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5章 工廠新職位,技術報國起點
清晨的陽光透過紅星軋鋼廠的玻璃窗,照在布滿油汙的車間地麵上,映出機床運轉的虛影。林建軍穿著嶄新的藍色技術員工裝,胸前彆著“技術科”的徽章,站在車間門口,深吸了一口氣——空氣中彌漫著鋼鐵加熱後的灼熱氣息、機油的腥氣,還有汗水蒸發的味道,這是屬於工業時代的獨特氣味,讓他感到莫名的踏實。
“建軍,這邊!”
技術科科長張師傅在不遠處招手,他是個五十多歲的老技術員,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的老花鏡,據說早年在德國留過學,是廠裡技術權威。林建軍剛到技術科報到時,就是他親自帶的路。
“張科長。”林建軍快步走過去,手裡拿著一本嶄新的工作筆記——這是廠裡特意發的,封麵印著“為人民服務”五個金字。
“來,我給你介紹下。”張師傅拉著他走到一群穿著同樣工裝的人麵前,“這位是林建軍同誌,剛從朝鮮戰場回來的戰鬥英雄,也是咱們廠新提拔的技術員,以後就在技術科負責裝置改進和工藝優化,大家多配合。”
人群裡響起一陣低低的議論聲,有好奇,有驚訝,還有幾分不易察覺的審視。技術科的人大多是廠裡的老資格,要麼是經驗豐富的老工人,要麼是喝過墨水的知識分子,突然來了個年紀輕輕、還是“從戰場回來”的技術員,難免讓人心裡犯嘀咕。
“小張,你帶林技術員熟悉下咱們的無縫鋼管生產線,昨天那批活兒又出問題了,合格率剛到六成,廠長都急壞了。”張師傅對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說,又轉頭對林建軍叮囑,“彆緊張,都是老夥計,有啥不懂的儘管問,咱們技術科不搞那些虛的,就看真本事。”
“謝謝張科長。”林建軍點點頭,跟著小張走向生產線。他知道,這裡不比四合院,沒那麼多彎彎繞繞,但技術上的“論資排輩”同樣存在,想要站穩腳跟,必須拿出真東西。
無縫鋼管生產線在車間最裡麵,幾台老舊的軋機正在運轉,發出“哐當哐當”的巨響,震得人耳朵發麻。工人們穿著厚重的隔熱服,額頭上滿是汗水,正費力地調整著軋輥。地上堆著不少報廢的鋼管,有的彎曲變形,有的管壁厚薄不均,看著讓人心疼——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每一根廢品都是巨大的浪費。
“這就是咱們的命根子,也是老大難。”小張歎了口氣,指著一台軋機說,“從蘇聯引進的老裝置,設計落後,加上咱們的鋼材質量不穩定,這合格率就沒上過七成。上個月劉廠長還說,要是再搞不定,就要請蘇聯專家來了。”
林建軍沒說話,隻是蹲在軋機旁,仔細觀察著鋼管從加熱到軋製的全過程。他的目光落在加熱爐的溫度表上——指標在950c到1000c之間跳動,極不穩定;又看向軋輥的轉速表,同樣忽快忽慢。
“溫度控製精度不夠,軋製壓力不穩定,這是主要問題。”林建軍輕聲說,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小張耳朵裡。
小張愣了一下,驚訝地看著他:“你怎麼知道?張科長研究了半年才得出這個結論……”
林建軍笑了笑,沒解釋——這正是係統獎勵的“無縫鋼管生產核心引數”裡提到的關鍵問題。他拿出工作筆記,飛快地寫下:
“1.
加熱爐需加裝溫度感測器,將溫度控製在1050c±5c(當前波動範圍±50c,超標);
2.
軋輥電機需更換為調速電機,確保轉速穩定在120r\\/min(當前波動±15r\\/min);
3.
