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65章 恢複生產與技術需求
1962年的春天,風裡終於帶著點暖意了。軋鋼廠的廣播裡天天播放著“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工人們臉上的愁雲也淡了些——食堂的窩頭裡終於能見到點玉米麵了,偶爾還能分到一勺豆醬,比去年啃紅薯葉的日子強太多。
林建軍蹲在車間的試驗台前,手裡拿著個磨損嚴重的農機齒輪,齒麵坑坑窪窪的,像被老鼠啃過。這是剛從鄉下收回來的報廢農機上拆下來的,廠長劉建國昨天把它拍在桌上,語氣沉重:“建軍,你看這齒輪,才用了三個月就磨成這樣,農民兄弟急得直跺腳。現在國家要恢複農業生產,農機不夠用,咱們廠接了大批訂單,這齒輪的耐磨問題不解決,交出去也是害人。”
試驗台旁邊堆著十幾個類似的齒輪,都是因為磨損過快提前報廢的。趙小剛拿著遊標卡尺測量磨損量,眉頭皺得像疙瘩:“師傅,這齒輪的材料是普通灰鑄鐵,硬度才hb180,根本扛不住農機的高強度作業,尤其是南方的水田,泥裡摻著沙子,磨損得更快。”
李建國在一旁記錄資料,筆尖在紙上劃過沙沙的聲響:“我查了資料,蘇聯的農機齒輪用的是球墨鑄鐵,硬度能到hb250,壽命比咱們的長一倍還多,可咱們廠的工藝一直沒過關,澆鑄出來的鑄件總出氣孔。”
林建軍把齒輪翻過來,看著齒根的裂紋,心裡清楚,這不是簡單的材料問題。灰鑄鐵脆性大、耐磨性差,早就該淘汰了,可球墨鑄鐵的生產工藝是行業內的難題,尤其是“球化處理”這一步,溫度控製、球化劑配比稍微差一點,出來的鑄件就不合格。去年試生產了三批,合格率還不到30%,根本沒法批量生產。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車間的轟鳴聲中響起,界麵上的工藝流程圖清晰得像刻在眼前:
【檢測到“國家恢複農業生產”背景下的“農機關鍵部件技術需求”,觸發“技術攻關”任務,獎勵“球墨鑄鐵生產工藝(優化版)”:
?\\t球化劑配比:稀土矽鐵合金3%
鎂合金1.2%(替代傳統純鎂,減少燒損);
?\\t澆鑄溫度:1380c±5c(較傳統工藝提高20c,減少氣孔);
?\\t熱處理工藝:900c正火
600c回火,硬度穩定在hb260-280,耐磨性提升200%。】
【應用價值:采用該工藝生產的農機齒輪,壽命可達12個月(傳統灰鑄鐵僅4個月),完全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可支撐工廠50%的農機訂單交付。】
林建軍的眼睛瞬間亮了。稀土矽鐵合金替代純鎂,這可是解決球化劑燒損問題的關鍵!他立刻召集技術科的骨乾,把工藝圖紙拍在桌上:“今天開始,咱們專攻球墨鑄鐵齒輪,按這個引數來,我就不信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試驗車間很快忙活起來。趙小剛負責調配球化劑,天平精確到0.1克,他緊張得手心冒汗:“師傅,這稀土可是稀罕物,廠裡就剩這麼點了,失敗了可就沒了。”
“彆怕,按引數來。”林建軍盯著熔爐的溫度表,指標穩穩地指向1380c,“溫度到了,準備澆鑄。”
鐵水像一條火龍從熔爐裡傾瀉而出,澆入砂型的瞬間,冒出刺眼的白光。李建國舉著紅外測溫儀,大喊:“1378c!剛好在誤差範圍內!”
