阻爐”前,看著爐膛裡通紅的鉻鉬合金鋼坯,溫度計顯示“860c”,正卡在最佳淬火溫度的節點上。他身邊的三個年輕徒弟,屏住呼吸盯著他的動作,手裡的記錄本攥得發白——這是他們第一次觀摩“高強度螺栓”的熱處理全過程,機會難得。

“記住,”林建軍的聲音在車間噪音裡格外清晰,戴著隔熱手套的手穩如磐石,“鉻鉬鋼的脾氣特殊,升溫要慢(50c\\/小時),保溫要足(4小時),降溫更得講究——先空冷到300c,再水淬,最後200c回火,少一步,硬度就差之千裡。”

他按下淬火池的按鈕,通紅的鋼坯“滋啦”一聲浸入水中,白霧騰起,瞬間模糊了鏡片。大徒弟趙小剛趕緊記錄資料:“11月3日,860c保溫4小時,空冷至300c,水淬介質20c,回火200cx2小時……”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淬火聲中響起,帶著任務啟動的清晰:

【檢測到宿主啟動“技術傳承”計劃,符合第三階段“儲備技術人才”核心目標,觸發“師徒傳承”任務,獎勵“金屬熱處理操作規範圖解”(含常見錯誤案例)、“精密測量工具使用手冊”,提升徒弟學習效率30%。】

【傳承要點:不僅傳授技術引數,更需培養“資料思維”(每次操作必記錄)、“風險意識”(預判材料缺陷)、“實事求是”(不隱瞞失敗案例),構建可持續的技術梯隊。】

林建軍關掉淬火池的閥門,指著剛取出的螺栓樣品:“現在測硬度。”趙小剛立刻拿起洛氏硬度計,壓頭落在樣品表麵,表盤指標穩定在“58hrc”——這比軍工標準還高出3個單位,三個徒弟忍不住低撥出聲。

“彆高興太早。”林建軍拿起另一個樣品,上麵有一道細微的裂紋,“這是昨天的失敗品,因為升溫速度快了5c\\/小時,導致內部應力集中。技術這東西,差一點都不行,你們的記錄本上,必須寫清‘失敗原因’,比成功案例更重要。”

他翻開自己的“試驗日誌”,裡麵密密麻麻記著三年來的運算元據,紅筆標注的失敗案例占了近一半:“1957年6月12日,回火溫度過高,硬度降至45hrc,報廢螺栓200個——教訓:熱電偶需提前校準。”

趙小剛看著那些觸目驚心的紅筆記錄,突然明白師傅常說的“技術是試出來的”是什麼意思。他以前總覺得失敗是丟人的事,現在才知道,不敢麵對失敗,永遠成不了好技術員。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徒弟們抄寫日誌時響起:

【“失敗案例教學”觸發“認知升級”,徒弟“資料嚴謹性”提升40%,“試錯勇氣”增強,為後續獨立操作奠定心理基礎。】

林建軍的技術傳承,不止在車間。每週三晚上,他會把徒弟們叫到家裡,在煤油燈下講解係統獎勵的“精密測量手冊”。蘇嵐會端來摻著紅薯乾的玉米粥,笑著說:“你們師傅啊,以前在朝鮮修炮管,就愛琢磨這些,筆記記了三大本。”

手冊上的“百分表使用技巧”被林建軍標了重點:“測同軸度時,工件轉速不能超過30r\\/min,否則指標抖動會產生0.01mm誤差——軍工零件,這0.01mm就是合格與報廢的區彆。”他拿出自己改裝的“測量輔助架”,用工廠廢料做的,卻能把誤差控製在0.005mm以內。

二徒弟李建國摸著輔助架,眼睛發亮:“師傅,這玩意兒比廠裡的精密多了,您是咋想到的?”

“被逼出來的。”林建軍笑了,“以前在朝鮮,裝置落後,測炮管膛線隻能土法上馬,這輔助架的原型,是用炮彈殼做的。”他翻開當年的戰地筆記,上麵畫著簡陋的草圖,旁邊標著“誤差≤0.02mm”,字跡被雨水洇過,卻依然清晰。

徒弟們看著泛黃的筆記,突然沉默了。他們終於明白,師傅的技術不是憑空來的,是在硝煙裡、在廢鋼堆裡,一點點磨出來的。

【叮!】

【“實戰經驗分享”強化師徒信任,徒弟對宿主的“技術崇拜”轉化為“傳承自覺”,主動延長學習時間(每天多練2小時),技能掌握速度加快。】

工廠的“技術比武”中,林建軍的徒弟們一鳴驚人。趙小剛用師傅教的“階梯式滲碳法”處理的齒輪,耐磨性超過老技術員;李建國測量的“導彈鋼管壁厚”,誤差全在0.01mm以內,連軍代表都豎起大拇指。

廠長劉建國在表彰大會上,特意把林建軍請到台上:“建軍同誌不僅自己技術過硬,更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這種‘傳幫帶’的精神,值得全廠學習!”他當場宣佈,給三個徒弟轉正,工資上浮一級。