軋製壓力需調整至800mpa,當前壓力計顯示波動範圍650-900mpa,需校準液壓係統。”
他的字跡工整有力,每一個資料都精準到令人咋舌,連小張這個天天跟生產線打交道的技術員都看呆了。
“這……這些引數你是怎麼算出來的?”小張結結巴巴地問,“蘇聯專家給的手冊上都沒這麼具體的資料!”
“在朝鮮修裝備時,接觸過類似的軋鋼裝置,摸索出點經驗。”林建軍半真半假地解釋,這是他早就想好的說辭——戰場經驗是最好的“擋箭牌”。
就在這時,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
【叮!檢測到宿主首次進入“技術科辦公室”並開展工作,觸發“技術員上任”簽到任務!】
【簽到成功!獲得獎勵:“無縫鋼管生產核心引數(完整版)”——包含加熱曲線、軋製壓力梯度、冷卻速度控製等12項關鍵資料,附蘇聯1952年最新試驗報告譯文;“精密測量工具一套”(含千分尺、百分表、溫度記錄儀)。】
一股資訊流瞬間湧入腦海,比之前的“升級版”更詳細:不僅有具體引數,還有調整步驟和故障排除方法,甚至標注了哪些零件可以用國產材料替代,哪些必須依賴進口。林建軍心裡一喜,這些知識足夠讓他立刻著手改進生產線了。
“走,去看看你們的檢測記錄。”林建軍站起身,對小張說。
技術科的辦公室不大,擺著幾張辦公桌,牆上掛著幾張泛黃的工藝流程圖。林建軍翻看最近一個月的檢測報告,發現報廢的鋼管中,有40%是因為“壁厚偏差超標”,30%是“彎曲度不合格”,這些都與他剛才觀察到的問題吻合。
“林技術員,你剛來就看這個?”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技術員走過來,手裡端著個搪瓷缸,語氣帶著幾分輕視,“這玩意兒水太深,不是一天兩天能搞明白的,我看你還是先熟悉下環境,彆好高騖遠。”
林建軍認得他,張科長介紹過,叫老王,是技術科的“老人”,一直想當副科長,對突然空降的林建軍自然沒什麼好臉色。
“王師傅說得是,我確實需要多學習。”林建軍不卑不亢地說,指著報告上的資料,“不過我發現,隻要把加熱溫度穩定在1050c,軋製壓力控製在800mpa,壁厚偏差應該能減少一半,您覺得呢?”
老王愣了一下,湊過來看報告,又掐著手指算了算,眉頭漸漸皺了起來:“1050c?這比咱們現在的溫度高了近百攝氏度,鋼材容易燒損吧?”
“不會,”林建軍肯定地說,“我查過資料,咱們用的20號鋼,臨界溫度在910c左右,加熱到1050c既能保證塑性,又不會過燒,再配合均勻的軋製壓力,變形會更穩定。”
他的話條理清晰,資料準確,讓原本想刁難的老王一時語塞,隻能悻悻地說:“理論歸理論,實際操作起來不一定行。”
就在這時,劉廠長和張科長走了進來,看到林建軍正在看報告,笑著問:“建軍,怎麼樣?對咱們的生產線有什麼想法?”
林建軍拿起工作筆記,把剛才的觀察和建議說了一遍,最後補充道:“我想試試按這個引數調整,先小批量生產一批,看看效果。”
劉廠長接過筆記,越看眉頭越舒展,最後一拍大腿:“好!說得有道理!張科長,就按林技術員說的辦,調裝置,試生產,需要什麼人手、材料,儘管開口,廠裡全力支援!”
張師傅也連連點頭:“我看這方案可行,尤其是溫度和壓力的引數,比蘇聯手冊上的更具體,符合咱們廠的實際情況。”
老王站在旁邊,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剛才還說“理論不一定可行”,現在廠長和科長都拍了板,他哪還有話說,隻能尷尬地笑了笑:“年輕人腦子活,確實比我們這些老家夥強。”
林建軍沒在意他的態度,對劉廠長說:“廠長,我需要一套精密測量工具,尤其是溫度記錄儀,咱們現有的太老舊,誤差太大。”
“沒問題!”劉廠長立刻說,“我讓後勤科去市裡采購,今天下午就給你送來!”
