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63章 技術傳承,培養助手
1954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明媚,廠區裡的老槐樹抽出了嫩綠的新芽,車間外的空地上,工人們趁著午休時間,用粉筆在地上畫著草圖,討論著技術難題,空氣中彌漫著機油、鋼鐵和春天泥土混合的獨特氣息。
林建軍的試製車間裡,多了兩個年輕的身影。一個叫趙小剛,十六歲,是附近農村來的,黝黑瘦小,眼神卻像山裡的狼崽,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另一個叫劉衛國,十八歲,城市戶口,讀過初中,識文斷字,卻有些靦腆,拿著銼刀的手總在發抖。
這是林建軍特意從新招的學徒裡挑的。趙小剛動手能力強,悟性高,就是沒文化;劉衛國理論基礎好,卻缺乏實踐經驗。兩個孩子湊在一起,正好互補。
“拿著,先練銼平麵。”林建軍把兩塊廢鋼坯放在工作台上,遞給他們每人一把銼刀,“要求:平麵度0.1毫米,垂直度0.2毫米,明天這個時候我檢查。”
趙小剛接過銼刀,掂量了兩下,學著林建軍平時的樣子,吭哧吭哧地銼了起來,鐵屑飛濺,卻沒個章法,銼出來的麵歪歪扭扭。
劉衛國則小心翼翼地拿著銼刀,對著鋼坯比劃了半天,遲遲不敢下刀,額頭上很快就滲了汗。
林建軍沒催,隻是坐在旁邊的凳子上,手裡拿著一本《機械工人基礎知識》,時不時翻兩頁,眼角的餘光卻始終留意著兩個孩子。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
【檢測到宿主開啟“技術傳承”行為,觸發“育人”任務。】
【任務目標:在三個月內,使趙小剛、劉衛國掌握中級鉗工基礎技能,獨立完成簡單零件加工。】
【任務獎勵:“機械加工工藝標準化指南”;“青年學徒培養手冊(1954年版)”;“廠內威望值
100”。】
林建軍心裡微微點頭。係統的獎勵很實用,工藝標準化正是目前車間最缺的,有了指南,能減少很多因操作不規範導致的廢品。
“林師傅,這樣對嗎?”趙小剛銼了半天,見鋼坯還是坑坑窪窪,忍不住撓了撓頭,黝黑的臉上沾了鐵屑,像隻花臉貓。
林建軍走過去,拿起他的銼刀,演示著說:“銼刀要放平,手腕用力,不是胳膊。你看,這樣順著一個方向走,用力均勻,才能銼出平麵。”他的手腕輕輕擺動,銼刀在鋼坯上留下均勻的痕跡,鐵屑像碎雪一樣簌簌落下。
趙小剛看得眼睛發直,喃喃道:“原來不是使勁就行啊……”
“使勁是蠻力,巧勁纔是功夫。”林建軍把銼刀還給他,“慢慢來,先練手感,每天銼兩個小時,一個月後我檢查。”
另一邊,劉衛國拿著卡尺,對著自己銼的鋼坯反複測量,臉漲得通紅。他理論學得好,知道平麵度的標準,可手上就是不聽話,越急越出錯。
“林師傅,我……我怎麼總達不到要求?”劉衛國的聲音帶著哭腔,他在家是獨苗,沒吃過這種苦頭。
林建軍拿起他的工件,用粉筆在不平的地方做了標記:“你不是技術問題,是心態問題。太想做好,反而緊張,手就不穩了。這樣,你先彆用卡尺,閉著眼睛銼,憑感覺找平麵,什麼時候能摸出高低了,再用工具量。”
“閉……閉著眼睛?”劉衛國愣住了。
“試試就知道了。”林建軍拍了拍他的肩膀,“技術這東西,既要懂理論,更要信手感,兩者得合上拍。”
兩個學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重新拿起銼刀,車間裡又響起了“沙沙”的銼削聲,節奏比剛才沉穩了許多。
林建軍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前,翻開係統獎勵的“青年學徒培養手冊”。裡麵詳細記錄了1950年代蘇聯和德國的學徒培訓體係,從基礎工具使用到複雜零件加工,分階段設定了明確的目標,甚至還標注瞭如何根據學徒的性格調整教學方法——比如對趙小剛這種實踐型的,要多讓他動手嘗試;對劉衛國這種理論型的,要先幫他建立信心。
“倒是省了我不少事。”林建軍笑著自語,把手冊裡的階段目標抄下來,貼在車間的公告欄上,標題是“學徒成長計劃”。
這一幕被路過的李師傅看在眼裡。他抱著胳膊站在門口,皺著眉看了半天——自從上次賈東旭鬨事,他就沒怎麼跟林建軍說話,心裡總覺得這年輕人太“順”,少了點老工人的“沉澱”。可看著公告欄上清晰的計劃,再看看兩個學徒認真的樣子,他緊繃的嘴角微微鬆動了些。
接下來的日子,林建軍每天提前半小時到車間,給兩個學徒開“小灶”:早上教理論,從金屬材料的效能到量具的使用原理;中午練實操,他站在旁邊,手把手糾正姿勢;晚上留作業,讓他們畫零件圖,鞏固當天的內容。
趙小剛進步飛快,手上的繭子磨破了一層又一層,卻從喊過一聲累,銼出來的平麵越來越平整,連李師傅路過時都忍不住多瞥兩眼,心裡暗讚“這小子是塊好料”。
劉衛國則慢慢克服了膽怯,他把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總能發現彆人忽略的細節,比如他算出的“最優銼削角度30度”,比傳統的45度更省力,還能提高精度,林建軍當即在車間推廣,讓老工人們都覺得“這學生娃有點東西”。
這天下午,車間接到一個急活:軍工訂單需要一批配套的小零件,精度要求高,工期緊。林建軍把圖紙分給兩個學徒,讓他們試著加工樣品。
趙小剛拿著圖紙,眉頭擰成了疙瘩:“這圓弧怎麼銼啊?看著就難。”
劉衛國也犯了愁:“公差隻有0.05毫米,咱們的量具能測準嗎?”