第一爐鑄件冷卻後,林建軍親自用硬度計檢測,hb270!比預期還高10個單位!他又拿起放大鏡檢查內部結構,石墨呈細小的球狀均勻分佈,沒有氣孔和裂紋——成功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響起:
【“球墨鑄鐵齒輪”試製成功,工藝穩定性達90%(合格率從30%提升至92%),齒輪壽命提升至200%,完全滿足農機生產需求,觸發“廠級技術革新獎”,廠長劉建國批示“立即批量生產,優先保障農業訂單”。】
訊息傳到廠長辦公室,劉建國拿著檢測報告,激動得在屋裡轉圈:“好小子!林建軍真是咱們廠的福星!這一下,咱們的農機訂單不僅能按時交,還能比彆人的耐用一倍,以後國家的重點專案,肯定優先給咱們!”他當即拍板,給技術科記集體一等功,林建軍個人記特等功,獎勵細糧票50斤,布票10尺。
林建軍把大部分獎勵都分給了徒弟和技術科的同事,自己隻留了10斤細糧票——蘇嵐最近總說林衛國長得慢,想給他蒸點白麵饅頭補補。“這是大家一起乾出來的,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他看著徒弟們興奮的臉,“下一步,咱們優化熱處理工藝,爭取把壽命再提高50%,讓農民兄弟用著更省心。”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車間的慶功聲中響起,帶著更廣闊的視角:
【“球墨鑄鐵工藝”的應用,使軋鋼廠農機齒輪產能提升300%,單位成本下降40%,被納入“國家農機配件標準”,向全國推廣,宿主獲“農業技術貢獻”隱性積分100點,可兌換“農機維護手冊”(含常見故障排除)。】
訊息傳到四合院時,閻埠貴正在給大兒子閻解成收拾行李——閻解成憑著林建軍給的複習資料,考上了農機廠的學徒,今天是第一天上班。老頭拿著兒子的工裝,眼裡的笑意藏不住:“解成,到了廠裡好好學技術,多向林科長請教,你看人家,年紀輕輕就解決了國家難題,這纔是真本事!”他特意把林建軍獎勵的細糧票分了兩斤給兒子,“帶過去,跟師傅們處好關係,彆丟爹的臉。”
傻柱從汽修廠回來,路過公告欄看到林建軍的名字,腳步頓了頓。他現在已經是汽修廠的技術骨乾了,能獨立修理解放牌卡車,工資漲到了28塊,上個月還把母親接到了廠裡的家屬院。聽到林建軍又攻克了技術難題,他心裡既佩服又踏實——當初聽林建軍的話,踏實學技術,真是走對了路。
秦淮茹在生產隊掙工分,聽到有人說“軋鋼廠的齒輪能用兩年”,心裡也鬆了口氣。她現在負責給生產隊的拖拉機加油,以前三天兩頭要換齒輪,耽誤農活,還總被隊長罵。“要是真能用兩年,我也能輕鬆點了。”她摸了摸棒梗的頭,孩子最近在學校得了“勞動小能手”,比以前懂事多了,再也沒吵著要糧。
賈張氏的中風好多了,能拄著柺杖慢慢走了,聽到林建軍的訊息,隻是哼了一聲,沒再罵罵咧咧。秦淮茹把家裡的糧本鎖得嚴實,她根本碰不到,想鬨也沒力氣,隻能每天蹲在門口曬太陽,看著閻家、傻柱家的日子越來越好,心裡不是滋味,卻又無可奈何。
易中海的身體越來越差,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由街道派來的赤腳醫生定期上門檢查。聽到林建軍的事,他隻是渾濁的眼睛動了動,沒說話。閻埠貴去探望時,說漏了嘴,說林建軍的技術能讓齒輪用兩年,老頭突然歎了口氣,聲音微弱得像蚊子哼:“我這輩子,算不如人啊……”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四合院的日常裡響起,帶著“訓禽”成果的鞏固:
【“林建軍技術權威”的輻射效應,使四合院“規則認同”進一步深化:
?\\t閻埠貴:將“技術至上”列為家訓,要求三個兒子“以林建軍為榜樣”,主動清理院門口的雜物,怕影響林建軍家的環境;
?\\t傻柱:在汽修廠成立“技術互助小組”,把林建軍教他的“故障排除法”教給同事,獲“先進工作者”稱號;
?\\t秦淮茹:讓棒梗向林衛國學習,放學回來幫著做家務,自己則報名了生產隊的“掃盲班”,想多認點字,看懂農機說明書;
?\\t賈張氏:因“無乾擾能力”,徹底淪為四合院的“邊緣人”,日均與人交流不超過5句話。】
傍晚,林建軍下班回家,蘇嵐正在院子裡給林衛國種的向日葵澆水,小苗剛冒出兩片葉子,嫩黃嫩黃的。“今天廠裡發了獎金,我買了點肉,晚上包餃子。”蘇嵐的臉上帶著笑意,“王師傅說,你那齒輪技術救了不少生產隊的急,縣農機站還特意給廠裡送了錦旗呢。”
林建軍抱起兒子,小家夥正拿著個木製的小齒輪(他用邊角料做的玩具),往嘴裡塞,弄得滿臉口水。“這都是應該做的。”他看著院裡的向日葵,“技術不是用來炫耀的,是解決問題的。農民兄弟能多打糧食,咱們的日子才能真的好起來。”
車間的方向傳來機器的轟鳴聲,比往常更響亮、更有節奏,像是在為恢複的生產喝彩。林建軍知道,這隻是開始。國家的調整需要時間,農業和工業的恢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隻要有技術,有肯乾的人,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四合院的燈一盞盞亮起,比去年亮堂了不少。閻家傳來算盤聲和讀書聲,傻柱家的煙囪冒出了筆直的煙,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連易中海家的窗紙上,也透著點溫暖的光。林建軍看著這一切,心裡一片平靜——技術不僅能改變生產,也能悄悄改變人心,讓混亂的秩序變得有序,讓艱難的日子透出希望。
而他要做的,就是繼續握緊手裡的扳手,在技術的道路上穩穩地走下去,為自己,為家人,也為這個正在慢慢好起來的國家。