試生產從下午開始。林建軍親自守在加熱爐旁,盯著溫度表,指揮工人調整燃氣閥門,確保溫度穩定在1050c±5c;又在軋機旁校準壓力閥,將壓力牢牢控製在800mpa。汗水浸透了他的工裝,臉上沾滿了油汙,卻絲毫沒有察覺——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裝置和鋼材上。
張科長和幾個技術員也守在旁邊,緊張地看著鋼管從軋機裡出來,被送到冷卻區。老王起初還抱著懷疑的態度,可當第一根冷卻後的鋼管被送到檢測台,千分尺顯示“壁厚偏差0.3mm”(標準是≤0.5mm)時,他的眼睛瞬間瞪圓了。
“合格!”檢測員興奮地喊道。
第二根、第三根……連續檢測了十根,竟然全是合格產品!其中有三根的精度甚至達到了“優等品”標準,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成了!真成了!”小張激動地跳了起來,抱住旁邊的工人。
張師傅看著檢測報告,手都有些發抖,對劉廠長說:“廠長,奇跡啊!這合格率……怕是能到九成了!”
劉廠長緊緊握住林建軍的手,眼裡閃著光:“建軍同誌,你真是咱們廠的福星!有你在,我心裡的石頭總算落地了!”
林建軍笑了笑,心裡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成就感。這不僅僅是完成了一項工作,更是他“技術報國”理想的第一次實踐——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實實在在地提升了生產效率,為國家節省了資源。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帶著一絲讚許:
【檢測到宿主成功應用技術知識提升生產效率,完成“技術報國”首項實踐任務!】
【獎勵:“無縫鋼管生產工藝優化方案(完整版)”——含後續改進方向5項;“科技報國積分
300”;“廠領導信任度
50”(可優先獲得專案資源)。】
夕陽西下,林建軍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工廠大門,晚霞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手裡的工作筆記已經寫滿了,記錄著今天的引數、結果和明天的計劃。他知道,這隻是開始,無縫鋼管生產線的改進隻是第一步,廠裡還有很多裝置等著升級,很多工藝等著優化。
路過供銷社時,他進去買了兩包“大生產”牌香煙——這是給張師傅和王師傅的,雖然不認同老王的態度,但搞好同事關係對工作總是有利的。
回到四合院時,天色已經暗了。門楣上的“光榮之家”牌匾在路燈下閃著紅光,格外醒目。院裡的人看到他回來,態度比昨天更熱情了:
“林技術員回來了?今天又立大功了吧?”閻埠貴笑眯眯地打招呼,手裡還拿著算盤,不知道又在算計什麼。
“建軍兄弟,吃飯沒?我給你留了窩窩。”傻柱從廚房探出頭喊。
林建軍一一回應,心裡卻很清楚,這些熱情背後,有真誠,也有算計,但他已經不在乎了。他的世界早已不止於這四合院的方寸之地,而是廣闊的工廠車間,是國家工業化的宏偉藍圖。
他回到耳房,點亮煤油燈,拿出係統獎勵的“無縫鋼管生產工藝優化方案”,開始研究明天的工作。窗外傳來賈張氏和秦淮茹的低語,隱約提到“技術員”“工資高”,但他隻是淡淡一笑,翻過了筆記本的新一頁。
第一卷
初臨亂世,站穩腳跟(1951年—1953年)
完
(從凜冬穿越的迷茫,到戰場淬煉的成長,再到技術崗位的起步,林建軍用兩年時間,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站穩了腳跟。四合院的恩怨隻是插曲,工廠的機床纔是他的舞台。接下來,他將麵對更艱巨的技術挑戰,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在國家工業化的浪潮中,書寫屬於自己的“簽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