林建軍沒直接教方法,而是把他們帶到廢品堆前,指著一堆報廢的零件說:“你們看,這些都是我剛學工時銼廢的,比你們現在要多十倍。技術就是從廢品裡練出來的,彆怕錯,大膽試。”
他拿起一塊廢鋼坯,演示了圓弧銼削的技巧:“手腕要活,像揉麵團一樣,順著圓弧的弧度走,眼睛盯著圓心……”
兩個學徒看得入了迷,趙小剛忍不住拿起銼刀模仿,雖然一開始還是歪歪扭扭,但比剛才流暢了許多。劉衛國則在旁邊畫圖計算,很快算出了不同弧度對應的銼削力度,給趙小剛當起了“參謀”。
夕陽西下時,兩個粗糙卻合格的樣品擺在了桌上。趙小剛黝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劉衛國也紅著臉,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不錯,第一次就能做成這樣,比我當年強。”林建軍真心稱讚,拿起係統獎勵的“精密量具校準方法”,“來,教你們校準千分尺,明天爭取把公差控製在0.03毫米以內。”
這一幕,恰好被來送圖紙的李師傅撞見。他站在陰影裡,看著林建軍耐心地給學徒講解校準步驟,看著兩個年輕人湊在一起討論的樣子,想起了自己剛當學徒時,師傅也是這樣手把手教他認圖紙、銼平麵,心裡那點最後的隔閡,像春雪一樣消融了。
第二天一早,林建軍剛到車間,就看到李師傅蹲在趙小剛旁邊,拿著他的工件,用自己的老銼刀演示:“你這力度還是太勻了,圓弧收尾要輕,不然容易出毛刺……”
趙小剛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連忙點頭:“謝謝李師傅!”
林建軍心裡一暖,走過去笑道:“李師傅,您這是……”
“少廢話。”李師傅站起身,臉有點紅,梗著脖子說,“看這倆小子瞎琢磨著急,我搭把手。再說了,這軍工訂單要緊,不能耽誤事。”
他頓了頓,從工具箱裡拿出一個用油布包著的東西,遞給林建軍:“這是我年輕時用的劃線盤,精度高,給他們練手吧,總用車間那破玩意兒,練不出真本事。”
林建軍接過劃線盤,黃銅的手柄被磨得發亮,指標鋒利如新,一看就是寶貝。他抬頭看向李師傅,老人雖然還是板著臉,眼裡卻透著溫和。
【叮!】
係統的提示音適時響起:
【檢測到“技術傳承”產生輻射效果,李師傅放下偏見加入團隊,完成“破冰”支線任務!】
【任務獎勵:“李師傅的經驗筆記”(含40年鉗工實戰技巧);“試製小組凝聚力
30”;科技報國積分
100。】
開啟李師傅的筆記,裡麵用毛筆字寫著密密麻麻的心得:“銼平麵要‘三看’——看光線、看鐵屑、看手感”“淬火後的鋼材要‘冷銼’,否則易崩刀”……每一條都帶著老一輩工人的智慧,比任何手冊都實用。
“謝謝李師傅。”林建軍真誠地說。
“謝啥。”李師傅擺擺手,“你說得對,一個人強不算強,大家都強,工廠才能發展。這試製小組,我也算一個。”
趙小剛和劉衛國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裡看到了興奮——有林師傅教理論,有李師傅傳經驗,這技術想不進步都難。
很快,車間裡形成了奇特的景象:林建軍帶著劉衛國研究圖紙引數,李師傅帶著趙小剛打磨實操技巧,中午休息時,四個人圍在一起,用粉筆在地上演算工藝方案,老的、少的、理論派、實踐派,碰撞出越來越多的火花。
軍工訂單的配套零件按時交付,質檢時合格率達到了98%,比預期高出五個百分點。廠長來視察時,看著整齊碼放的零件,又看了看圍在一起討論的師徒四人,笑著對張科長說:“這纔是咱們廠該有的樣子!技術傳幫帶,人才輩輩出!”
林建軍看著眼前的場景,心裡一片明亮。他知道,技術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從李師傅的老師傅,到李師傅,再到他和這兩個年輕學徒,一代代工人把汗水灑在車間,把智慧刻在零件上,才撐起了國家工業化的脊梁。
夕陽透過高窗,給車間鍍上了一層金邊。林建軍拿起卡尺,看著趙小剛和劉衛國新加工的零件,精度已經達到0.03毫米,心裡充滿了成就感。這或許比攻克某個技術難關更有意義——他不僅造出了合格的鋼管,更播下了技術的種子,等著它們在未來長成參天大樹。
“走,今天我請客,食堂的紅燒肉管夠!”林建軍合上卡尺,笑著說。
“好嘞!”趙小剛和劉衛國歡呼起來。
李師傅嘴角撇了撇,像是不屑,腳步卻很誠實地跟了上去,嘴裡還嘟囔著:“少吃點,彆耽誤下午乾活……”
車間的門慢慢關上,留下滿桌整齊的工具和牆上那張越來越豐滿的“學徒成長計劃”,計劃的最後一行,是林建軍昨天剛加上的:“目標——三年內,培養出能獨立完成軍工零件加工的技術員。”
門外,春風拂過廠區,吹得老槐樹的葉子沙沙作響,像是在為這剛剛萌芽的傳承,輕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