台下的老工人議論紛紛:“林科長這是把真本事掏出來了,不藏私啊!”“我兒子要是能跟他學,我做夢都能笑醒!”林建軍聽著這些話,心裡卻很平靜——他要的不是表揚,是讓技術能傳下去,讓工廠的根基能紮得更深。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掌聲中響起:

【“技術傳承”階段性成果達成,工廠技術梯隊初步形成,獎勵“特種鋼材焊接缺陷圖譜”(含x射線探傷標準),可用於培養高階焊工,為“導彈專案”儲備人才。】

訊息傳到四合院時,閻埠貴正給二兒子閻解放“惡補”機械知識。閻解放想考工廠的“技術等級”,老頭把林建軍給的《金屬學》譯文翻得捲了邊,連算盤珠子都用來當“齒輪模型”演示傳動原理。

“看到沒?”閻埠貴用算盤珠子擺出“減速齒輪組”,“林科長帶徒弟,教的是‘為啥這麼做’,不是‘照葫蘆畫瓢’。你學技術,就得學他這股子鑽勁,彆總想著走捷徑。”

閻解放點點頭,手裡的筆記本上,抄滿了從林建軍徒弟那借來的“熱處理筆記”,字跡工整,比課堂上記的還認真。他知道,這是他從“臨時工”轉成“正式工”的唯一機會,不能馬虎。

傻柱路過閻家門口,聽到裡麵的講課聲,腳步頓了頓。他現在在食堂的“維修班”打雜,跟著老鉗工學修灶台,才明白技術的重要性——以前總覺得林建軍“擺譜”,現在才知道,那是真本事,是餓肚子時也能端穩飯碗的底氣。他轉身往家走,兜裡揣著剛買的《鉗工入門》,是用半個月的糧票換的。

【叮!】

係統的提示音捕捉到傻柱的動作:

【“技術崇拜”效應擴散至四合院,傻柱的“自我提升”意識覺醒,與“接濟賈家”的舊模式徹底切割,“訓禽”目標全麵鞏固。】

林建軍回四合院取“焊接圖譜”時,看到傻柱蹲在門檻上看《鉗工入門》,手指在書頁上比比劃劃,嘴裡念念有詞。看到林建軍,傻柱的臉漲得通紅,卻沒像以前那樣躲閃,反而站起身,撓著頭說:“建軍,這書裡的‘鏨削角度’,我總弄不明白,你能……教教我不?”

“拿來。”林建軍接過書,翻到那一頁,撿起地上的小石子,在青石板上畫了個剖麵圖,“你看,鏨削硬鋼,角度得60°,軟鋼45°,角度不對,要麼崩刃,要麼削不動……”

傻柱聽得入了迷,連秦淮茹路過都沒注意。秦淮茹背著棒梗,手裡拿著剛換的粗糧票,看到這一幕,隻是微微一笑,就繼續往家走——她現在每天在生產隊乾活,晚上還去夜校學認字,日子雖然苦,卻比以前踏實多了,院裡的是非,早已與她無關。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離開四合院時響起:

【“四合院生態”完成終極重構:從“互相算計”到“各尋出路”,林建軍的“技術示範”成為隱形標杆,“訓禽”任務實質終結,獎勵“危機兌換”功能(100積分=1斤細糧票\\/半斤煤油),為困難時期做最後準備。】

林建軍回到家時,蘇嵐正把徒弟們送來的“謝師禮”(一袋紅薯乾、兩斤小米)放進地窖。林衛國坐在搖車裡,抓著個小扳手玩得正歡,那是趙小剛用邊角料做的玩具,上麵還刻著“0.01mm”的字樣。

“今天李建國他們說,想拜你為師,行拜師禮。”蘇嵐笑著說,“我說不用搞那些虛的,把技術學好,比啥都強。”

“你說得對。”林建軍抱起兒子,小家夥抓住他的手指,咯咯直笑,“技術不是私產,是國家的,能多幾個人學會,國家就多幾分底氣。”

窗外的風卷著落葉,工廠的方向傳來夜班的汽笛聲,那是徒弟們在加班除錯“導彈鋼管”生產線。林建軍知道,更嚴峻的考驗還在後麵,但隻要這技術的火種能傳下去,有這些年輕的肩膀能扛起來,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他看著牆上的“61式坦克”圖紙,又看看懷裡抓著小扳手的兒子,突然想起係統獎勵的“危機兌換”功能——或許,這就是傳承的意義:不僅要守住當下的技術,更要為未來的人,鋪好前行的路。

車間的燈光亮了一夜,三個年輕徒弟的身影在機床前忙碌,他們的記錄本上,繼承了林建軍的習慣,紅筆標注的失敗案例越來越多,卻也越來越清晰,像一顆顆釘子,把技術的根基,牢牢釘在軋鋼廠的土地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